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汪静波]反虚构、解神话与政治化
——重读罗兰·巴特《神话——大众文化诠释》
  作者:汪静波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12-15 | 点击数:4170
 

  罗兰·巴特的《神话——大众文化诠释》一书,通篇运用符号分析的方式书写,因此主要被作为符号学理论加以理解,巴特在研究者眼中也通常以结构主义者、后结构主义者、符号学家的身份来得以彰显。但仅从结构主义、符号学的角度,并不足以理解为什么《神话》要完成对“大众文化神话的解构”,巴特作为左翼思想家的身份出现,方能使我们真正理解其解构的动机与最终产物。符号学仅仅作为诠释的手段而存在,而目的在于对历史现实及造就这一现状的根源进行强调。“甚至最精妙深奥的理论也有历史现实的根源。以诠释学解释的学问和艺术为例……诠释学正是缘起于一场在殖民地的邂逅。”[1]殖民者对被殖民地的文化进行收编,而在当时,法国中产阶级也对兴起的大众文化进行了收编。“马克思主义,笼统地说,叙述了一种历史的生产方式是如何转变到另一种生产方式的”[2],在收编现状之下,一旦将消费文化视为常理,也就失去了生产模式继续递嬗的可能。罗兰·巴特在《神话》这部作品中所做的努力,便是为马克思主义张本,提醒我们生产模式在历史中的嬗变仍处于动态进程,而非静滞于现状。当下消费文化愈演愈烈,重读《神话》,从另一角度介入并观照日常消费的文化对象,或许能提醒我们对此保持适度的警惕。但罗兰·巴特在透析这些“符号”背后所指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时,以符号学为工具,为符号重新注入了马克思主义的新指向。“罗兰·巴特乃左派一员,他发现,说到符号学,符号的科学时,马克思主义对此一无所言,令人遗憾。”[3]为了在消费文化时代补足马克思主义,单一地从阶级与布尔乔亚意识形态的固化来透析这些符号,场域与切入点存在着局限性。通过有限的符号场域,罗兰·巴特在自己的理论体系内构筑了有相对单一的所指,即阶级性、民族性、历史性的新神话,同样成为掏空原先含义,需要警惕的对象。

  一

  在罗兰·巴特《神话——大众文化诠释》一书中,“神话”对于大众文化这些实在的事物进行了掏空,并为它们赋予了新的意义,以自然的方式使其所指被受众毫无保留地接受下来。作者言其“在各篇文章间不刻意表现任何规律的发展”[4],但细读其中却暗含脉络,如大致将这些对于小神话的描述与诠释分为三类:日常事物、镜像场域、阶级认识。

  在琐碎的日用品中,洗护用品的符号为“清洗”包装上了“护理”,或用一种令人愉悦的方式来包装自身,或寻求其他能指的帮助,使其背后的所指更易为人所接受。而饮食作为符号,指向了国家化的意义。葡萄酒的生产与法国资本主义密切相关,而这非无邪的、殖民的、历史性的意义却在日常生活中被掏空。以“日常事物本身即是神话”为起点,追本溯源地揭示了“神话的创造者即是资本主义,是国家”,我们日常生活中朝夕相处的一切,都是资本主义用以统治的工具。甚至职业也是如此,脱衣舞成为一项职业,被国家化了。无论如何肉体可感,职业的技巧为它罩上了外衣,使它不再与内在生命发生关联。罗兰·巴特认为只有对现有的秩序进行颠覆才能重新感知生命,优秀的艺术家应自觉意识到颠覆世界的责任,像凡尔纳这样的作家迷恋有限世界中的普通欢愉,别无关切,如此描述性的、庸俗机械的、以统治阶级为中心的语言是现有的主流认识方式。不止是艺术家,科学家一旦成为机械的意象,静滞不动,超人也就被剥夺了神奇特性。一切的静滞在罗兰·巴特看来都蹈向覆灭,一旦缺乏动态递嬗,便成为一潭死水。而带来全新意义,进行解脱决裂,以真正的人为中心的认识观有着对颠覆性变化的需求。“凡是与平常有点充分的决裂都导向节庆”[5],水灾看似灾难性,却能湮没了秩序与阶级,成为使人重新认识世界的契机。他以直指背后意蕴的方式来对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解读,要我们警惕“伪装”,警惕历史性的丧失与被自然化的一切。评判事物不再有既定标准,任何事物只要真正新鲜,能够消解固有的一切并带来新的认知,都值得称颂。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商小琦】

上一条: ·[薛伟平]上海牙雕:突围于“濒危”与“非遗”之间
下一条: ·[林海聪]民俗学的“新声”与“新生”
   相关链接
·[石子萱]试析普罗普的“回合”概念·[李牧]现当代艺术的民俗学根源
·[胥志强]民俗学中本真性话语的根源、局限及超越·探寻中华文化脉络根源 “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非遗主题活动启动
·[李光荣]论哈尼族神话的“期待原型”·张贤亮:信仰危机是社会浮躁的根源
·[宝音达]《江格尔》所表现的英雄主义及其文化根源·[刘道超]七七丧俗发生发展之根源探析
·[刘晓春]从维柯、卢梭到赫尔德──民俗学浪漫主义的根源·[黄景春]论我国冥婚的历史、现状及根源
·[希腊]安东尼亚德斯:《史诗空间──探寻西方建筑的根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