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杰夫·泰顿]音乐及其可持续性
  作者:[美] 杰夫·泰顿 (Jeff T. Titon)   译者:张伯瑜 王先艳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6-01 | 点击数:12155
 

  根据民俗学者陀尼·沙皮洛-彭(Toni Shapiro-phim)所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声明阻碍了新作品的上演和流传,特别是那部被称为《帕米娜·德维》(Pamina Devi)的作品,它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出非传统性(Shapiro-phim,2006)。例如,舞蹈编导索菲蓝·沙皮洛-彭(Sophiline Cheam Shapiro,是民俗学家沙皮洛-彭的姻亲)声称是这件作品的作者,而芭蕾舞本身是改编自莫扎特的《魔笛》,并在传统的女性角色中使用了男舞蹈演员。尽管西方媒体赞扬了《帕米娜·德维》,但它却遭到许多皇家芭蕾社团成员的抵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声明卷入了当地的政治并阻碍了芭蕾舞剧团所进行的创新、独创和新剧目的开发。新作品的捍卫者,其中包括一些皇家芭蕾社团的成员认为芭蕾舞团应当并需要推出一些新作品,而不是继续演绎那些已经不适合新的民主国家的皇家舞蹈剧;而那些反对新作品的人则认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声明警告了人们现代性的危险,皇家芭蕾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非出于创新,而是因为它代表了那些需要维护的传统文化。这个争论已经从芭蕾社团范围延伸到了国家范围。征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意见后,我们所得到的回答是“总体来说并不反对新作品,最后的决定权当然属于柬埔寨人”。这个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需要注意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名录以一种派别的方式影响了当地的和国家的文化政治,这对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本身可能并没有预见到,也并非想如此,因为它并没有考虑到个人、芭蕾舞剧剧团和柬埔寨艺术界之间,以及发生在这个新兴国家的总体文化和政治环境之间的相互关联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历史遗迹而要求进行保护和维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意指其真实性在于它过去的辉煌;而当它作为活生生的传统文化需要得到保护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要说明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性取决于其对未来的适应能力。确立柬埔寨皇家舞剧为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现其自身无意中成为了当地文化政治的武器。

  谢谢大家!

  2009年11月初,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邀请美国布朗大学教授、著名音乐学家杰夫·泰顿来院讲学。讲座共进行了三次,其中第一次讲座的讲稿已形成较完整的文本形式,且题目本身对于我们思考传统音乐的保护与发展具有启发性,故把本讲稿全文翻译,发表于此。——译者

  【参考文献】

  [1]Brewer, Richard. 1994. The Science of Ecology, 2nd ed.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Saunders College Publishing. Kurin 1997.

  [2]Faux, Tom. 2009. "Don Roy, Fiddle Music, and Social Sustenance in Franco New England." The World of Music, vol. 51, No. 1, pp. 35-54.

  [3]Kurin, Richard. 1997. Reflections of a Culture Broker. Washington, DC: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Lomax 1972; 1977

  [4]Lomax, Alan. 1972; 1977. "An Appeal for Cultural Equity." The World of Music, vol. 14, No. 1, pp. 3-4,9.(A fuller version appears i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vol. 27, Spring 1977, pp. 125-138.)

  [5]Meadows, Donella, Dennis L. Meadows, Jorgen Randers, and William W. Behrens III. 1972. The Limits to Growth. New York: Universe Books.

  [6]Rosen, Charles. 2001. "The Future of Music."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vol. 48, No. 20, Dec. 20, 2001.

  [7]Seitel, Peter, ed. 2001. Safeguarding Traditional Cultures: A Global Assessment. Washington, DC: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Center for Folklife and Cultural Heritage.

  [8]Shapiro-Phim, Toni. 2006. "A Global-Local Interface." Presentation at the Society for Ethnomusicology annual conference, Honolulu.

  [9]Tansley, Arthur G. 1935. "The Use and Abuse of Vegetational Concepts and Terms." Ecology 16, No. 3, p. 299.

  [10]Titon, Jeff Todd, ed. 1984. Worlds of Music, 1st ed. New York: Schirmer Books, pp. 8-9.

  [11]Turino, Thomas. 2009. "Four Fields of Music Making and Sustainable Living." The World of Music, vol. 51, No. 1,pp. 95-118.

  [12]U.S. Geological Survey, 2002. "Buffelgrass, an Invader Fueling Wildfires in the Sonoran Desert." Science Daily 20 May, 2002.^

  【原文出处】《中央音乐学院学报》(京)2010年2期第107~114页

  【作者简介】[美]杰夫·泰顿,美国布朗大学教授,著名民族音乐学家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罗贤佑扎洛]中国民族史研究:向着广度与深度继续扩展
下一条: ·包弼德:从欧美视角看中国地方史研究
   相关链接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2024年3月17日上午9:00)·首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
·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
·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八届常会将在博茨瓦纳卡萨内召开·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
·[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郭翠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活态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术语选择事件史循证研究
·[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邹培培]非遗语境下生产民俗对地方认同的建构路径与内在机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