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本网公告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机构
理事会
秘书处
中国民俗学网编委会
中国民俗学会志愿者团队
   学会大事记
   学会会议
会议动态
联办会议
   学会活动
中国民俗学会与非遗保护
我与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
中华春节全景纪实摄影行动
生肖卡通设计有奖征集
感受春节:马鸣湖杯学生征文
春节文化网上谈
   知识中的伙伴
敬文民俗学沙龙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北京民俗博物馆
学苑出版社
妙峰山研究会
   对外学术交流
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学会出版物
学会年刊
中国民俗学年鉴
   联系我们

敬文民俗学沙龙

首页中国民俗学会知识中的伙伴敬文民俗学沙龙

第十七期敬文民俗学沙龙成功举办
  作者:北师大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所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1-15 | 点击数:4224
 

 

 

  2012年1月10日,是钟敬文教授逝世十周年的忌日。为表示对钟先生的崇高敬意和深切怀念,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学所与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等机构的民俗学者一道,在文学院励耘学术报告厅举办了第十七期“敬文民俗学沙龙”。钟敬文先生的女儿钟宜教授、著名民俗学家陶立璠教授、以及来自北师大、社科院、北大和中央民大的诸多学者和学生参加了这次学术纪念活动。钟老生前照片的展示和讲课录音的播放使沙龙充满了浓厚的追思气氛。

  此次活动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吕微研究员主讲,由刘铁梁教授主持、杨利慧教授和户晓辉研究员担任评议人。演讲题目为《神话学:一门认识人的信仰——叙事实践的严格科学》。首先,吕微以“赞美与批评”为切入点,对当下民俗学术范式的转型历程进行了反思与总结,以追念钟先生一代人的学术精神的深刻影响。而他的问题意识,一方面直接出自神话学学术史上代代“师承”的理论思考,另一方面也间接来自当下民间文学─民俗学实践所表达的诸多现实关怀。随后,在进入正题之时,吕微就指出,本次发表的主旨虽然是关于神话学的学科理论,但“神话”一词亦能替换为“民间文学”、“民间信仰”或“民俗”,实质上是一次针对整个学科何以安身立命的思考。通过对康德的“实践理性”和“理论理性”等哲学意义的思索与借鉴,吕微对马林诺夫斯基、博厄斯等学术大家对神话的理解以及“中国神话历史化”的观点进行了批判性的解读,认为神话的研究应注重先验性的意义。由此,吕微深入讨论了诸如,神话的内容与形式对神话何以为神话的作用与意义,民俗文化、民间信仰进入公民社会的合法性与合理性是什么,在民间社会之上能否建构自由的公共空间,以及“俗民”作为自由的主体是如何可能的等复杂问题。实质上,吕微在回答神话学基本理论专题的同时,也面对着民间文学-民俗学的现实实践课题,面对着人何以为人等存在意义层面的哲学话题。

  杨利慧教授和户晓辉研究员都高度肯定了吕微关于本学科根本问题的潜心思考和已取得的可喜成果。户晓辉认为,正是因为有像吕微这样具有学科关怀的学者,才使得民俗学科的理论基础更为扎实。杨利慧指出了讲演具有的启示意义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随后,刘铁梁、刘宗迪、高丙中、陶立璠等学者先后就讲座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整个会场的“对话”气氛十分活跃,在场的师生都受到了颇多的启发,而大家也以最佳的方式表达了对钟先生的追思(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所)。

 

  文章来源:北师大文学院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18期活动计划(2013年1月13日上午9:30,北师大)
下一条: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19期活动计划(2013年3月16日上午9:30,北师大)
   相关链接
·[王均霞]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视野中的本土女性民俗学研究·[王京]对中国民俗学学派建设的几点思考
·[刁统菊]“田野作业”概念的发展史·[朱梁灏]民俗学的日常生活转向与批判的日常生活研究述论
·[张一帆]虚拟空间中的民俗:新媒体语境下民俗传播特征与知识再生产·[张淇源]媒介养老:一种宗族养老传统的理论路径与可能
·[余玮]“物”与民俗学史叙述·[叶玮琪]实践民俗学视野下风俗教化的变迁与回顾
·[王午琦]数字时代神话日常化重构与民俗学回应·[王锐林]积极的规训者
·[王琪]朝向当下的乡村民俗学研究·[田书宇]百姓日用即道:王艮的日常生活思想及其民俗学意义
·[唐璐璐]“在民间”:中国民俗学的“位置”回归·[谭昱芊]论五来重“佛教民俗学”的思想脉络
·[宋海玉]形式与宣读:民俗学“挪用”现象的省思与检视·[宋博文]数字时代的非遗研究刍议
·[邵卉芳]民俗学的担当:学科教师如何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邵凤丽]活态文本与文化实践:民俗学视域下家谱的双重属性
·[彭牧]现代性的他者、文化身份与美国民俗学的知识生产·[毛佳艺]东亚两兄弟型故事比较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