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相识满天下 知音世不稀——刘锡诚先生访谈录
  作者:刘锡诚 王雪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7-22 | 点击数:13862
 

  四、文学编辑家与评论家刘锡诚(1977—1983)

  背景:在《人民文学》和《文艺报》期间,刘锡诚成长为优秀的文学编辑家与文学评论家。

  王:您在《人民文学》和《文艺报》工作期间,与大批知名老作家建立了联系,还扶植了一批新人作家和文学批评家,对80年代的文坛和文学报刊在文学活动中的作用、对编辑和作者的关系有切身的体会,当时的一切与当下的状况有很多不同,您能谈谈这方面的感受吗?

  刘:我做过记者,当过新华社驻上海蹲点记者组的组长(主要蹲点单位是上海机床厂七二一大学和复旦大学),后又当过驻北大清华蹲点记者组的组长,但我头脑还比较清醒,始终没有和上海市委写作组(康平路)、北大清华写作组(迟群、谢静怡们)有任何接触,直接对新华总社领导负责,连打电话,也到分社去用分社红机子打,故而没有陷进去。从1971年到1976年,经历过差不多六年时间的新闻编辑、内参编辑和蹲点记者生涯后,我感到自己不是做新闻工作的料,不适应新闻工作,还是回文艺界吧。我就要求到了《人民文学》,后来参与了复刊《文艺报》,并担任了编辑部副主任,后又任主任,主持文学评论工作。文学对我来说,不是科班出身,但毕竟有些基础。

  过去有个说法,文学的创作和批评是不可分割的两翼,有时候创作走到前边引导批评,有时候文学批评走到前面引导着创作。这个过去我们从别林斯基的写作中可以很好体会到。别林斯基每年他都写一个述评,不是我们现在这样点到为止,他也举了很多作品很多作家,但是这些东西基本上成为被历史淹没的东西,无影无踪了。但是像果戈里等一批著名作家。在他们的评论下成就为十九世纪杰出的伟大俄罗斯作家。

  我们这个新时期文学呢,也有这个问题。如果没有批评家,没有好的编辑,刘心武也出不来,卢新华的伤痕文学也出不来。刘心武的《班主任》出来,是有个过程的,崔道怡还健在,是他提出来的。提出来后都拿不准啊,放到刘剑青的桌子上,我跟刘剑青一个办公室,他自己也拿不准,后来又送到张光年家里。好的编辑像张光年、崔道怡、刘剑青,他们同时又是批评家,有了他们,作家就出来了,一个时代的文学潮流就出来了。发表了一些作品以后,《人民文学》1977年11月召开了第一次短篇小说座谈会,我们邀请的人当中有沙汀、周立波,很多部队上的作家,包括这些年轻的,这种文学潮流就被承认啦!我写过一篇文章,说张光年是“放飞了一只文学春燕”,没有一个有见识的有实践的批评家,这个文学潮流就不可能出现。那不是作家走在前头。《伤痕》发表之前在复旦的黑板报上讨论得不得了,经过大家的讨论后来才出来,《文汇报》起了很大作用。

  批评家在新时期文学兴起的初期是起了很大作用的!我们日夜地读作品,好的坏的都读,在这种情况下提出一些看法。在现实主义讨论中我们提倡审美的参与,专门写问题不可能成为小说。不是像有些人所说的,批评就是作家的木偶,是寄生物。

  王:您是编辑与批评家一肩挑?

  刘:(20世纪)80年代初期到中期,我作为文学评论编辑,兼搞文学批评,文学批评锻炼了我的判断能力,那个时候读作品是拼命读啊,张一弓的作品《犯人李铜钟的故事》,我在家里夜里读完,第二天早上我就出差到贵州去,在机场打电话给编辑部,这个作品一定要请人写文章!马上写!我们做文艺批评还有一种责任感,如果不是编辑的话没有责任感。那个时候我写的东西多,全国各地的刊物上都有,那个时候我出了四本书,而且我和冯牧、阎纲还主编一套《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丛书》,当时是出了两辑,20本,中国没有出过批评家的书,文学史上不重视批评家,文学史只讲创作。这些是两批人,一批是老批评家,一批是中年批评家。我和阎纲两个人参与了编辑,我们就不出自己的书。1981年湖南人民出版社给我出了一本《小说创作漫评》,阎纲出了一本《小说论集》,雷达出了一本《小说艺术探胜》。

  王:那时搞文学评论脑海里有什么标准吗?

  刘:在文学要走什么道路的问题上,我们始终坚持走革命现实主义道路。作为文学评论编辑,我们的工作是为他人做嫁衣服。我们做了好多人的人梯,不客气地说,好多作家没有我们的话,也许不是现在这个样子。周克芹是周扬、沙汀发了话、发了文章后,我立马到他的家乡和工作的简阳去看他,写评论文章。他当时穷苦到什么程度?他把自己的门板拆下来跑到离县区较远的集市上去卖掉。他坚持写作,我们和省作协给了他很大的支持和帮助。对新的批评家的帮助那就更多了,我们当时举办过几个读书班,开座谈会,叫他们来京参加读书班、写作班,请他们写文章,给他们发表文章,他们就出道了,成名了。

  王:当下的文学批评跟您那时候的状态有什么区别吗?

  刘:现在的文学批评我不好发表意见。提出来还是继续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针,扎根到农村,要接地气,都是对的。现在低俗的东西太多,散文方面表现得很突出。文革后,我们对散文,杨朔的散文,过去非常欣赏,后来变得不怎么欣赏了,因为他写的都是个人琐事,没有从散文里反映出时代的面貌。过去不少人对刘白羽的散文有看法,认为他的散文里有不少政治性的大话。记得他也曾有过反思。散文固然不能端着架子教训人、做政治的传声筒,却也不能无病呻吟。发表任何作品,都是给读者看的,散文也一样,因此总应该从平凡的生活中摄取一人一物、一事一景、一草一木,通过作家的头脑转化为艺术的感受,激发起形而上的哲学思考,赋予有生命活力的艺术形象,给读者以感染力。我的阅读面很窄,在报刊上看到的有些散文,总感到缺乏鼓舞人心的内容。而散文又是最流行的。这就是常说的作家的责任感。我不在这个行里了,没有发言权。但我觉得我们当年,新时期的时候,我们不仅强调有个人的批评素质,而且要有责任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旧年俗如何适应新时代——专访中国著名民俗专家乌丙安
下一条: ·赵世瑜:不止“大槐树”,也说说“小历史与大历史”
   相关链接
·[陶立璠]忆民间文艺学家马学良先生·[祝鹏程]钟敬文与“人民口头创作”:因缘、调适与影响
·[段友文 石怀庆]民间文学教材建设的百年回眸·[万建中]钟敬文与民间文艺学学科理论体系建设
·段友文:《民间文艺学论纲》·[韩冰雪]论刘锡诚的民间文学诗学研究
·[刘锡诚]我与“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王霄冰]文艺民俗学理论新探
·[范金荣]悼念我的恩师张余·[刘思诚]“十七年”时期关于鲁迅与民间文艺的整体研究
·[阿布都外力·克热木]从我国三大史诗来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陶立璠]我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相识、相知
·[刘锡诚]我与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毛巧晖]文本与理论:民间文艺学的双重建构(1949—1966)
·[王雪]高擎民间文艺学旗帜——评刘锡诚《民间文艺学的诗学传统》·[庄振富]民间文艺学的百年回顾——刘锡诚《民间文艺学的诗学传统》述评
·[侯仰军 林继富]彰显独特魅力 关注日常生活·[祁连休]中国故事的独特魅力
·毛巧晖:《20世纪下半叶中国民间文艺学思想史论(修订版)》·[王霄冰]文艺民俗学的学术范畴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