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什么是民俗
生产劳动民俗
日常生活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人生礼仪
游艺民俗
民间观念
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
理论民俗学
应用民俗学
民俗语言学
艺术民俗学
   关键词与术语
   观风问俗
   民俗图说
   China in Focus

理论民俗学

首页民俗与民俗学什么是民俗学理论民俗学

[陶思炎]都市民俗学体系与都市民俗资源保护
  作者:陶思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7-09 | 点击数:5532
 

  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都市化速率的加快,民俗中心发生转移,都市民俗学作为民俗学的分支学科,其建设已成为一项急迫的任务,许多问题需要从理论上加以廓清,其研究体系亟待建构。同时,都市民俗资源同乡村民俗资源一样,作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精神的象征,也亟待着手保护。在都市民俗资源类型认定的基础上提出保护方略,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 

       关键词:都市民俗学; 体系; 民俗资源; 保护


  (本文已刊于《安徽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详细阅读请下载caj附件)


下载相关附件>>>>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

上一条: ·[陶思炎]都市民俗探论
下一条: 无
   相关链接
·[王均霞]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视野中的本土女性民俗学研究·[涂馨月]净明道科仪的“声教”实践与忠孝伦理的宗教中国化研究
·[邵卉芳]民俗学的担当:学科教师如何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刘玉颖 [俄]Курьянова Т.С.]全球化与本土化对话中俄罗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政策体系建设
·[李文文]算法时代的“数字灵媒”:短视频平台上占卜民俗的知识再生产与本土化重构·[何卫东]全球化与本土化视域下京族体育文化的民俗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何世华]做好乡村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为构建中国民俗学自主知识体系打牢坚实基础(结合长春市实际)·[何城禁]文本建构与学理反思:藏彝走廊南部地区多民族“格萨尔”搜集整理的学术史观照
·[陈慧琳]传说·景观·信仰:湖南津市嘉山孟姜女传说的在地化叙事体系研究·[刘魁立]中国人的特色节日体系及其社会文化功能
·[周星] “民俗”的体系化与“民俗学”的体系化——对中国民俗学教科书的结构分析·[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
·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朱家钰]从角色到人物:故事学的层级术语体系
·[袁宙飞 袁文军]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体系构建与实测·[余张妍]都市民俗学视野下对“故乡”的再检省
·[王涛]《地名文化遗产鉴定》修订刍议·[刘雪瑽]科学与妖怪 :学术史视角的井上圆了妖怪学
·[万建中]钟敬文与民间文艺学学科理论体系建设·[林继富]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基本方向与问题导向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