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什么是民俗
生产劳动民俗
日常生活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人生礼仪
游艺民俗
民间观念
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
理论民俗学
应用民俗学
民俗语言学
艺术民俗学
   关键词与术语
   观风问俗
   民俗图说
   China in Focus

民俗图说

首页民俗与民俗学民俗图说

岭南记忆:岭南古舞,复活的化石
  作者:蒲荔子 向杜春 杨智昌 罗荣南/撰文;刘力勤/摄影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7-09 | 点击数:10673
 

·走进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 

  


  

  ○禾楼舞在文革期间中断,全凭傅志坤拼接、还原所有在世老艺人的记忆

  ○这种岭南最远古的舞蹈,历经无数考验,却像化石一样保留着原初样貌

  ○城里人没有故乡,而有禾楼舞的郁南人,终其一生都会感到生命的充盈

 

  傩,一个就要变成生僻字的汉字。沈从文《边城》的主人公名叫“傩送”,湘西这片土地弥漫着的神秘气息,多少和傩戏、巫蛊这类事物有些关系。但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岭南山林之中,有一种古舞和傩戏同样神秘久远。

  面具狰狞,服饰奇特,动作拙朴,言语古怪,让人不敢过分亲近,我对幼时看过的傩戏,只留有这种外观上的印象。就和在电影里看到古希腊的酒神狂欢仪式、印第安人的原始宗教活动,在旅游景点看到民族风情表演一样,我对这些缺少真诚的触动——它不会比一部电影、一本漫画让我感动更多。

  在云浮市郁南县连滩镇看到禾楼舞之前,我唯一知道的事实是,这种岭南古舞在文革期间本已中断,今天得以流传,全赖一名叫傅志坤的医生走村串寨,把所有在世老艺人的记忆拼接、还原。

  我仿佛看见,这位医生在看了许多次病人,摸了无数次针筒、药片之后,突然想起小时候看过的禾楼舞。他的记忆和我的记忆肯定不同,所以我宁愿抱着电脑看几张碟,而他翻山越岭,带着兴奋又皱着眉头,丈量起身边的土地,找到那些年迈的艺人,请他们回忆、示范,记录下步法、山歌和俗谚。当他终于把禾楼舞编排出可以让年轻人照着演出的程式时,他肯定不会想到,这种简单到五分钟就可以学会的舞蹈,会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他最初只对他的记忆负责,执意要还原那个带给他童年欢乐的片段。

  那天,在我们的眼前,一群年轻人重现了他的记忆。黄昏的远山雾霭升腾,偶尔飘几丝小雨,两堆木柴被浇上汽油,燃起高高的火焰,三堆稻草同样点燃。烟与火制造出热烈的气氛。领舞者是一位老者,他头戴黑色花帽,肩披红色间黄方格袈裟,一手持系有彩带的铜铃,一手持牛头形状的锡杖,其余舞者则身穿黑色衫裙,头戴黑色凉帽,面具遮脸,腰扎围巾,足穿麻鞋,男举火把,女执禾穗,边唱禾楼歌,边摆身,摇手,踏足,向着东南西北四方起舞。鼓声和唢呐合奏出的旋律不像傩戏那样低哑神秘,反而是悠扬欢快。

  他们的舞姿拙朴而简陋,让人想到远古。我们静心观看。在这寂静的黄昏,看着火把腾跃,面具后年轻人呼出的声音低沉,像从几百年前传来。我们由衷地鼓掌。即使只是表演,但那些低沉的呼喊和鬓角的汗珠,带着雄健而拙朴的美。

  几千年前,这雄健而拙朴的美曾愉悦被称颂的众神。传说很久以前,南江地区连年旱灾,民不聊生。神农氏便派出曾孙女禾花仙女,往南江流域而来。禾花仙女目睹大地龟裂,河流干涸,草木枯萎,就挤出自己的乳汁,顿时万木复苏,大地滋润。像所有传说的结局一样,从此每年丰收季节,当地百姓便跳起禾楼舞,感激禾花仙女遍洒甘霖的恩德,并在连滩五显庙为禾花仙女塑造神像,年年祭祀。

  专家们说,秦朝平定百越以后,西江流域中部的西瓯国人一部分融合到汉人中去,没有融合的那一部分又在东汉时因起义失败而流落,其遗民史称“乌浒蛮”。乌浒人较好地传承了远古的禾楼舞。研究者认为,禾楼舞的舞者服饰为黑色,正符合秦朝服色重黑的特点。

  经历漫长的岁月流逝、文化融合,禾楼舞在在明代万历年间获得了真正发展。当时,广东总兵张元勋率大军对三罗地区的瑶人征剿成功之后,汉人也陆续移居此地,禾楼舞接受了汉人文化而稳定传播。

  这些遥远的记忆都难以考证,但有些在世的老艺人还记得解放初期禾楼舞的盛况。1950年代初期,禾楼舞在连滩镇流行,但已不是为祭祀、祈年而跳,而是为吉庆喜事而跳。解放初期“土改”时,在召开群众大会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之前,都会组织人员跳禾楼舞。曾跳过禾楼舞的退休干部曾植祥等,现在依然健在。傅志坤就是依靠这些人的记忆,恢复了禾楼舞的舞蹈动作和大部分唱词。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南方报网 2009-07-09 08:56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河北省张家口市文物普查发现《百工图》壁画
下一条: ·寻访门匾人家:古朴的门匾会消失吗?
   相关链接
·[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
·[王晓宇 潘思薇]新疆面塑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研究·[苏明奎]运河文化遗产的生活化传承:北运河流域民间花会的历史记忆与地方实践
·[陈岱娜]自我经营、性别与边界:社区语境下的非遗传承人现状探析·[周波]从“身份认同”到“文化认同”: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制度设计的新面向
·[王历]非遗实践、传承者在非遗商业化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刘朝晖]谁的遗产?商业化、生活态与非遗保护的专属权困境
·[郑鑫宇]遗产地社区讲解员与传承人的互动性研究·[杨文]知识生产与制度赋权:中国非遗传承人制度的当代实践
·[涂慷]大美工匠·[孙立青]新媒体语境下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媒介呈现的问题与对策
·[何华湘]网络时代非遗传播伦理问题探析·[席建立]消褪不了的常州梳篦魅力
·[王翘楚]“重生”的兔子王·[罗婷]我国少数民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保护现状及云传承机制研究
·[崔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保护·[黄绍祖]战疫形势下中国徽州菜传承的应对
·文旅部非遗司:关于贯彻落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的通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正式实施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