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孙正国]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口头叙事媒介
  作者:孙正国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7-20 | 点击数:5376
 

  一个较全面的观念是,口头叙事媒介的艺术表达是有局限性的,尤其依重于生活情境的一次性不可重复的表演性呈现,使得口头叙事媒介在进行艺术创造时缺乏静态、深刻的可记录性,这是它致命的“阿喀硫斯之踵”。而这一点,在许多民族的艺术生活中都是借助技术媒介来加以弥补的。就中国的情况而论,虽然悠久的农业文化滋养了丰厚、强大的口头传统,但我们从数以万计的史料中探寻到的一个历史真实是,大量的书写媒介所传承的文献,对于建构和维护口头传统事实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有很发达的笔记小说,即属此例。相对来说,历史性书面叙事的情景性与参与性较之于表演性口头叙事要弱得多【7】。

  另外,口头叙事媒介由于缺乏静态特质,流动的易逝性也就直接损害了口头叙事媒介成熟而优秀的艺术表达品质。尽管我们可以借助技术媒介来记录和复制,但这些记录终究只是记录,原质的、生命化的、弱主体性的口头叙事媒介所张扬的那份卓越无双的艺术表达,却从此不再涌现。在这个意义上,口头叙事媒介的艺术表达是不可逆的艺术传承,其局限性成就了口头艺术非凡的艺术魅力,同时在人类口头艺术的历史河流中生生歇歇,消消长长,创建了人类艺术最为精彩的人自身天然呈现的艺术杰作。

  更何况,当代技术媒介的轰然兴盛,已造成严重的媒介偏斜。口头叙事媒介的艺术表达已失去人类学的支撑,日常生活和民俗仪式中口头叙事媒介的艺术表达不再为时代所重,人们对口头叙事媒介的艺术功能不再有深入的认知和传承,它重又回归到日常生活的信息传播工具的位置,其作为艺术媒介身份已悄然藏身,整体上的口头艺术正在走向没落。

  参考文献:

  [1]伊尼斯.帝国的传播[M].何道宽,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1:5.

  [2] 鲜益.民间文学:口头性与文本性的诗学比较——以彝族史诗为例[J].民间文化论坛,2003(5).

  [3]施拉姆,等.传播学概论[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10-143

  [4]林静.人类开始说话始于20万年前[N].光明日报,2003—02-14.

  [5]黑格尔.美学:第三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8.

  [6] 大卫·宁.当代西方修辞学:批评模式与方法[M].常昌富。为例[J].民间文化论坛,2003(5). 译.北京:中国社科出版社。1998:262—263.

  [7]王青.从历史性书面叙事到表演性口头叙事[J].南京师范大出版社,2010:143. 学学报,2005(5).

                                    原载于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质化研究
【本文责编:赵昱】

上一条: ·费孝通:我对中国农民生活的认识过程
下一条: ·[高小岩 全美英]超越回汉关系的“熟人社会”
   相关链接
·在口头文学中感受故事的语词如何流淌 ·[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
·[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民间传说类非遗项目的确认与界定·[赵帅鹏]跨媒介叙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化”的角色形塑及生活转向
·[张旭]民俗舞蹈中的身体建构·[袁歆 刘忠帆]梁祝传说书院文化景观叙事历史演化研究
·[于晓雨]岱阴后石坞信仰空间中的代际传承及历史叙事·[于佳卉]“历史的截面”:尼山萨满故事成型年代考
·[杨雨点]语言、行为、物象:湖南新晃“孝梅节”节庆的多元民俗叙事与文化认同·[徐金龙 韩莹莹]快手短视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跨媒介传播
·[吴晓梅]符号与传统:南北盘江流域布依服饰国家叙事研究·[王威]口头传统演述在新媒体中的互动实践
·[田小旭]数字时代的口头传统:以喀左故事家高延云的“纺线车”故事为例·[孙正国 夏楠]大禹叙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研究
·[隋丽]民间叙事的情感逻辑:基于黄振华故事讲述的分析·[宋赫]程式传统:曲艺艺术的审美特征
·[任正]传说的地域性表达与共同体意识建构·[孟琳峰]“线上世界”的神话解说实践
·[刘经俏]次生口语文化时代的民间故事讲述·[林德山]历史叙事与景观生产:日照茶文化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