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本网公告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机构
理事会
秘书处
中国民俗学网编委会
中国民俗学会志愿者团队
   学会大事记
   学会会议
会议动态
联办会议
   学会活动
中国民俗学会与非遗保护
我与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
中华春节全景纪实摄影行动
生肖卡通设计有奖征集
感受春节:马鸣湖杯学生征文
春节文化网上谈
   知识中的伙伴
敬文民俗学沙龙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北京民俗博物馆
学苑出版社
妙峰山研究会
   对外学术交流
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学会出版物
学会年刊
中国民俗学年鉴
   联系我们

2017年暑期学校

首页中国民俗学会对外学术交流中美日民俗学暑期学校2017年暑期学校

讲座║ 川森博司:日本民俗研究中的“乡村”与“都市”
——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国际研讨会暨暑校专题讲座之三
  作者:李广   摄影/图:马千里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7-23 | 点击数:4278
 

  时间:2017年7月20日下午
  地点:内蒙古呼伦贝尔学院图书馆三楼报告厅
  主讲人:日本神户女子大学川森博司(Hiroshi Kawamori)教授
  主持点评人:罗仪德(Timothy Lloyd)教授
  记录:李广


  快速的现代化给日本的乡村与城市之间造成了很多冲突。日本的民俗研究者聚焦乡村社会,深刻研究了乡村的生活与人居环境。此讲座共分为五部分,主要聚焦于日本民俗学研究中所呈现的“乡村”与“都市”。

  第一部分主要讲述“20世纪初乡村日本人的口述传统”。在这一部分,川森博司教授既呈现了《源氏物语》中曾经对乡村现实生活视而不见的现象,又介绍了柳田国男否认乡村生活具有浪漫特征的观点:“我希望这些传说能够震撼城市人。”之后,他又引述了几则传说来概述这种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冲突与矛盾。

  第二部分叙述了对“农民文学”的评价。其中讲到了谚语的作用——谚语是一种知识的传播和农民所享有的语言艺术。在这一部分的内容中,川森博司教授同样引用了柳田国男对农民谚语的评价:这些谚语是在日常生活中由普通人使用,而不只限于有知识的人。其后,他又讲述了“鸟儿悲伤地唱歌”的故事,继而谈到由于对专业作者能力的过度信任,日本失去了梦想的权利,抛弃了熟悉的幻影。

  第三部分讲述的是“现代化进程中的感觉转换”。在其著作《明治和大正时期的生命阶段》的第一章里,柳田国男就人们“兴奋”的态度,对比了乡村文化和城市文化。他认为在乡土村落中,村民们感到兴奋的时间非常短,往往只有短短的几天;相反的是,“现代人总是处于某种程度的兴奋状态”。对比之下,川森博司教授认为本土思想趋于更加开放和自由,并不导致所谓的民族主义。

  第四部分讲述的是“过渡时期的认识及都市民俗的发现”问题。川森博司教授首先引述了柳田国男的观点:“我处于一个从适度距离看待城市与乡村之间矛盾的位置,因为我虽然长久地在城市中生活,却从未能够完好地适应城市生活。”川森博司教授还引用了马林诺夫斯基的观点:“民族学处于一种悲哀而荒唐且近乎悲惨的境地,在那个非常时刻,当他开始整理其‘车间’,去锻造适当的工具,开始准备完成其制定任务时,其研究材料却无望而迅速地销声匿迹了。”另外,在这一部分他也提到了一些学者为了分析“城市居民心理的个人方面的原因”,从城市节庆、恐怖故事、江户时代的散文、日记、电影和通俗小说中搜寻了不少资料。

  讲座的最后一部分内容讲述了“乡村文化对都市居民的意义”。这一部分呈现出了大众对乡村社区的两种互为矛盾的态度:其一是对乡村生活宁静、祥和与幸福的赞慕;其二是对艰苦、贫困与荒凉的乡村生活及其环境的担忧。这种矛盾的存在引发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探索,例如通过某些途径使劳动成为乐趣的艺术,从而稳定日常生活,使之成为提高消费者生活水平,连接大自然祝福与人类幸福的方法等。

  在讲座的结尾环节,川森博司阐述了日本目前城市与乡村的矛盾现状。一方面,民众需要扎根于某个地方,从而稳定日常生活;然而另一方面,民众又无法扎根于日本民俗家一直予以热切研究的乡村社区,所以他们不得不以新的方式扎根于城市环境之中。


川森博司教授

  演讲结束后会议进入讨论环节。与会者重点关注的问题主要包括产生于城市社会的“新民俗”以及处于城市边缘的“郊区”民俗现象。内蒙古师范大学的敖其教授提出了所谓“新民俗”的问题。她提到在乡村民俗向城市民俗转变的背景下,由于受城市化的影响,城市社会中出现了“新民俗”这一新现象,并提出设问,即“这种所谓的新民俗,是否也需要引入民俗学的研究范畴?中国的‘双十一’购物节,它只是一种社会现象抑或也可以拿来做民俗研究?”对此,敖其教授认为这只是一种新的社会现象,而不属于新的民俗,“双十一”购物节并非民俗节日。


罗仪德教授发言

  美国民俗学会执行理事长迪姆·罗仪德(Timothy Lloyd)教授提出了城市郊区的民俗问题。在他个人的研究中,罗仪德教授在美国观察到了这一新的“民俗”现象。对此,呼伦贝尔学院的常海教授以呼伦贝尔几个部落的情况为例,指出这些部落成员就是生活在这些城市郊区的“中间地带”。他们在城市郊区已经生活了20年左右。从民俗的角度来看,新媒体的介入对文化的冲击力度非常大。这些居民在年轻的时候常常一边烤肉、吃肉,一边听故事,但如今这种现象基本上不存在了。这就是地域变迁给生活习俗带来的影响。


中国民俗学会学员玉兰做现场翻译

  在中央民族大学苏日娜教授看来,中国的大多数民俗学者主要关注的是特点较为鲜明的民俗活动。这些民俗活动呈现出民族性和地区性的特点。这是目前研究的主要方向。其它民俗学家的研究方向则倾向于家乡民俗学,即对自己的家乡进行民俗调查和研究。但现在这一研究的范围正在扩大,并衍生出了一些分支学科,如生态民俗学和女性民俗学。民俗活动的变化导致了民俗研究相应的变化。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讲座║ 李松:价值与方法——乡土社会的文化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下一条: ·讲座║ 朝戈金:政府、学界和民众在二十四节气的申报过程中的作用
   相关链接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2024年3月17日上午9:00)·首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
·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
·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八届常会将在博茨瓦纳卡萨内召开·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
·[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郭翠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活态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术语选择事件史循证研究
·[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邹培培]非遗语境下生产民俗对地方认同的建构路径与内在机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