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包孝祖]花儿起源于吐谷浑《阿于(wu)歌》考
  作者:包孝祖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11-04 | 点击数:13027
 

      花儿,吐谷浑人传唱的歌

      考察上述吐谷浑先后所据地域“广泛而经久地流行”的民歌,中国花儿,这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以其艳丽耀眼的光彩,强烈扑入我们的视野。花儿,就是当年吐谷浑人的歌。

      花儿主要流传在甘、青、宁三省区,在新疆、四川、陕西等省区局部地方也有流传,其地域与吐谷浑的活动区域完全重合。花儿的两大流派的重点流行区,都是吐谷浑历史上的重点活动区域。

      七十多年前,张亚雄先生就说过:“沿大通河流域,大夏河流域,洮岷流域,都是花儿盛行的地带。”

      这些花儿的盛行地带,至今基本未发生改变。

      “中国花儿之乡”岷县(晋临洮县),是吐谷浑到达洮河流域时的第一个立足点(见后详述),吐谷浑重镇赤水城在此;洮岷花儿的另一重点流行区临潭县(古洮州),是吐谷浑洮阳城、洪和城所在;河州花儿中心、“中国花儿之乡”临夏(古枹罕),是北魏时期吐谷浑的重镇;青海的花儿重点流行区湟水、大通河流域,自北魏后期至吐谷浑亡国,均为其驻牧、迁徙地;宁夏的灵武、同心,是吐谷浑亡国后唐朝所置的吐谷浑“安乐州”所在;六盘山南部的花儿流行区甘肃陇中、宁夏南部各县,是安史之乱前后吐谷浑大批东迁的地区。

      吐谷浑亡国后至宋、元、明、清时期,是吕建福先生所谓“土族”(即吐谷浑后裔)的“衰落期”、“遗存期”。关于其居住地,吕建福指出:“(土族)所居之地亦不断缩小,最后仅余于河湟、洮岷之地。到了遗存期,土族的同化还在进行,从河湟、洮岷间的连片分布,缩小到了几个‘孤岛’。”

      而河湟、洮岷地区正好是中国花儿最为重要的流行区,洮岷花儿、河湟花儿的称谓本身,就已说明了它的流行中心。

      较之于花儿的重点流行区,一般流行区因较少受人为因素(政治、文化、商业、交通等多方面)的影响,花儿演唱呈现着自发的自然状态,反而更具有探源索本的考察价值,下举例说明。

      2000年端午节前,花儿学者李璘、柯杨曾有博峪采风之行。李璘先生《博峪采风记》一文,有如下记述:

      在采风中,我们惊奇地发现,在博峪还流行洮岷南路“花儿”的“啊欧连儿”调。乡文化站站长金机灵示唱了一首山歌:“想你想你实想你,来了来了又来了,仙麻拿的肉来了”,词式、用语、曲调与流行在岷县境内的“啊欧连儿”完全一样。金机灵,藏名金亚哇,是世居博峪的藏族,从未接触过洮岷“花儿”。据他介绍,在博峪17个行政村中,有9个村流行这种曲调。同行的我等,虽说都有多年研究“花儿”的阅历,但对此却一无所知,尚难窥测此中的文化渊源,留此以供同好跟踪研讨。

      博峪乡属甘肃省舟曲县,是一个极为封闭的地方。在自然地貌上,被插岗梁阻隔在舟曲县南部一角,与四川省九寨沟县接壤。这里何以有典型的洮岷花儿流传?

      其实,它仍然是吐谷浑人的遗留。

      吐谷浑之地“南界昂城、龙涸”。昂城即今阿坝,龙涸即今松潘。博峪乡西部、南部均与九寨沟县接壤,乡界南距九寨沟县城仅20公里,正在吐谷浑的“南界”之内。史载极明:晋咸和四年(329),吐谷浑之子吐延,“为昂城羌酋姜聪所刺”;“谯纵乱蜀,阿犲遣其从子西强公吐谷浑敕来泥拓土至龙涸、平康”;北魏遣大将穆亮“率骑三万,次于龙鹄,击走吐谷浑”;北周天和元年(566),“吐谷浑龙涸王莫昌率户内附,以其地为扶州。”北周扶州并领龙涸郡,治所在今九寨沟县,是吐谷浑聚居地之一。唐末,吐蕃王朝因郎达玛灭佛而发生内讧,洛门川讨击使论恐热与宰相尚思罗在洮水中下游发生激战,尚思罗败退松州,其聚集的羊同、苏毗、吐谷浑兵10万逃散,吐谷浑人进居白水江流域之故地。至北宋时,文、扶二州尚有吐谷浑人居住,北宋文州曲水县令宇文之邵曰:“吐谷浑者,今之文、扶羌是也。”……

      博峪极为封闭的环境,形成了当年部分吐谷浑人(包括受吐谷浑文化影响的氐人)躲避战乱的独特地理条件,使这一古老的民歌形式得以完整保留。

      近年,花儿学者李雄飞博士发现,“陕西北部的三边一带和关中地区的凤县、宝鸡县西部山区以及山西部分地区也有‘花儿’”,他认为这“应该与河湟流域、洮岷流域、宁夏南北少量回汉民众进入山西境内,把这种民歌‘送进去’有关”。

      实际上,这也是吐谷浑人的遗留。吐谷浑亡国后,唐即在此置安乐州,处吐谷浑部落,以吐谷浑王诺曷钵为刺史。梁载言曰:“安乐州,在灵武南稍东一百八十里,近长乐山下。此山一名铎落山,以山下有铎落泉水,故以为名。旧吐谷浑部落所居。”

      梁载言乃武后朝凤阁舍人,当代人记当代事,应确凿无疑。安乐州正在此地,今名罗山川。后,唐庭又于夏州(治今靖边)、延州(治今延安)界内置吐谷浑州二(宁朔州、浑州)。安史乱后,河西、陇右的吐谷浑大批东迁,入寇泾、陇、凤等州,后或定居、或降唐,散处盐、庆、夏、银等州,更有东过黄河,入居太原府及潞、岚、石、云、朔诸州者。

      其时,因为失国和部族组织的瓦解,吐谷浑人在吐蕃或汉族的统治下,不断分散与迁徙,已开始快速地融化于汉、吐蕃、党项、回纥、沙陀等族,其独特的民族性已不如十六国、南北朝时期那样明显。花儿与其它民歌的交汇,也必然要磨损一些自身的棱角,六盘山地区的花儿平和朴实的特点,便是被他类文化冲撞、淘洗后的结果。

      因此,可以说,凡有花儿流行的地方,都是吐谷浑人曾经的活动区域。在中国历史上,除了吐谷浑人外,没有哪一个民族的活动轨迹与花儿的流行区域如此重合,几乎天衣无缝。

      就民族风俗来看,作为吐谷浑后裔的土族人民,对花儿是极为喜爱的:“唱‘花儿’是土族人民文化生活中主要的活动形式之一。不论在田野或在山岗、庙会,男女老少几乎人人爱唱,人人会唱。”。“土族地区是‘花儿’的海洋,即便你遇上一个最不善言谈的人,只要时间地点合适,他都会给你漫一曲地道的花儿。”。

      甘肃卓尼县勺哇土族乡的土族人民,被认为是吐谷浑的直系后裔,而“勺哇土族的山歌就是‘花儿’,勺哇土族内流行的是洮岷花儿。”天祝藏族自治县的朱岔土族乡及与之相邻的天堂乡,因唱花儿的人多,近些年“也举办了花儿会”。青海省被列入国家级“非遗”的四大花儿会中,有三个分别属于全国仅有的三个土族自治县(含回族土族自治县)。

因此,又可以得出结论:凡土族聚居区都有花儿流传。

      花儿,就是当年吐谷浑人的歌。它以《阿于歌》为源头,随着吐谷浑人的迁徙,经过长期的流变,衍生出多种不同的曲调,在当年吐谷浑政权所据地区(主要是今日的甘青宁地区)广为传唱。其祖源《阿于歌》及其原有的称谓,一脉相承,传至今天。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文章来源:民俗学论坛,2015-1-9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郑培凯]昆曲传承与荷马研究
下一条: ·[高建平]神话世界的令人神往的逻辑
   相关链接
·[漆凌云]陈寅恪民间故事研究述评·[吴晓东]阴阳对立观念与门神的起源演变
·[漆凌云]陈寅恪民间故事研究述评·[刘守峰]柳田国男晚年的海上心路
·[叶涛]在天成象 在地成形 ——牛郎织女传说的起源与流布·“西北花儿与高原民俗文化高峰论坛”成功举办
·[周翔]山与海的想象:盘瓠神话中有关族源解释的两种表述·[袁学骏]河北耿村起源性神话研究
·[吴晓东]“苗族杨姓不吃心”故事的演变与习俗的起源 ·[尹晓龙]西汉太一神祭祀与元宵节起源
·西北“非遗”花儿的产业化发展之路·春节:对联与门神的起源
·[刘永红 郝苏民]洮岷花儿歌手文化生态调查报告·[姜学龙]西北民歌“花儿”英译的模式、策略与方法
·[韦仁忠]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西北“花儿”的保护、传承与创新·[王知三]关陇花儿折射出来的社会问题思考
·[李言统]传统的现代性适应·[高健]无文字的“起源”神话与“无文字主义”
·[杜汉华 余海鹏]“金花女神”考·[英]史若兰 杨晓丽编译:《花儿:丝绸之路上的民间歌谣》(英文版)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