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位教育与招生信息
   高校民俗学学科建设
   高校民俗学课程与教材
   民俗与中小学乡土教材
   民俗学学位论文题录
   全国民俗学研究生暑期学校
   公开课(MOOCS)

民俗与中小学乡土教材

首页民俗与教育民俗与中小学乡土教材

校园,水族文化传承的新出路
  作者:蒙耀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8-21 | 点击数:9378
 

贵州都匀市一所学校开展的水族接米魂活动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迅猛发展,向来以传统农耕方式生存的水族人民在科技信息日新月异的今天,其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水族的很多传统习俗文化也正在接受时代的洗礼。这虽然是社会进步、时代发展的必然,但是如何继承和发扬自己的传统文化也在困扰着水族人。笔者在进行水族习俗的田野调查后发现,经过磨合后,水族传统文化在校园里找到了新的出路。

  被列入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水书,因传承的局限性使得传承人出现了严重断层,这一宝贵的民族文化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在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引导下,2006年以来,水族地区的中小学将水书作为地方特色课程引进课堂,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编印了《水族文化进校园读本》,都匀市编印了《水书》课本。通过聘请资深水书先生为学生授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社会效果。

  在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今天,水族的很多传统习俗已经淡出人们的视野,有的已经濒临消亡的边缘。例如,以前秋收之后家家户户都要举行接米魂仪式,这是通过取悦“米魂”确保丰收的一种仪式。自从水族地区推广杂交优良品种、推行拉绳栽秧等科学种田之后,水族人民最为担忧的温饱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尤其是中央免收农业税后,水族地区基本实现衣食无忧,社会稳定祥和,因此,为取悦“米魂”确保丰收的接米魂仪式逐渐被大众所忽视。

  如何将接米魂这类习俗保护传承下去,又使之赋予新的时代内涵,需要探索实践。对此,都匀市阳和水族乡中心校率先进行尝试,通过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方式,将接米魂仪式作为特色课程在学校里进行展演。学校让学生知道粮食来之不易,教育学生爱惜粮食,使得接米魂仪式的功能发生了变迁。同时,学校还结合当地的传统节日--水族端节,将家庭化的接米魂仪式发展为端节活动的表演节目,让师生在水书先生的指导下按照水书的九星进行排列布置,以庞大的阵容、庄重的气势给观众以心灵上的震撼和洗涤。一则因其场景古朴、庄重肃穆具有观赏性,二则因其意义深刻富有教育性,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受到水族人民的好评。

  笔者在调查中还了解到,水族文化进校园的研究工作也引起了科研部门的重视,研究人员申报的“当代教育环境下水族文化进校园研究”获全国教育规划领导小组批准立项,课题组分别在三都水族自治县、荔波县、独山县、都匀市等水族聚居地区设立子课题。相关部门对该课题还给以科研经费资助。

  对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要赋予它新的内容,为其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才能使传统习俗既能适应时代的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又得以继续传承和发展。当然,对一些不能够进入校园、不能引入课堂的民俗文化,我们要借助科研的力量,广泛收集,深入研究,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即使远离了我们的生活,也要留在我们的记忆里,留在我们的心里。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 2012年8月17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山亭皮影戏鼓声灯影里的瑰宝
下一条: ·[胡知凡 赵军]追根溯源话手工
   相关链接
·[周霖]审美与具身性体验:德昂族水鼓舞传承发展的身体实践研究·[温小兴 陈珊]文化抗争、宗族建构与红色文化传承:瑞金谢氏护祠事件的个案研究
·[王鹏飞]双面关公:论数字化时代下的非遗再生产·[孟媛媛]礼让文化传承视域下的“六尺巷传说”景观叙事研究
·[刘来法]富源古敢水族“吞口”溯源·邮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承与创新交融论坛举办
·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徐文柏琪]青白瓷当代的传承与发展
·[徐家乐]开放、可及与兼容:吐鲁番博物馆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研究·[文忠祥]沉浸交互,互补双赢: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教育的思考
·[王丹]以校园为中心:多模态学校教育聚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生产研究·[檀力]关于安徽“长丰剪纸”非遗文化项目入驻朱巷镇文创园可行性计划
·[石国伟 樊颜军]新媒体视角下临县伞头秧歌的活态传播与文化传承研究·[卢朝阳]民俗学研究的“地方化”探讨
·[丁海昕]茶与女性:唐朝茶文化中的隐喻与文化传承·[白玉帅]桃林坪花脸社火的文化传承、艺术特征与功能主义研究
·[王丹]融入国民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实践路径研究·[关伟铭]同源异脉:澳门鱼行醉龙节的民俗特征
·[柴书毓]现代公厕景观叙事中的楹联文化传承研究·[徐琦琦]乡土旅游与文化传承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