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田野研究

首页民俗学专题田野研究

[孙庆忠]并轨:扎根乡村的田野工作与促进变革的行动研究
  作者:孙庆忠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1-11-08 | 点击数:9245
 

五、川中传奇:乡村复育的教育实验

  “川中传奇”是川中社区大学5周年庆典的时候,奕阳教育研究院董事长张守礼先生赠予的一件纪念品,是一幅有很多解读深意的画作。那么,在这南太行的山区我们做了什么?所谓的“传奇”又有何所指?

  河南辉县侯兆川教育文化中心是我们2013年乡村教育调研的最后一站,两年的走访就此终结。然而,无法排解的忧虑一直萦绕心头——年纪大的教师等待退休,年纪轻的教师等待回城。他们的这种状态使乡村教育前景黯淡。当学校以优化整合资源的名号撤并,当教师不能安心于教学,乡村学校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曾几何时,乡村学校是传播乡风文明的中心,现如今封闭式的管理已经彻底割断了学校和乡村之间的联系。在这种处境下,两个症结必须破解:第一,如何让工作在乡村的教师倾情于教育教学,并从中获得职业成就感;第二,如何让乡村学校敞开大门,使之成为村民接受终身教育的公共空间。缺此,乡村教育无法延续,文化之魂也就荡然无存了。因为乡村文化复育的前提是人的培养。我希望以台湾芦荻社区大学的形式,让终身学习的观念深入到村民的内心,让那些没有自信的村民感受到自我存在的意义,让他们拥有守望乡土的热情和希望。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在多方力量的筹措下,2014年5月30日,川中社区大学在西平罗乡中心幼儿园举行了揭牌仪式。我以“川中社大与乡村生活”为题,为村民讲授了第一堂课,并对这所学校做了明确的定位:它不是家长学校,不是农业技术学校,而是一所成人终身学习的公民学校。当时来听课的大多是学校周边十几个村落的老百姓,300多人把小学的礼堂坐得满满的。对于这些村民来说,在幼儿园里办大学,还有一位北京的教授跑到这里来上课,这是新鲜事儿。对于20位幼儿园老师来说,他们也觉得自己就是一个中师毕业生,怎么还能成为社大讲师,都紧张得不得了。我对他们说,乡村社区大学实际上就是农民学校,让那些很少读书的村民享受一份终身学习的快乐。

  “终身学习”这个词对于乡村来说非常陌生。在村民的心目中,学习和学校是属于孩子们的。但是社大充满了美和乡土智慧的课程日益改变了他们的观念,也强化了我们义工团队的教育意识。可以说,如果没有办社区大学的经验,我无法想象那些村庄里的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的本事有多大。他们没有机会多读书,但他们对美和艺术的渴望却是炽热的。因为社区大学的课堂,那些留守的宝妈们告别了麻将桌,拿起笔开始练书法、学画画。20位幼儿老师十八般武艺样样都行,他们周末返城回家,平时住在学校,每天晚上各自组队,练习舞步怎么走,琢磨鼓点怎么敲,力争让每一次课都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每年一届的社大周年庆典,十里八村的老百姓都会聚集在学校的广场,共度这个比过节还欢乐的侯兆川不眠之夜。这一天,学员们、老师们以及幼儿园的孩子们,都会穿上从新乡、辉县借来的盛装,在舞台上展现属于自己的最美的画面。那些年轻的宝妈们登台结束之后也舍不得换下演出服,我知道她们是希望在外地打工的丈夫在微信的那一边能看到。这样的故事一年又一年地发生,也一次又一次地让我感动。因此,对于社大的义工老师和学员而言,这不是一台普通的晚会,而是“社大幸福课”的综合展演,是展示他们一年所学的高峰时刻。值得一提的是,庆典第二天的座谈会,多年来不曾变更的序曲是全体学员的诵读。但他们深情念诵的作品不是名家的名篇,而是幼儿园老师写的诗,是学员老大娘新创作的快板。尤为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每年30万字的《川中社区大学年刊》,承载了老师和学员们共同走过的岁月。那些饱含深情的文字不仅记录了教与学的收获与感受,也呈现了他们彼此传递温暖的一年又一年。对于幼儿教师来说,他们每年坚持编辑文集、写观察日志和读书札记,这是了不起的进步。2020年他们撰写的生命叙事,文字质朴真切,我更愿意将其视为一次认识上的自我超越。可以肯定地说,我们的教育实验改变了人的生命形态,让乡村教师、乡民从此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精神生活。回首共同走过的日子,那些充满欢笑的课堂、那些令人激动不已的演出、那些漫溢着喜极而泣的座谈,所有的场景都会在我的泪目模糊中重现。

  社区大学如今怎么样?在辉县组织部门的安排下,幼儿园15位教师在西平罗乡的15个村挂职村委会副主任。这项兼职工作让他们时常走村串巷、到访农家。在全面了解乡村老人的生活状态之后,也坚定了他们把社大延伸到村落的决心。2020年9月15日,川中社区大学西平罗学堂开课了。与此同时,兆村学堂也举行了开工仪式。老师们和村里的老人们共同出力,把村里废弃的麻将屋改造成了让他们欢聚的学堂。可以说,有社区大学印记的地方,乡村不再寂寞,留守的老人们获得了被关注的幸福。幼儿园所在的西平罗乡在籍人口22,000多人,现在留在村里的有6,000人左右。社区大学所做的工作正是给留下的村民注入一种活力,让他们依然对自己的生活充满期待,对自己的家乡心存爱恋。我每一次给学员上课之后,年轻的和年老的都会悄悄告诉我,她们家的夫妻关系、婆媳关系得到了改善,这里的老师不仅教会了她们各种时尚生活的技能,也给了她们敢于登台表演成为歌者和舞者的勇气。这是社区大学带给她们的幸福。

  自2014年以来,已先后有636位村民加入到学员的行列。我们以幼儿园的教育资源为依托,以期通过拓展学校的教育空间与功能,实现个人、群体与社会的变革。事实证明,川中教育实验不是乌托邦式的构想,而是可以跨越这个时代乡村困局应有的一种形态。川中社区大学的实践在破解两个乡村教育症结的同时,也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应——2019年被评为全国终身学习品牌项目;2020年2月又被中央文明办授予学雷锋“4个100”最佳志愿服务项目。值得欣慰的是,这项公益行动,提升了农民热爱生活的能力,也使乡村教师成为自觉的行动研究者,在寂寞的乡村重新发现了自我存在的意义,重新认识了活着的价值。

  如果说促发改变是行动研究所追逐的目标,那么川中教育实验实现了三个层面的变革:我个人的生命变革是源头,继而启发年轻教师在奉献中践行教育的理念,其直接后果就是农民学员观念的转变。这种接续性的变革带来的必然是乡土社会的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说,川中社区大学不仅是教师发展和教育境界提升的阶梯,更是为乡村传递温暖、促进生命变革的重要场域。作为行动者和研究者,川中的教育实验也让我更加坚定——必须将学术研究的判断转换成学者自身的身体实践。这是让学术研究更有力量的依据,也是我们服务社会、积极倡导社会变革的思想源泉。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王祥 孙剑艺]关于方言民俗词语调查研究定位的思考
下一条: ·[彭牧]田野中的身体:作为身体实践的田野作业
   相关链接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审美研究”田野工作坊专题会议举行·[应星]“田野工作的想象力”:在科学与艺术之间——以《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为例
·南京农业大学成功举办“节气、节日、节俗与乡村发展·田野工作坊”·“节气、节日、节俗与乡村发展”田野工作坊邀请函
·第五期中美民俗影像记录田野工作坊(VRFW 2018)正式录取名单·山东大学成功举办“节日传统与社区生活·田野工作坊”
·通告║ “节日传统与社区生活”田野工作坊邀请函·第五期中美民俗影像记录田野工作坊(VRFW 2018)邀请函
·[孙庆忠]田野工作的信念与真情·[孙庆忠]乡村叙事与田野工作的滋味
·第四期中美民俗影像记录田野工作坊(VRFW 2017)招生简章·[王铭铭]继承与反思——记云南三个人类学田野工作地点的“再研究”
·第三期中美民俗影像记录田野工作坊(2016)成功举办·第三期中美民俗影像记录田野工作坊:录取名单公示
·第三期中美民俗影像记录田野工作坊招生简章·【讲座】刘铁梁:城市化背景下的民俗田野工作(中国农大,4月19日19:00)
·[赵世瑜]田野工作与文献工作·[卡罗林·布莱特尔 徐鲁亚]资料堆中的田野工作
·[黄剑波]何处是田野?——人类学田野工作的若干反思·[巴莫曲布嫫]叙事语境与演述场域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