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做连接非遗与公众的桥梁
——“亚太中心”首个媒体从业者“履约”能力建设培训班侧记
  作者:本报记者 薛帅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10-12 | 点击数:1466
 

学员正在进行田野调查,考察蒙古国哈萨克族毛毡制作技艺及传统民族舞蹈的传承现状

       媒体在非遗保护中发挥着巨大作用,这已是共识。从我国的非遗保护进程中不难发现,社会公众非遗保护意识的提高,离不开多年来媒体的鼓与呼。日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中心(简称“亚太中心”)针对蒙古国媒体从业人员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履约能力建设培训班在蒙古国达尔汗乌勒省举办。

       “这是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中心首次举办专业领域主题培训,也是首次在蒙古国举办培训活动。”亚太中心主任梁斌说。

       媒体亟须提升非遗“实力”

       “蒙古国媒体目前没有专业从事非遗报道的记者,由于媒体重视不够,蒙古国很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忽视,很多非遗种类亟须抢救。”蒙古国教育文化科学体育部文化艺术政策司司长包尔得坦言,一直希望能有国际力量针对本国需求,对媒体从业者举办非遗领域的能力建设培训。“这将有助于提高蒙古国公众和社会对于非遗保护的认识,让蒙古国的非遗保护理念与意识与世界接轨。”

       “之前从没有对媒体人进行过非遗领域能力建设的相关培训,对于我来说也是首次。”参与此次培训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证培训师拉胡尔·高斯瓦米告诉记者,从国际层面去提升媒体人在非遗领域的作用和力量,意义重大。“媒体人是公众舆论的引导者。这一群体的知识储备、认识角度、思维观念、表达方式都影响着非遗在民众中的传播、普及与推广。”

       “这是亚太中心首次尝试为某一专业领域量身打造的主题培训。”亚太中心工作人员说。据了解,本次培训班是根据2016年10月在蒙古国乌兰巴托举办的2016年度东北亚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域性会议上蒙古国媒体从业者提出的请求而举办的。“课程设计和培训内容经主办方和培训师多次商议形成,许多学员表示他们从去年得知举办本次培训的信息后就一直期盼参加。”蒙古国家记者协会主席格拉里得介绍,参训的42名学员经过蒙古合作方严格筛选,学员结构具有代表性,包括了蒙古国家级媒体和21个省的省级媒体代表,涵盖了电视媒体、纸媒和网络媒体,基本能够代表蒙古国境内各类媒体的从业人员。

       带着“批判”的眼光去思考

       一望无际的蒙古高原孕育了诸多绚烂夺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蒙古族长调、呼麦、马头琴制作及表演技艺到蒙古医药、蒙古那达慕……这些非遗资源滋养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游牧民族。“我们这一代的蒙古青年人如今很多离开了牧区,选择在城市生活,离本民族的非遗越来越远。”本次培训的学员、在蒙古国一家全国性电视台工作的记者娜仁托娅说,“这种距离,不仅是地理上的,更是心理层面的。”

       的确,非遗离现代人生活越来越远,这一全球性的话题,在蒙古国这种从游牧生活方式向现代城市化建设转换的国家更加凸显,所经受的考验与挑战也更加严峻。据统计,蒙古国有近2/3的人口已聚集在乌兰巴托、达尔汗等大城市生活。“所以我们希望在蒙古国的日常新闻中,能更多地覆盖并涉及对非遗的报道与传播。”蒙古国文化遗产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部负责人莎若拉说。

       本次培训班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证的培训师授课,介绍了《公约》的基本概念、非遗保护有关知识及其伦理原则和责任等内容,并分组进行了5个非遗项目的田野调查采访练习。亚太中心还邀请了《中国文化报》记者进行了实例分享,介绍中国媒体在非遗保护领域宣传报道的经验和实践,并与蒙古国媒体代表深入交流探讨了非遗保护领域新闻报道的经验。

       培训中,学员们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激烈讨论,给培训师亚历山德拉·丹尼斯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对本民族非遗怀着极深的感情,又非常渴望了解到其他国家非遗保护的先进经验。对于同一问题有着多角度的思考与评价。”亚历山德拉·丹尼斯用“Critical”(批判性的)一词来形容蒙古国媒体人的“实力”。“这是我在很多国家很少见到的。这是属于媒体人特有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从他们身上我们反观到媒体在非遗保护中所承担的责任之重大、角色之重要。”

       媒体发挥力量

       提升公众非遗保护意识

       在分组田野调查中,学员将所学《公约》内容及实例分享所习经验运用到实地采访报道练习中,呈现出了一系列的新闻报道和电视短片。“非遗保护事业发展,要依靠宣传与舆论,而这些都是媒体人的看家本领。除了供给新闻产品、满足受众,发挥教育职能与引导社会舆论的功能,也是我们的责任。”娜仁托娅说。

       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位从蒙古国偏远西部省份来的学员。该学员是哈萨克族,乘坐两天两夜的长途汽车,跨越近2000公里专程来参加培训。“此前虽然做过一些文化类的报道,但是对非遗保护没有明确的认识,通过本次培训,不仅了解《公约》的基本内容,更加强了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今后将在《公约》精神的指引下,在工作中更多关注本国的非遗保护事业,积极发挥媒体在非遗保护中的作用。”他说。

       “媒体在文化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希望本次培训能让蒙古国媒体从业人员了解《公约》知识,并在《公约》精神指引下,在各自的工作中积极发挥媒体作用,提升公众对非遗保护的认识。”梁斌说。据悉,本次培训后,蒙方提出希望亚太中心继续为蒙古国媒体从业人员提供后续培训和工作支持。而经过此次培训,亚太中心的培训活动已经覆盖亚太地区31个国家,直接受益人数872人次。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蒙古全委会秘书长乌雅恩噶在培训班结业式上激动地说:“这种培训模式是新的尝试。希望蒙古国媒体代表能将收获的知识传递给其他同业者。”培训中,媒体学员还提出了针对政府工作和媒体行业的建议,并表示今后将在工作中将这些建议通过各种形式进行表达,以提高政府和公众对非遗的认识,致力于在蒙古国全境培育非遗保护观念。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2017-10-09 第4版:文化交流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上合组织非遗夏令营:为文化合作注入新活力
下一条: ·法国文化多样性保护的多重举措
   相关链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遗公约》缔约国大会第十届会议将于6月在巴黎召开·非遗热点丨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巴莫曲布嫫代表: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读懂非遗系统性保护的云南实践
·【我当代表这一年】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为非遗系统性保护鼓与呼·颐和园非遗插花展区 “花团锦簇、龙凤呈祥”
·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山东大学举办非遗保护学术论坛 隆重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公约》通过二十周年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
·[马盛德]非遗见证了人类的创造力 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
·[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民间传说类非遗项目的确认与界定
·[邹培培]非遗语境下生产民俗对地方认同的建构路径与内在机制·[朱莉莉]非遗传承实践选择与提升路径分析
·[朱红梅]乡村振兴背景下非遗的活化实践·[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
·[赵帅鹏]跨媒介叙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化”的角色形塑及生活转向·[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