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储卉娟]家国互构:社会史视角下的明代“大礼议”
————以霍韬为切入点
  作者:储卉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9-28 | 点击数:12039
 

  2.宗族建构I:建立祠堂

  嘉靖二年,霍韬受到杨廷和派的打压,称病归家。四年,他在家乡建立了自己这一支霍氏的开基祖的祠堂。在某种程度上,此举打破了《明集礼》承继自《礼记·祭法》中的规定——“庶士,庶人无庙”的规定,引起了相当大的争议。霍韬建设宗祠的行动固然引人注目,却并非不可理解。当时至少有两条社会活动的脉络可以与之相联系。

  首先,这可能是岭南地区士人“齐整礼仪”以改造地方的集体事业之一部分。霍韬与力主推广儒学正统礼仪的魏校、湛若水、方献夫等人相交甚深。后者从正德年间开始,便致力于捣毁淫祠佛寺,将之转变为书院或社学,霍韬对此表示过极大的赞赏和敬佩。霍韬在致广东总督林富的一封书信中说:“生复扩充执事之教,聚吾同祖而下兄弟子孙百口共食,粗立纲纪,俾嗣有守焉,亦执事惠教之及也。聚居图一幅奉览,后有家规、学规、乡约,大率润泽前哲之成训者,俟梓完奉上,领终教之幸。”[14]可见霍韬建立祠堂,与他当时在乡下实行的一系列措施一样,与彼时彼地若干地方官员和本地士绅一起在乡村中推行教化,建立儒家礼仪秩序的行动相呼应。

  其次,其他被贬斥的礼议重臣的行动,也与霍韬相近。此一时期,突破礼制的并非霍韬一人,方献夫也在家乡建立了家庙。如果说方献夫的行动还可以被归结为同乡影响,那么远在温州的张璁也同样“创造”族谱建立家庙,这不禁令人猜测其中蕴含着极强的政治色彩,是在表达对皇帝倡孝道的支持(科大卫,2004:23)。

  也正因如此,霍韬在此时建立祠堂的意图和基本设计格外值得注意,其中应当是寄托着他对于家的构造及理想家族生活的认知与期待,乃至对礼制的观点。

  霍韬并非来自显贵之家。他的四世祖为了逃避黄萧养之乱,来到佛山附近的石头乡。当时这个未来的霍氏宗族最多只有四家人,而且都是白丁,也没有任何证据显示他们共同到任何祖坟祭祖,当然也没有祠堂。霍氏祠堂之所以建立于嘉靖四年,并成为霍氏众家的凝聚点,都是因为霍韬当时显贵的个人身份。

  但霍韬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序谱并追溯同族祖先。始、高、曾、祖、考、妣主,五代祖先神位同祀于一堂之中。

  “创大宗祠,中为始、高、曾、祖神位,而以各房叔伯之祖附之。或问‘各房之祖同祠,礼乎?’公曰:‘高祖于曾祖,父子也。一父数子同居共食,礼也。生可共食,没独不可共享乎?若只宗子嫡孙入祠,则三四世后各房皆舍其祖而拜嫡子之祖,生者安乎?礼非从天设地产,因人情耳。况家礼有附食之文乎?’霍氏之合祀各组于宗祠,自公始也。”[15]

  可见,这个宗祠最初的设计原则就是共产合爨。宗族各家生要同居共食,因此死后也要同祠共享。嘉靖五年,霍韬特别带领宗族男女聚集在大宗祠,宣读《合爨告家庙文》:

  “惟是今日,实我孙子女妇百口聚食于此,呜呼,祖考生我,孙子分爨,迄我余五十祀,幸今复合。”[16]

  通过这样的设计,将原家族内部繁衍分化的家庭重新统一在始迁祖的血缘范围内。为了配合这一设计,霍韬也制定了会膳制度,即合族每逢朔望集中在大宗祠聚餐。会膳制度严格按照长幼尊卑的礼制规定来执行,以巩固大宗祠延续传承的作用,领导族人建立同居同财的大家庭。

  从以上来分析霍韬内心关于宗族的基本观念,大概可见以下几点:

  1)推崇开基祖。虽然几乎完全是由于霍韬的建构,才产生了“霍氏家族”,家族的基石是霍韬的政治身份和功业,但考察宗祠建构的始末,可知霍韬在很大程度上认为开基祖才是宗族合法性的来源。

  2)孝道为先。孝道是宗族生活的首要原则,结合他对于明世宗考兴献王的态度,实际上可以说,霍韬认为孝道是一切生活的首要原则。

  3)同居合爨。这是宗族生活的理想形态,同祖兄弟之间应共享财产。

  4)合族凝聚。霍韬心目中的宗族建设榜样,是南海九江三世共居的陈氏宗族。相应地,他违反一般做法,要求把宗族各派祖先的神主牌位统一供奉在一个祠堂里,因为他相信,祠堂就应该是个不分家的大家庭。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本文责编:郑艳】

上一条: ·[阎明]“差序格局”探源
下一条: ·[陈泳超]《太姥宝卷》的文本构成及其仪式指涉
   相关链接
·[温小兴]祖先、烈士与家国:瑞金新谱的红色文化书写·[段友文 柴春椿]祖先崇拜、家国意识、民间情怀:晋地赵氏孤儿传说的地域扩布与主题延展
·[侯仰军]端午感念家国情·“礼敬传统 感念家国”让端午节传承与发展中华传统文化
·文汇报:中秋节的家国意识和人文精神·[萧放]融个人生命与家国情怀为一体
·[萧放]融个人生命与家国情怀为一体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