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本网公告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机构
理事会
秘书处
中国民俗学网编委会
中国民俗学会志愿者团队
   学会大事记
   学会会议
会议动态
联办会议
   学会活动
中国民俗学会与非遗保护
我与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
中华春节全景纪实摄影行动
生肖卡通设计有奖征集
感受春节:马鸣湖杯学生征文
春节文化网上谈
   知识中的伙伴
敬文民俗学沙龙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北京民俗博物馆
学苑出版社
妙峰山研究会
   对外学术交流
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学会出版物
学会年刊
中国民俗学年鉴
   联系我们

中国民俗学会与非遗保护

首页中国民俗学会学会活动中国民俗学会与非遗保护

中国民俗学会召开二十四节气保护工作专家座谈会
——发言要点摘录
  作者:中国民俗学会秘书处   摄影/图:林帝浣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12-22 | 点击数:9171
 

  如何让“五年保护计划”落到实处

  “二十四节气”成功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已然成为二十四节气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也意味着二十四节气迎来了生命史上的一次重要契机。申遗成功,势必要求国家动员各种社会力量,采取更加有组织、有计划的措施,从而积极履行申报文本中业已提出的五年保护计划(2017-2021,详见《文化部举行“二十四节气”列入“非遗”名录发布会》,人民网2016年12月8日),这无疑将对今后二十四节气的保护工作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会激发人们形成对于二十四节气的文化自信和传承自觉,从而切实地促进二十四节气的代际传承。

  朝戈金会长在发言中提出,目前需要从较为宏观的层面进行考量的话,主要有6个环节:(1)立足《公约》及其《操作指南》的基本精神,运用民俗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结合十多年来我国“非遗”领域的相关保护实践和国外典型案例,厘清该遗产项目的存续力现状及其面临的风险;(2)结合各扩展项目既有的保护成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近期的保护数据,就保护计划的实施步骤、调整方略、创新性措施(委员会近年所强调的)及其必要性做出评估;(3)综合考量近年来我国及相关缔约国的履约实际,针对传统知识和实践类的非遗项目现状和国家文化安全等重要问题,对保护计划进行综合分析和适时调整;(4)对五个年度内的具体措施和可采取的工作模式和实施步骤进行确认,以探索组织多元行动的多向可能性进路和最佳策略;(5)对目前乃至未来我国申遗、履约和保护工作中可能出现的横向问题做出预判,对国际同类项目的整体发展走势形成前瞻性研究,以防止保护的不当。(6)为第一份六年定期报告做出前瞻性规划,或可采取年度或双年度定期报告的措施,责成相关保护单位针对保护中出现的问题和积累的经验形成对策性建议,以便为第一份六年报告乃至下一个周期的保护工作奠定良好的工作基础,进而为国家文化部门的相关决策提供可资参考的专业意见。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杨利慧则强调要“确保社区在保护工作中的中心作用”。她指出,“社区”(community)是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系统中的关键词之一,指的是直接或者间接地参与某一或一系列非遗项目的施行和传承、并认同该非遗项目是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人群。社区的规模可大可小,具有非固定性和非均质性的特点。根据《公约》及其基础文件的精神,社区以及构成社区的群体和个人才是非遗项目保护和传承的主体,他们不仅应当最大限度地参与从认定、清单编制、保护措施的规划和实施以及申请进入各类名录的整个过程,而且应当在其中发挥主要作用,成为所有保护措施和计划的中心以及列入名录之后所获利益的受益方。她认为,二十四节气主要流布于中国北方,并辐射至全国各地,为多民族所共享;因此,其保护工作所涉及的社区不仅幅员辽阔,而且人数众多。进而她呼吁从《公约》的立场出发,在二十四节气的保护过程中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在保护其所持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应发挥主要作用;第二,该非遗项目的保护及其可持续发展应使社区成为受益方;第三,在代表性社区之外,还应注意对社区的多样性及其相关实践的多样性予以保护。

  如何进一步保护与传承节气文化?萧放认为,借助成功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契机,全社会需要进行二十四节气知识的普及与价值功能认识的再动员,实现其在社区、家庭、学校的落地生根。我们应该利用节气文化,开展不同的活动,让人们直接感知与节气相关的东西,从而把节气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其实它本来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只是我们对此缺乏足够的认识与了解。节气不仅与农时、养生相关,也不仅是一般饮食,还与许多花花草草,与生活中审美的东西联系在一起。通过大家的共同参与,让与节气相关的文化成为一种生活仪式甚至特定的生活方式,只有这样,二十四节气才不会仅仅是过去留下来的传统遗产,而是成为一种不断再生产的文化资产,成为我们生活中天道与人道互相感应的周而复始、循环不绝、永葆生机的物质资源与精神资源。

  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康丽长期从事性别民俗研究,她认为“二十四节气”的保护工作应当关注相关知识体系的异质性与性别实践的多样性:探讨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二十四节气”的保护工作,不能离开2003《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立场:“二十四节气”的知识体系在社区民众的不断再造与实践过程中,能够为其享有、传承和实践的群体或个体提供文化认同感和持续感,才是该遗产项目存续力的当代展现。基于这种立场,我们在今后的保护工作中,应特别关注两个问题:一是,如何保护工作中,体现出对“二十四节气”知识体系的异质性及其所反映的不同社区文化特性的尊重?二是,作为教科文组织总体战略框架中的全球优先事项,“性别平等”自2013年起,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个重点。如何在非遗保护中权衡好推进性别平等与尊重社区性别实践多样化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是会影响“二十四节气”保护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问题。

  有的学者则从微观入手讨论具体的保护措施。翻阅会议提供的“二十四节气五年保护计划”,其中就“加强系统化建档”有如下陈述:“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二十四节气调查,记录该遗产项目的存续现状,全面搜集口头资料(包括相关的传说、歌谣、谚语、民俗资料等)、文献资料(包括古今文本)及与之相关的实物资料等,运用数字技术手段进行建档和保存。”北京大学教授陈泳超在书面发言中针对这一措施,提出“直观展示传统二十四节气的生活方式”的如下观点:在上述系统化建档的基础上,建议为各个节气提炼出最普遍、最有代表性的活动事项,囊括其生产、生活、信仰乃至政令规训诸面向,制定出一个较为完整系统的《二十四节气传统年中行事表》,这是一个总表。而中国幅员辽阔,二十四节气在东西南北不同地方对民俗生活的指导作用差异很大,这个总表也可以根据形态学分布分割为几个大的区块,形成几个系列。这是学术总结性的工作。在此基础上,可以对应上述“年中行事表”制作一部权威的《二十四节气生活》教学仿真片,完全用电脑手段制作,用以直观展示传统二十四节气的生活方式,重点揭示其中的文化意蕴和历史变迁。既可以在公众媒体上播放,也可以作为各类专题博物馆里的常设展示,尤其是在进入大、中、小学及社区巡回展出时,有此一片,效果应该更加理想。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中国民俗学会代表团出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
下一条: ·朝戈金:构筑多元行动方的保护机制
   相关链接
·[张治]媒体创新二十四节气文化传播的实践初探·关于征集“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联盟研究课题”选题的通知
·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联盟在京成立·[刘卷 王敏]基于二十四节气与地域文化符号的叙事性产品视觉设计研究
·[张婉婷 刘芳芳]二十四节气的传承和传播的创新方式研究·[童方云]《二十四节气菜·宴》在常州的呈现
·关于召开二十四节气国际学术研讨会(网络视频会议)的通知·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工作年会倡为文化遗产保护贡献中国智慧经验
·“二十四节气文化艺术展”在中国农业博物馆举行·专题║ 二十四节气——历史智慧与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刘晓峰]二十四节气与古代科学精神·[郑艳]春秋代序 日月不淹
·[张勃]顺天应时:二十四节气的文化精神·[梁珊珊 祝鹏程]从田园到城镇:二十四节气之于当代的意义
·[杨秀]人间四月天之立夏·[龙晓添]秋向此时分:丰收的节气与节日
·[袁瑾]二十四节气:天人共生的中华时令智慧·[邵凤丽]天时与人伦的融通:二十四节气中的祖先祭祀礼仪
·[王加华]二十四节气的历史功用与当代价值·余仁洪 主编:《中国立春文化与二十四节气研究文集》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