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包孝祖]花儿起源于吐谷浑《阿于(wu)歌》考
  作者:包孝祖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11-04 | 点击数:13023
 

      “阿于(wu)”的词义

      慕容廆所作《阿于歌》的“阿于”之意,《宋书》、《魏书》的作者早已明确指出:“鲜卑呼兄为‘阿于’”、“徒河以兄为阿于也”。慕容廆作的《吐谷浑阿于歌》,通俗地说,就是“吐谷浑阿哥歌”,是作为弟弟的慕容廆表达对兄长吐谷浑的思念之情的歌。

      数百年来的无数学者,仅以《晋书》传抄中的一笔之误,置史籍校勘的基本原则于不顾,以后代之作校勘前代史籍。又无视“孤证不立”的惯例,将“阿于”当做“阿干”,穿凿附会,妄加引申,推翻前代的《魏书》、《宋书》、《前燕录》三种史籍,却没有拿出一点像样的证据。唯一可举者,竟然是“我国东北诸族及蒙古语称兄音近‘阿干’”这样极不靠谱的理由。慕容廆一系的鲜卑族后裔已难以确定,这些“音近”“阿干”的“我国东北诸族及蒙古语”,与一千七百年前的鲜卑语的关系如何,至今尚未见有明确有力的揭示,以此来否定一千多年前的典籍,是很不严肃的做法。

      语言学材料只可佐证历史,而不能决断历史。笔者也要举出几个语言学材料,来佐证“鲜卑呼兄为阿于(wu)”的合理性。

      慕容廆一系的鲜卑族人已分化融合在各民族之中,但其兄吐谷浑的后裔却大量存在。作为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之一的土族,被确定为吐谷浑的后裔。虽然还有争论意见,但大多数学者持肯定的观点,这里不做讨论。在土族方言中,今天还大量保留着“呼兄为阿于(wu)”的这一词语。请看下面的青海土族花儿:

      上去高山烧高香,九道弯弯的本唐。尕妹活人也孽障,阿吾你把我领上。

      这个令“尕妹”深情倾诉、且要求把自己“领上”的“阿吾”,不是“阿哥”会是哪一类人?

      红嘴的鸦儿满天飞,心想着登云者哩;阿吾的“少年”不敢唱,恐怕你听疯掉哩。

      土乡的牡丹开千层,哪一朵花儿是最俊?土族的阿吾谁英俊,哪一个你心上最疼?

      土乡的牡丹开千层,大红的牡丹它最俊,土族的阿吾们都英俊,我你哈心儿里最疼。

      以上三首花儿,直言“土族的阿吾”,“阿吾”显然是土族语言(天祝县有土族居民一万多人)。

      尕妹是肝花阿吾是心,心离了肝花时不活。

      这是青海学者采集的花儿句子。这个“阿吾”,不是“阿哥”又会是什么呢?

      三十多年前,李文实先生搜集有下面这首花儿:

      干柴带湿柴(啦)架一笼火,火离了干柴时不着;尕妹是肝花阿哥是心,心离了肝花时不活。

      五十多年前,朱仲禄先生搜集了同一首花儿:

      湿柴干柴架一笼火,火离干柴是不着。尕妹是肝花阿哥是心,心离了肝花是不活。

      同样的句子,三十年前、五十年前的采集者,出于通俗的考虑,使用了“阿哥”一词;一年前的采集者,出于保护花儿原生态特性的考虑,如实照录了“阿吾”一词。这一词语的转换,为“阿吾”即兄做了最好的注脚。

      “阿吾”一词,在土族方言中大量存在,意义就是“阿哥”。土族学者李克郁先生编著的《土汉词典》,有“awu”词条,共两类意义,其中一类明确解释阿吾为哥哥并详释大哥、二哥、三哥:“awu
哥哥,兄;shge awu 大哥;mulaa awu 二哥;gaaga awu 三哥。”

      因此,慕容廆《吐谷浑阿于歌》的意思,就是“唱给吐谷浑阿哥的歌”,是慕容廆表达无比痛悔、强烈思念之情的歌。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文章来源:民俗学论坛,2015-1-9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郑培凯]昆曲传承与荷马研究
下一条: ·[高建平]神话世界的令人神往的逻辑
   相关链接
·[漆凌云]陈寅恪民间故事研究述评·[吴晓东]阴阳对立观念与门神的起源演变
·[漆凌云]陈寅恪民间故事研究述评·[刘守峰]柳田国男晚年的海上心路
·[叶涛]在天成象 在地成形 ——牛郎织女传说的起源与流布·“西北花儿与高原民俗文化高峰论坛”成功举办
·[周翔]山与海的想象:盘瓠神话中有关族源解释的两种表述·[袁学骏]河北耿村起源性神话研究
·[吴晓东]“苗族杨姓不吃心”故事的演变与习俗的起源 ·[尹晓龙]西汉太一神祭祀与元宵节起源
·西北“非遗”花儿的产业化发展之路·春节:对联与门神的起源
·[刘永红 郝苏民]洮岷花儿歌手文化生态调查报告·[姜学龙]西北民歌“花儿”英译的模式、策略与方法
·[韦仁忠]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西北“花儿”的保护、传承与创新·[王知三]关陇花儿折射出来的社会问题思考
·[李言统]传统的现代性适应·[高健]无文字的“起源”神话与“无文字主义”
·[杜汉华 余海鹏]“金花女神”考·[英]史若兰 杨晓丽编译:《花儿:丝绸之路上的民间歌谣》(英文版)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