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科问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科问题

[王霄冰]民俗资料学的建立与意义
  作者:王霄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0-05-23 | 点击数:12574
 
 
  (二)民俗资料的类型与属性
  浩如烟海的民俗资料,通过大规模的搜集活动征集上来之后,如何整理和归类便是下一步所要面临的问题。因此,在总体上把握资料的类型,并对每一大类下的子类别加以区分,通过数据分析和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归纳出其资料属性,就成了民俗资料学最为基础的工作之一。一般来说,资料的分类都应遵循易存、易找、易用的原则,目的是要对资料进行基础性的整理和分析,为下一步的研究工作做好准备。
  民俗资料,就其载体上可分为文字、图像、实物、影音四大类。文字类的资料又可根据其书写和印刷方式进行细分,如古代的以金石、竹木、丝绸等为载体的文本,在以纸张为载体的文本中也有手抄本、刻印本、影印本之分,或者根据纸质的不同加以区别,如宣纸、棉纸、麻纸、竹纸、桑皮纸、蓪草纸等。涉及到古籍,则有孤本、珍本、善本、赝本、进呈本、通行本、足本、百衲本、节本、选本、初印本、绣像本等类别。图像类的资料在载体上也可分为金石、纺织品、建筑物、墙壁、纸张等。实物类资料的载体五花八门,所以更适合从其内容和用途来加以区别,可分为建筑构件、玩具、生活用具、祭祀用具、表演用具、人物雕像、手工艺品等。影音类资料则主要可分为摄影、录像和录音三大类。
  就其功能和性质而言,民俗资料也可分为研究记录型和生活实用型两大类。研究记录型的资料既包括学者通过田野调查记录下的文字资料和拍摄、录制的影音作品,即我们通常所称的第一手资料,也包括其他第二手资料,如历史文献或出自非民俗学者之手的著作、笔记或调查报告,以及相关的图像和影音材料。生活实用型的民俗资料主要指在民俗生活中担负有实际使用功能的文献或物品,如服饰、祭祀用品、建筑构件、装饰性的图画、各种民间宗教类或医药类手抄本等。
  当然还可以从历史分期、来源区域、使用者、记录者或收藏者的身份等出发,对民俗资料进行分类。这样的分类研究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逐步认识和廓清民俗资料属性的过程,因为信息数据处理中的所谓“属性”指的就是上面提到的这些要素:资料类别、物质载体、原生区域、历史时期、主题内容、形式特征、创作者、所有者、收藏者、资料的收藏和保存情况,等等。资料属性的分析不仅会有助于利用者检索,而且还将帮助我们找到更好的采集与处理某一类资料的方式,例如针对可移动文物与不可移动文物,前者可以收藏于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后者则必须放置在原地或在专门为此修建的场所如露天博物馆保存,由研究者前往当地,通过文本记录、图像采集、复制拓片等方式搜集相关资料。中国民俗学会等机构曾于2014-2015年间举办过“‘寻找泰山石敢当’海峡两岸拍客行活动”,向国内外拍客们征集关于“石敢当”题材的摄影作品,可以说是这方面的一次有益尝试。
 
  (三)民俗资料的保存与公开
  可能每一位民俗研究者都会有这样的感受,田野调查搜集到一堆资料,但回来以后就没有时间处理了,久而久之这些资料也成了废品。的确,资料的保存和应用同样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需要专业知识和技术支持。尤其是一些大规模的调查项目,如果不能对搜集回来的各种资料予以妥当的处置,日后就有可能造成巨大的损失。
  从应用的角度来讲,资料如果不经整理和公开,就发挥不了它作为资料的价值。所以任何拥有资料的个人和机构,都应尽其所能通过各种渠道公开经过处理的资料,以达到学界内部及与社会各界的资源共享。在计算机技术得以推广之前,资料公开的途径较少,除了保存在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偶尔有机会得到展出之外,以书本的形式印刷出版,大约是学术界分享资料的唯一途径了。早期的民俗学者在这方面都做出了很多努力,不论是北大时期的《歌谣》周刊,还是中大时期的《民间文艺》《民俗》周刊、“民俗学会丛书”,都以及时发表当时征集到的各种民俗与民间文学资料为己任。作为民俗学最早的倡导者,顾颉刚先生曾不厌其烦地在各种场合鼓励大家把手头积攒的资料拿出来印刷出版。他在为魏应麒《福州歌谣甲集》所写的序言中道:
  何以一定要把这些材料印出来?因为这是保存材料的一个最好方法,又是提起别人研究兴趣的一个最好办法,也是供给别人研究材料的一个最好方法。你弄到若干材料,关在书桌里,这些材料的生命也被幽闭着。或许过了几时,你的兴趣衰息了,把这些材料丢弃了,别人始终瞧不见。你若肯把这些材料印出来,一方面当然要加上自己整理之功,一方面又是把这些材料公诸社会,它的生命永在扩大之中,不像放在家里的易致亡佚了。
  进入到21世纪,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资料的保存与公开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研究资料的数字化与数据库的建设在当下各个学科都非常盛行,民俗学也不例外。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在资料的数字化应用方面率先开展了许多项目,例如开发建设了“中国记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基础资源数据库”,使用高科技进行“中国传统乐器声学测量及频谱分析”,开发民间文艺的“动态数字文化多维展示技术”,以及运用数据库、地理信息、现代通讯等技术,建设“文化与旅游信息资源融合的数据模型及典型地区数据库”等。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在民俗文献研究方面起步较早,并在应用信息化手段建立数字典藏和数字博物馆方面走在了民俗学同行的前列。据该中心网页介绍,近年来已完成了“辽金元民俗文献史及数字化管理系统”“宋代民俗文献史及数字化管理系统”“明代民俗文献史及数字化管理系统”等研究课题。可惜的是,这些数据库目前大多未能真正投入使用。
  从近年来获批的民俗学专业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来看,依靠数字技术开展有关民俗资料的研究业已形成趋势。例如2016年立项的“中国少数民族口头传统专题数据库建设:口头传统元数据标准建设”“傣、佤、景颇等云南跨境民族文学资源数据建设与研究”“海外藏珍稀中国民俗文献与文物资料整理、研究暨数据库建设”;2017年立项的“英雄史诗《格萨(斯)尔》图像文化调查研究及数据库建设”“中国少数民族神话数据库建设”“中国—东南亚铜鼓数字化记录与研究”“屯堡文化综合数据库建设”,等等,都是以汇集资料和建立数据库为目标的课题。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梁春婵】

上一条: ·[林继富 谭萌]反思、自省与朝向生活
下一条: ·[中村贵]面向“人”及其日常生活的学问
   相关链接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海外藏珍稀中国民俗文献与文物资料整理、研究暨数据库建设”项目成果介绍· [王霄冰] “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总序
·[刘国庄]梅山民俗文物收藏及其现状研究·[孙芳]由隐到显:博物馆实践中的民俗文物价值
·[王玉冰]裴丽珠与中国岁时节日研究·[王京]民俗学与历史学的对话
·[王京]民俗学与历史学的对话·[王霄冰]海外藏珍稀民俗文献与文物资料研究的构想与思路
·[郑艳]京津竹枝词的发展历史及其文本性质研究·《文化遗产》刊发“日本藏中国民俗文献与文物资料的整理与研究”专题
·“海外藏珍稀中国民俗文献与文物资料整理、研究暨数据库建设”开题报告会成功举办·[李文宁]《事物纪原》岁时风俗部叙述模式及其成因初探
·沈阳故宫推出“蒙古族民族民俗文物精品展”·[袁学骏]河北民俗文物收藏和民俗博物场馆建设
·[李彩萍]试析民俗文物与民俗博物馆的功能·[万建中]民俗文献研究的前沿眼光——读张勃专著《明代岁时民俗文献研究》
·[刘锡诚]在历史比较中再现历史·[萧放]《华北民俗文献》序言
·[孙芳]浅谈民俗文物文化价值的实践与思考·[田兆元]民俗文献类文物的价值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