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中国实践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实践

温州非遗:保护传承发展“三步走”
  作者:林意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12-23 | 点击数:1840
 

   近年来,温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高度重视非遗工作,围绕“保护、传承、发展”理念不断深入探索,有效实践,形成了良好的非遗文化发展环境,实现了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创新与突破,非遗发展指数位列浙江省第二。全市现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人类非遗项目4项,国家级34项、省级145项、市级747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23名、省级非遗传承人169名、市级非遗传承人733名,省级非遗传承基地58个、市级非遗传承基地172个。非遗已经成为温州文化工作的一大亮点。

  “一个中心多项举措”

  一方面,非遗保护中心独立建制。今年3月,温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机构体制改革全面调整到位,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正式挂牌、独立建制,进一步优化了非遗保护中心的人员结构,加强了与其他非遗单位的交流与对接,有利于更好地开展全市非遗保护、管理、传承等工作,打造全省非遗工作“铁三角”。同时将非遗处与文化产业处合并,把非遗产业化作为今后主抓的文化工作,全面推进温州非遗保护、传承与发展工作,实现温州传统工艺大振兴。

  另一方面,非遗传承制度优化创新。率先提出并实践非遗代表性传承团体、群体评选,非遗传承人管理更加精细化。在非遗传承“百工名师”中全面推行“带薪学徒制”,以政府补助鼓励学徒学艺,并对学徒进行评估和考核,对传承人实行绩效考核管理,探索非遗项目“退出机制”,确保非遗项目的良性传承。启动非遗传承人口述史记录整理工作,建立涵盖全市非遗项目、传承人、基地的电子数据库,全面完成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

  “一个中心多重延伸”

  以非遗文化为中心,各种品牌活动为外延,形成具有温州特色的“非遗+”文化传播阵地。

  “非遗+节庆”。持续开展并全面提升“年味温州”非遗迎春展品牌活动,打造“年味浙江”非遗迎春展。深入挖掘、整合温州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在传统节庆活动中融入非遗元素,植入相应的非遗展示等活动。

  “非遗+展演”。精选木偶戏、温州鼓词、瓯剧等传统戏剧类非遗项目和适宜展示的剪纸、米塑等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配合活动开展展演。如开展“百人百工百技”展演、传统戏剧巡演活动等。

  “非遗+体验”。针对青少年开设“非遗学堂”,由非遗传承人讲述项目历史,手把手教授剪纸、米塑等传统技艺;举办“温州好剪纸”民间剪纸手工比赛及温州剪纸大赛、公益培训班等活动,引导市民自发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

  “一个传统多元发展”

  把非遗的保护传承与文化产业开发创新相结合,打造温州现代文化产业发展新趋势、新时尚、新亮点。

  “传统+创新”,老技艺焕发新生命。在保护继承发展传统“两瓯两雕”工艺的基础上,有序开发新型现代工艺品,推动传统非遗技艺适应时代发展。目前,温州黄杨木雕等依托企业生产、创新,已成为温州特色鲜明的代表性城市礼品远销海外。

  “非遗+产业”,老物件迎来新市场。积极助推温州非遗产品与文创产业相结合,研制开发推广非遗项目文创衍生品,打造非遗文创产业链,植入地方特色旅游点、特色小镇、民俗民宿村等,促进非遗文创企业和文创产品的健康良性发展。

  “文化+交流”,老传统走出新国门。积极与各地开展非遗文化交流活动。今年3月,温州组织国家级非遗项目黄杨木雕、泰顺木偶戏走出国门,参展国际木文化节。并投资2亿元,计划在2018年建成一个大型综合性非遗馆,集中展示、宣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2017-12-22第8版:文化遗产
【本文责编:张丽丽】

上一条: ·陈通:坚守人民立场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下一条: ·雒树刚:国务院关于文化遗产工作情况的报告
   相关链接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巴莫曲布嫫代表: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读懂非遗系统性保护的云南实践·【我当代表这一年】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为非遗系统性保护鼓与呼
·颐和园非遗插花展区 “花团锦簇、龙凤呈祥”·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在京召开蔡奇出席并讲话
·[王尧]钟敬文传说研究思想论略·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
·山东大学举办非遗保护学术论坛 隆重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公约》通过二十周年·[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
·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马盛德]非遗见证了人类的创造力 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
·[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
·[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民间传说类非遗项目的确认与界定·[左红卫]对新疆民间剪纸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邹培培]非遗语境下生产民俗对地方认同的建构路径与内在机制·[朱志明]民办民俗博物馆与乡土文化记忆传承
·[朱世桂]我国特色茶文化遗产“末茶”(抹茶)发展沉浮及其传承创新·[朱莉莉]非遗传承实践选择与提升路径分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