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祝鹏程]“托名传言”——网络代言体的兴起与新箭垛式人物的建构
  作者:祝鹏程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9-12 | 点击数:6954
 

      一、网络代言体与新箭垛式人物:类型的对应

      首先要考察的问题是网络代言体可以分为哪几类?文体类型与被代言的名人身份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

      被代言频率最高的是公共知识分子和政治家。诸如王朔、韩寒、崔永元、梁文道、陈丹青、龙应台、希拉里、撒切尔夫人等等,他们时常被网民用来展开政治批评。形成的文体类型带有政论色彩,可以被称为“公知体”。被代言的名人们指点江山,以激进的姿态、尖锐的言语,对中国的政治、文化、民生、国民性等问题展开评论,锋芒毕露,富有煽动力。开头引用的“白岩松语录”就是一例,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这段话被归到王朔的名下:

      跪的太久,忘记了站立。信的太久,忘记了质疑。等的太久,忘记了期盼。苦的太久,忘记了幸福。压的太久,忘记了脊梁。哭的太久,忘记了说话。孬的太久,忘记了反抗。蠢的太久,忘记了生活。猪的太久,忘记了做人。奴的太久,忘记了自由。圈的太久,忘记了世界。梦的太久,忘记了出发! ——王朔

      第二类被代言的名人是那些成功人士,包括马云、俞敏洪、李嘉诚、史玉柱、乔布斯、巴菲特、比尔·盖茨等。作为成功的典范,他们因拥有成功的经验,受到网民们的追捧,也被代言说出了很多励志性的“心灵鸡汤”,这些名言多涉及理想、未来、奋斗等主题,传递创业经验,激发人生斗志。比如下面这则“乔布斯语录”就散发着浓浓的成功学味:

      自由从何而来?从自信来,而自信则是从自律来!先学会克制自己,用严格的日程表控制生活,才能在这种自律中不断磨练出自信。自信是对事情的控制能力,如果你连最基本的时间都做控制不了,还谈什么自信?

      第三类被代言的是著名作家,比如莎士比亚、林徽因、杨绛、张爱玲、莫言,村上春树等。不同于前两种类型以言志为主,这类代言体侧重于抒情,以华丽的词藻,对人生情感的方方面面做细致周到的描绘,形式唯美,近似散文诗,易于传诵,堪称“美文”。自从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后,很多网络美文假托莫言之名风行,比如这篇《生命里,总会有一朵祥云为你缭绕》:

      极致的喜欢,更像是一个自己与另一个自己在光阴里的隔世重逢。愿为对方毫无道理地盛开,会为对方无可救药地投入,这都是极致的喜欢。

      可以看到,被代言的名人身份与体裁的类型与之间形成了一种对应关系。在相应的社会情境中,为了达到特定的目的,编造者会选择相应的文体,选择相应的名人作为代言人。比如,一旦社会上发生和教育相关的事件,某些网民需要对这一事件做出评判,他们就会选择陈丹青、韩寒等曾对中国教育有所批评的名人来“发言”。而当情人节到来时,为了制造节日气氛,有的网民就会编造一些含情脉脉的话,把署名权留给林徽因、三毛等情感丰富的女作家。我们可以用下表来这种对应关系表示: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李丽丹]“小红帽”故事的精神分析学研究之批评
下一条: ·[林继富]创新民间故事传承:一起到走马镇品茶听故事
   相关链接
·[王云聪]朋友圈疫情谣言的个人叙事性·[祝鹏程]谣言认知的主观维度:新冠肺炎疫情中的观察与反思
·[程鹏]“烟花爆竹除疫”:传统民俗的发展困境与疫情防控下的民俗学反思·[周争艳]论谣言中否定性箭垛人物的层累与建构
·[肖涛]谣言与灾难记忆的建构·[刘文江]记忆、展望、重复与认知:谣言“叙事家族”的心理机制研究
·[王东杰]"讲故事"与传统中国社会的群体恐惧·[张岩 祝鹏程]青岛德式下水道:一则谣言背后的中西想象
·[海力波]“小孩弹弓杀老人”:一则当代传说中的道德困境与集体焦虑·[祝鹏程]怀旧、反思与消费:“民国热”与当代民国名人轶事的制造
·[施爱东]食品谣言的传统变体及叙事生长点·[周露丹]幸运信的传播、发展及其民众心理
·[刘文江]作为实践性体裁的传说、都市传说与谣言研究·[张静]西方传说学视野下的谣言研究
·[施爱东]网络谣言的语法·[施爱东]网络谣言的语法
·[聂强]谣言的编码与解码·[李传军]洪水谣言与两汉之际的“汉家更受命”说
·[施爱东]谣言·[杨楠]书籍推介——《村庄里的闲话》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