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裴玉成]阐释的可能
——读格尔兹的《文化的解释》
  作者:裴玉成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12-12 | 点击数:6951
 
与其他的人类学体系相比,格尔兹在深描说上的野心似乎要小得多。他认为,解释的人类学的根本使命并不是回答我们那些最深刻的问题,使我们得以接近别人所给出的回答,从而把这些回答归于记载人类曾说过什么的记录中去。这是比较谦逊的说法,实际上,他的方法的意义已经超越了给人类的文本库里增加一点什么的范围,而是提供给了我们一种如何理解异文化的思路。他的思想与其他同时代的思想类似,带有明显的后现代的批判痕迹。建立在对已有的西方文化中心立场的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在传统的西方中心论的统治下,以己为中、以他为异的想法支配着早期的人类学研究,后来的文化相对主义虽然有所觉醒,却在一个非常泛化的层次上无休止地徘徊,格尔兹的观点则代表了一种对西方中心立场的反思性比较成熟的成果。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毫无疑问,格尔兹仍然是一个地道的文化相对论者,即便是他自己也如此承认,只不过他并没有将文化立场的争论表面化,而是悄无声息地融合进了他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中,他企图用超越文化立场争论的方式为这场已经持续了几个世纪的论战做一个具有新意的诠释。
格尔兹受韦伯的影响很大,他的理论思路中带有明显的韦伯痕迹。与韦伯的“理想型”相比,格尔兹的“深描”说显然也具有模型化的指导意义,他自己也承认,我们需要的是在不同的现象中寻找系统的关系,而不是在类似的现象中寻找实质的认同。但是,与前者不同的地方在于,“深描”说始终没有脱离所要考察的对象,成为独立的抽象理论模型,与具体的文化事实的紧密联系是“深描”说区别于前者的最大特色,这也是格尔兹一直强调的文化的有机体论,即文化的意义以及相应的文化的解释是不可能脱离意义主体而独立存在的,否则就有失去正确理解的危险。韦伯的理想型则是一种自在的理论工具和模型,它并不依赖于任何主体性存在和事实基础———从中也可以看出受韦伯极大影响的格尔兹对其思想渊源的批判和超越。
“深描”本身的缺陷也是非常明显的,其最大的缺陷和危险也正是它的创新之处。或许果真如批评者所言,在这个看起来相当美妙的方法上凝聚了过于浓厚的个人魅力色彩,只有深描在与格尔兹和他的田野研究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观察到这个理论视角带给我们的诸多许诺的效果。但是,它具有普世意义吗?从这个角度讲,对于文化的体验式的符号意义解读或许非常容易沦为进行庸俗的人类学实地考察的幌子。因为,从根本上说,这一方法并没有提供实际的、可运用于操作实践的具体方针,这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我们过去对文化的模糊不清的解释。格尔兹无疑正在努力改变这种局面,从宏观的历史脉络角度观察,他的方法是在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他打了一个我认为已经有点过分的比方为自己的困境解嘲:完全无菌的环境不可能,是否意味着我们该在臭水沟里做手术呢?无论如何,他力求对文化现象的精确、完整的描述,力求通过对文化现象中的行动者的具体情境的复活性和对属于一个文化体系整体的意义符号的准确理解,来达到对文化的相对准确的认识,是一种值得我们尊敬的探索方式。
 
注释:
注1:克利福德·格尔兹.文化的解释[M].韩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
注2:克利福德·格尔兹.文化的解释[M].韩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6.
注3:克利福德·格尔兹.文化的解释[M].韩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18.
注4:王铭铭.格尔兹的解释人类学[J].教学与研究,1999,(4):34.
注5:克利福德·格尔兹.文化的解释[M].韩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63.
注6:克利福德·格尔兹.文化的解释[M].韩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2.
注7:杨卫民.文化解释的魅力———评克利福德·格尔兹《文化的解释》[J].民俗研究,2000,(3).
注8:澜清.深描与人类学田野调查[J].苏州大学学报,2005,(1).
(本文原载《西北民族研究》2007年01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人类学评论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吴励生]在他者的意象关联性中重新建构主体性中国形象(下)
下一条: ·[刘琪]符号与实践
   相关链接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第十九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征文启事
·第二十一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三季)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2024年3月17日上午9:00)
·龙年说龙“中国龙的文化阐释”·《文化遗产》:2024年第1期目录
·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首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
·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文化遗产》:2023年第6期目录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在京召开蔡奇出席并讲话·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
·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
·《文化遗产》:2023年第5期目录·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