【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时评杂谈

首页动态·资讯时评杂谈

变化正在悄悄发生
——长三角城市非遗传统技艺南通展侧记
  作者:记者 王学思   摄影/图:王学思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6-03 | 点击数:3247
 

  南通色织土布衍生品

  5月的尾声,当北京正被热浪逼近,此时的江南却是烟雨朦胧、凉爽非常。上个周末,尽管细雨未停,江苏南通的唐闸古镇还是聚集了许多市民和游客,因为在这里一场汇集了长三角地区120项传统技艺和传统美术类非遗的展览正在举行。细观此次展览,记者发现无论是展览的组织形式,还是对非遗项目的保护和发展上,一些变化都在悄悄发生。

  地域民俗圈的展示活动增多

  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城市化程度最高、城镇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同时也是具有相同文化生态环境的一个地域民俗圈。在这一区域内,流传深广、影响颇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常都是这一区域民众共同的文化记忆和历史遗产。为了进一步促进和加强长三角地区各城市的文化交流和沟通,在得到了浙江省和上海市非遗保护部门的响应和支持下,江苏省文化厅与南通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了此次“长三角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南通展”。

  “近两年来,长三角地区已经初步形成了联合举办非遗展览展示等相关活动的一种机制,三地轮流做东,每年联合举办的大型活动几乎都在3次以上。”上海市非遗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张黎明说,通过举办这种地域民俗圈范围的展览展示活动,有助于保护部门发觉同类项目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更有利于形成跨区域的合作协调机制,共同推进非遗保护工作的有序开展。

  举办地域民俗圈内的非遗展,同时也更便于传承人对技艺的传播普及。

  来自南通启东的芦编工艺传承人黄学斌特别高兴能够参加此次非遗展,由于年事已高,以前每当接到一些办展地较远的邀请时,他都只能婉言谢绝。然而在黄学斌的内心却十分希望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启东的芦编工艺,因此参与这次南通展黄学斌十分积极,展厅内几乎每次记者看到他时,他都在认真地向观众展示着娴熟的芦编技艺。

  创意园内展非遗

  此次展览的举办地点是在唐闸古镇的1895文化创意产业园内。100多年前,近代实业家张謇在此处筹建了大生纱厂,并陆续兴办了榨油、磨面、冶铁、蚕桑染织等一系列实业和配套服务设施,形成了一个综合性工业乡镇。100多年后,利用这些保存较为完整、集中的工业遗存,一个集创意、创新、实验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创意产业园重新向民众开放。近年来,园内的许多艺术展览展示、手工艺市集等活动吸引了一大批喜欢创意设计的年轻人的关注。

  或许正因如此,在展厅中,记者看到了很多年轻的面孔。在他们当中,有些原本是来看其他艺术展的,然而一踏进非遗展的展厅,他们就被画工精美的板鹞风筝、造型独特的海派剪纸、秀丽典雅的扬州玉雕等所吸引。

  “妈妈,帮我跟这个爷爷拍张照片吧,他是特别厉害的古琴传承人。”5年级的小学生季宸和爸爸妈妈一起来看非遗展,还未进入展厅,小季宸一眼就在有着众多传承人照片的宣传背板上认出了梅庵派古琴艺术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徐毅,这让他的妈妈都感到十分吃惊:“你是怎么认识爷爷的?”原来,季宸所在的小学曾经组织同学们到徐毅的家中拜访,小朋友对那次的活动印象很深刻。

  “孩子能够对非遗感兴趣是很好的事情,所以听说这次许多长三角城市的非遗项目都会参展,我们就带孩子过来了。其实之前我们也常带他来这边看艺术展、参加手工课之类的活动。”季宸的妈妈还有一个私心,“我是从事建筑行业的,在得知此次展览的展厅是由近代油脂厂仓库改造而成,就十分想来感受一下老厂房独有的建筑韵味。”

  老手艺的新变化

  对于南通而言,举办此类大型的非遗展览并不是头一回,早在2013年我国第8个“文化遗产日”前夕,在南通市的体育会展中心就曾经举办过江苏省非遗技艺大展。

  在那次展览中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南通色织土布技艺,当时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奶奶坐在织布机旁编着彩带,许多图案质朴、素雅的土布摆放一旁。不少观众感叹这些土布一点儿也不“土”,只是可惜不知道该拿来做什么用。据记者了解,那时参展的土布其实都是过去多年积累下来的老布,传承人年纪大了,而下一代的传人又接续不上,因此没有能力再生产新的土布,该项目处于抢救性保护阶段。

  3年之后,在此次展览中再次遇见这个项目时,它所发生的变化着实令人吃惊。熟悉的织机还在,坐在织机上的人变成了老奶奶的女儿;过去展出的老土布变成了手袋、抱枕、坐垫等一件件可以使用的生活用品,作品之中还透着不俗的设计感。

  这些产品都来自于南通百草千花土布研究所,该研究所的负责人宋亚军告诉记者:“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当时人们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的改变,色织土布技艺就已经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为了让这门技艺重新恢复,几年前,南通成立了土布研究所,重新召集了一批还会织布的妇女启动了工艺恢复工作,这3年来我们生产出了新的布料、增加了与黎锦等其他传统工艺的交流和联系,尝试进行了一些产品的开发。”

  在开发的过程中,产品定位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这方面我们走了许多弯路,比如最开始我们定位为旅游产品,但是我们发现纯手工生产在产量上很难满足实际需求,所以后来我们开始向时尚化、生活化的方向转型。我们开始与著名的院校和设计师合作,打出自己的品牌;还和无锡一家茶叶公司合作做茶叶包装,都取得了一些成绩。”然而宋亚军坦言,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一个极其缓慢的过程,但在他看来,当下发展传统手工艺的大环境和形势很好,对于未来的发展他很有信心。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6年6月3日第8版
【本文责编:博史伊卓】

上一条: ·[萧放]避免民俗文化过度消费
下一条: ·谈论文化遗产时,我们说些什么
   相关链接
·[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
·[王晓宇 潘思薇]新疆面塑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研究·[苏明奎]运河文化遗产的生活化传承:北运河流域民间花会的历史记忆与地方实践
·[陈岱娜]自我经营、性别与边界:社区语境下的非遗传承人现状探析·[周波]从“身份认同”到“文化认同”: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制度设计的新面向
·[王历]非遗实践、传承者在非遗商业化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刘朝晖]谁的遗产?商业化、生活态与非遗保护的专属权困境
·[郑鑫宇]遗产地社区讲解员与传承人的互动性研究·[杨文]知识生产与制度赋权:中国非遗传承人制度的当代实践
·[涂慷]大美工匠·[孙立青]新媒体语境下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媒介呈现的问题与对策
·[何华湘]网络时代非遗传播伦理问题探析·[席建立]消褪不了的常州梳篦魅力
·[王翘楚]“重生”的兔子王·[罗婷]我国少数民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保护现状及云传承机制研究
·[崔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保护·[黄绍祖]战疫形势下中国徽州菜传承的应对
·文旅部非遗司:关于贯彻落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的通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正式实施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