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什么是民俗
生产劳动民俗
日常生活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人生礼仪
游艺民俗
民间观念
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
理论民俗学
应用民俗学
民俗语言学
艺术民俗学
   关键词与术语
   观风问俗
   民俗图说
   China in Focus

民俗图说

首页民俗与民俗学民俗图说

岭南记忆:岭南古舞,复活的化石
  作者:蒲荔子 向杜春 杨智昌 罗荣南/撰文;刘力勤/摄影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7-09 | 点击数:10703
 


  自然,年轻人跳出的舞蹈,已不是远古的模样,甚至和傅志坤的记忆也无法重合。以前的面具是用笋壳制成,而现在一律换成了硬纸板;以前表演者曾有男扮女装,现在男女各司其职;以前的用意是求神祈丰,现在已渐渐脱去求神的色彩,而以健康的娱乐形式出现;以前的程式包括调香、请神、调扇、调铃、造禾楼等十几道,现在则是由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改造的艺术表演;以前一般是秋收庆祝丰收而舞,现在则是正月里的民俗表演。

  余秋雨在他的散文《贵池傩》里写道:“山村,一个个山村,重新延续起傩祭傩戏,这该算是一件什么样的事端?真诚倒也罢了,谁也改变不了民众真诚的作为;但那些戴着面具的青年农民,显然已不会真诚。文化,文化!难道为了文化学者们的考察兴趣,就让他们长久地如此跳腾?”他疑问,缺少生存土壤的傩戏如何不仅仅作为一种表演而存在。这种疑问同样可以放在禾楼舞身上。

  看过禾楼舞的现代戏剧家、舞蹈家大约都会惊讶于禾楼舞的生命力。这种岭南最远古的舞蹈,历经战乱、灾害、政治运动无数考验,进入壮、瑶、汉许多民族的生活,从未在这片土地上消失,像化石一样保留着原初样貌;即使眼看要消失了,也有人跋山涉水,捡拾起那些散落的碎片,组合出记忆的拼图。

  如果说这是我们民族的自我复归和自我确认,那也不免落入过度阐释的泥淖。有一个故事,也许可以把这种说不清楚的力量呈现给我们。汪曾祺在《星斗其文,赤子其人》一文中写到,沈从文八旬还乡,听了一场弋阳腔傩戏,听至动情处,沈从文激动不已,连连说:“这是楚声,楚声!”他泪流满面。

  如果你也半生漂泊,心里必会珍藏着童年的某个月夜,那时你心中明净,节令、喜庆和悲伤的日子上演的戏文舞蹈,伴你一生起着神秘的作用。禾楼舞对于郁南人的印记不能磨灭,大约就是这样一种原因。

  生长在城市的人,没有故乡的概念,多年以后回去,那片街道那栋房子也许早已拆迁。而有禾楼舞、张公庙会、连滩民间艺术节的南江儿女,多年以后,无论身在何处,都将感到骄傲和充实。


  禾楼舞

    源于上古氏族社会中的图腾信仰,原是一种广泛流传于各地的具有驱鬼逐疫、祭祀功能的民间舞。明代万历年间,禾楼舞接受了汉人文化而稳定传播。禾楼舞从雏形流传至今已经2000多年,是南江文化的珍品。

  【特色】

  禾楼舞崇尚黑色,歌舞者全身穿黑衣黑裙;舞者都戴假面具,歌舞与巫术相结合;原初的舞蹈作为母系社会遗存,歌舞者曾有男扮女装;耕牛崇拜,巫师手执牛头锡杖;现在男女各司其职。

  【面具】

  戴假面具是古代巫舞的特征,禾楼舞在诞生时是巫舞的一种。禾楼舞舞者的面具古朴幼稚,不以现实人模为依据,有滑稽性审美追求。

  【程式】

  禾楼舞整套歌舞共十三节,分别为调香、请神、调扇、调铃、造禾楼、调旗、调花、梳妆、调遮(伞)、送神、上楼台、调雨、倒禾楼。舞者要向东南西北四方起舞,边摆身踏足,边唱禾楼调:“登上楼台跳禾楼,风调雨顺庆丰收”。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南方报网 2009-07-09 08:56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河北省张家口市文物普查发现《百工图》壁画
下一条: ·寻访门匾人家:古朴的门匾会消失吗?
   相关链接
·[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
·[王晓宇 潘思薇]新疆面塑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研究·[苏明奎]运河文化遗产的生活化传承:北运河流域民间花会的历史记忆与地方实践
·[陈岱娜]自我经营、性别与边界:社区语境下的非遗传承人现状探析·[周波]从“身份认同”到“文化认同”: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制度设计的新面向
·[王历]非遗实践、传承者在非遗商业化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刘朝晖]谁的遗产?商业化、生活态与非遗保护的专属权困境
·[郑鑫宇]遗产地社区讲解员与传承人的互动性研究·[杨文]知识生产与制度赋权:中国非遗传承人制度的当代实践
·[涂慷]大美工匠·[孙立青]新媒体语境下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媒介呈现的问题与对策
·[何华湘]网络时代非遗传播伦理问题探析·[席建立]消褪不了的常州梳篦魅力
·[王翘楚]“重生”的兔子王·[罗婷]我国少数民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保护现状及云传承机制研究
·[崔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保护·[黄绍祖]战疫形势下中国徽州菜传承的应对
·文旅部非遗司:关于贯彻落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的通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正式实施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