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顾春军]江南社会生活对“话本小说”创作的影响
——以话本小说《崔待诏生死冤家》为考察对象
  作者:顾春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5-02-06 | 点击数:14426
 
当然,这里也更有市井底层社会的那种俗气:对于崔宁,秀秀只有霸占的欲望,可见其自私自利;秀秀一旦化为厉鬼,也不放过自己的爱人,让其殉葬,这哪里有丝毫的良善?与蒲松龄笔下那些善良的狐仙们比较,不啻于天壤之别——爱情主题说更可以休矣。
儒家信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此衡量话本故事的结局,秀秀养娘和崔待诏的结局,显然偏离了传统道德的要求,但这正是文化小传统与文化大传统悖离的体现。本话本小说主人翁的表现,或泼辣或懦弱,或野蛮或粗鲁,但没有一个是符合儒家传统道德观念中的善人,这与故事诞生的土壤是市井社会很有关系的。
小结:研究文学作品,必须要本着“知人论世”的立场,更兼以“理解之同情”的态度,这样才能读懂作者,理解作品真正蕴含的主题:对于话本小说《崔待诏生死冤家》的传统分析与解读,与作品本身蕴含的主题是背道而驰的。我们认为,《崔待诏生死冤家》的产生土壤是商业社会,反应的主题是市井人家生活,所揭示的是宋代好货好色、放纵情欲的社会思潮。
 
[1]《崔待诏生死冤家》见于冯梦龙编选的《警世通言》,在缪荃孙刊印的《京本通俗小说》中题为《碾玉观音》,但学术界有观点认为,《京本通俗小说》是完全从冯梦龙主编的《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中抽选出来,故该书为伪本。(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第232页。)本文从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中选取研究范本(冯梦龙:《警世通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
[2]邓云特:《中国救荒史》,商务印书馆,2011年,第9页。
[3]对文学作品的解读,肯定会受时代的局限,林庚先生在《中国文学简史》中认为:“她们大多泼辣大胆,追求自由,渴望解放,不愿受封建礼教的束缚”;袁行霈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也认为“作者对她们的肯定,实际上表现出平民百姓对封建传统的轻蔑”。就笔者所见研究成果,对《崔待诏生死冤家》的主题提出质疑见于《是反封建争取爱情自由还是其他》一文(吕菲 刘媛媛,《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年2期)惜乎该文论点大胆,但论证似乎粗率了很多。
[4][宋]袁采《袁氏家范》,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104页。
[5]汪玢玲《中国婚姻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42~243页。
[6][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中华书局,2000年,第57页。
[7][元]脱脱《宋史》卷一百九十九,中华书局,1985年,第4978页。
[8]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二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25页。
[9]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上海书店,1984年,第141页。
[10][宋]朱熹《近思录》,岳麓出版社,2010年,第581页。
[11][宋]朱熹《朱子全书•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二十六•与陈师中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173~1174页。
[12][清]俞樾《茶香室丛钞》,中华书局,1995年,第676页。
[13][宋]司马光《司马文公文集》卷三,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61页。
[14][宋]王楙《野客丛书》卷二十九,中华书局,1987年,第329页。
[15][宋]洪迈《夷坚志》,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747页。
[16][宋]魏泰《东轩笔录》,中华书局,1983年,第77页。
[17]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商务印书馆,2011年,第437页。
[18][22]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94年,第227、269页。
[19]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319~320页。
[20]曾大兴《文学地理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074页。
[21]周桂钿《中国传统政治哲学》,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2007年,第382页。
(本文原载《文艺评论》 2014年 第4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黄剑波 刘琪]私人生活、公共空间与信仰实践
下一条: ·[柏贵喜]乡土知识及其利用与保护
   相关链接
·[宋娟 王雨蒙]宋代笔记与宋代文人游宦四方的民俗书写·[史晓雪]明末清初江南地区“才女”现象研究
·[黄亚欣]宣卷艺人的职业化、半职业化与江南宣卷传承的自生性·[贺晏然]家承至德:清代江南泰伯奉祀的发展
·[郝佩林]地缘·社群·秩序:近代徽州地方戏与山居江南人文生态·[陈姵瑄]江南总管传说的叙事策略及变迁动因
·[彭庆鸿]情礼交融:近代江南说书艺人“走码头”的社会交往 彭庆鸿·[杨安琦 宋娟] 论宋代民俗文化传播
·[肖波]白蛇传说与江南名胜的文化互动:雷峰塔记忆·[苏长鸿]“何处是江南”抑或“处处是江南”
·[郝佩林]论江南民间说唱艺术的乡野表达·[陈泳超]江南宝卷创编的地方性进程
·[王华龙]宋代武成王庙中赵充国陪祀初探·[刘林娟]江南蚕神信仰研究
·[余红艳]明清时期江南生育文化与“白蛇传”传说的演变和传播·[张玉观]建国七十年,江南农村婚俗变异性调查
·[席建立]简析江南运河岸少儿游戏之蜕变·[王雨蒙 秦天碧]《倦游杂录》中南方特殊的饮食习俗载录
·[唐茹玉]试论江南民俗对瞿秋白的影响·[刘凯绮]论《游宦纪闻》中的风土人情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