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王逍]人类学视野中的畲族乡村发展反思
  作者:王逍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12-02 | 点击数:6682
 

        四、结 语

        乡村发展概念内涵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日渐丰富,既包含着经济指标,也包含着人文指标、环境指标及可持续发展指标等。而近十余年来畲族乡村发展虽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经济、文化、教育水平获得大幅度的提升,尤其是涌现出一批环境优美、产业活跃、生活富裕的民族特色村寨,但也存在着过度依赖政府、资源潜力开发不足、产业化程度不深、全面发展程度不够、发展主体意识薄弱、畲汉发展差距明显、村落内部发展不平衡等诸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深化畲族乡村发展进程,有必要借鉴我国台湾社区营造经验,探索畲族(也适应其他少数民族和汉族)自己的乡村社区发展路径与方法。具体措施包括:通过发展理念转换和社会制度创新,建立知识服务社会的畅通机制,整合以高校为核心的知识分子力量,开设社区营造系统课程,增强社区营造整体文化氛围,培育更多关心各民族乡村社区营造的非政府组织和志愿者队伍,组建社区营造专业工作团队,深入各民族乡村社区进行全程帮扶,鼓励和支持高校及科研机构大学生、硕博研究生们毕业后返乡再造魅力新故乡。惟有通过政府部门的政策指导和制度支持、非政府组织的积极引领和体系化的社区专业培训,才能逐步增强村民的公共参与意识、文化自觉意识及社区主体意识,才能不断提高其自我组织能力和发展能力,进而将“一袋马铃薯”[11]式的传统农民蜕变为视野开阔、凝聚合作的现代社区人,各民族的乡村发展方能获得持续的内生性发展动力。正如经济人类学家卡尔•波拉尼所云:人类的经济,是嵌合并陷于制度、经济的和非经济因素之中的。[12]

注释:

①该文主要内容和观点参见王逍专著:《超越大山——浙南培头村钟姓畲族社会经济文化变迁》中的结语部分“社区营造视野下的畲族乡村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12月版,第373-393页。

参考文献:

[1]WEITZ R. Rural Development in a Changing World[M]. London: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ess,1971.
[2]蔡宏进.乡村发展的理论与实际[M].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3:3.
[3]INAYATULLAH A L. Approaches to rural development: some Asian experiences[M]. Kuala Lumpur: Asian and Pacific Development Administration Center, 1979.
[4]LEA D A, CHAUDHRI D P. Rural Development and the State: Contradictions and Dilemma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G]. London and New York: Methuen Publishing, 1983.
[5]蔡宏进.乡村发展的理论与实际[M].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3:4.
[6]陈庆德.发展人类学引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7]郑杭生.民族社会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内源发展战略[M].卢晓衡,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3.
[9]人民网-时政频道.国家民委命名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EB/OL].[2014-09-26].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926/c1001-25745084.html.
[10]王景新.乡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崛起[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7.
[11]卡尔•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M].冯适,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123.
[12]陈庆德.经济人类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84.
 

本文原载:《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姬广绪]社交网络与群格补偿
下一条: ·[罗伯特·莱顿]西方艺术人类学研究的四个理论背景
   相关链接
·[程鹏]景观生产与仪式展演:社区文化营造的典型路径·[范译馨 王逍]闽东佳阳畲乡民族节日重构与地方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研究
·[徐茜]自媒体时代畲族民歌的“活态”传承研究·[季中扬]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
·[王雅琦]畲族民歌非遗保护实践及反思·[季中扬]乡村社区研究视角下的节日文化
·[张博]畲族河岸道场中“解书”的现实意义·[黄剑]社区营造中的意义生成与共享
·南京农业大学成功举办“节气、节日、节俗与乡村发展·田野工作坊”·[孟令法]文化空间的概念与边界——以浙南畲族史诗《高皇歌》的演述场域为例
·“节气、节日、节俗与乡村发展”田野工作坊邀请函·[张博]畲族的豆腐娘
·[许陈颖 林翠萍]社区营造背景下民族村寨生态文化资源开发研究·[孟令法]口述、图文与仪式:盘瓠神话的畲族演绎
·[王逍]浙南畲族社会变迁中的文化适应·[王逍]隐藏的文本:集体化时代惠明寺畲族村民俗信仰的历史连续性
·[王逍]畲族历史迁徙与文化认同理性·[王天鹏]道教闾山派与客家祖先崇拜亦畲亦汉混融特质
·全域旅游视角下的乡村发展之路·[王逍]畲族民族性格刍议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