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春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春节专题

[萧放]腊日与“报信儿的腊八粥”
  作者:萧放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1-17 | 点击数:28038
 
腊八粥
后世关于腊日只有片段记忆,南朝时期腊日已经固定在十二月八日。《荆楚岁时记》明确说:“十二月八日为腊日”,村人并击细腰鼓,戴着胡人面具,扮做金刚力士模样驱邪逐疫。隋唐以后,灶神祭祀与驱傩活动与腊日分离,移到了岁末小年以后。腊八兴起了一个新的节俗,那就是吃腊八粥。(图3-3腊八粥)
关于腊八粥的来历有种种传说,影响最大的是纪念佛祖成道的传说。传说佛祖释迦牟尼为了拯救世间的苦难,探寻解救人生痛苦的方法,放弃了安逸的王宫生活,到处苦行修炼,经常挨饿,终于有一天由于长途跋涉疲劳过度,又饥又渴,晕倒了。幸得一位牧羊女路过,将随身所带的杂米与泉水调煮成粥,给他食用。释迦牟尼吃完这碗粥,顿时精神焕发。他谢过牧羊女,继续苦心钻研,打坐修行,终于大彻大悟,得道成佛。成佛这天就是十二月初八。佛门弟子为了纪念佛祖成道以及牧羊女舍粥救佛祖之恩,腊八日在佛教寺庙熬煮腊八粥,供奉佛祖,以示纪念;然后将粥分给穷人充饥御寒,施舍给众人实用,以示大慈大悲之意。因此腊八粥又名为“佛粥”。(图3-4雍和宫煮粥)
当然腊八食粥,并不仅是佛教的影响,事实上中国古代有冬至以赤豆粥祭神的习俗。腊八在冬至之后,将冬至粥移为腊八粥十分自然,就如夏至粽子移到端午节一样。由佛教传说与佛门腊八施粥情况看,十二月八日正好与佛教成道日合一,这样腊八节俗就多了一份人文宗教的节俗要素,因此腊八跟以前的原始腊祭有了一定的区别,构成了后世腊八驱邪与纪念佛祖的双重意义。
民间另一则关于腊八粥起源的传说,也特别体现了民众勤劳节俭的观念。传说早些年,有一个四口之家,老两口和两个儿子。老两口非常勤快,一年到头干着地里的活,忙着奔日子,家里存的粮食是大屯满小屯流,他们家院里还有棵枣树,老两口精心培育,结出的枣又脆又甜,拿到集上去卖,能卖很多的银钱,小日子过得挺富裕。老两口紧紧巴巴地奔日子,就为了给儿子娶个媳妇。眼看儿子一天天都到了该娶媳妇的岁数了,老父亲临死的时候嘱咐:哥俩好好种庄稼;老母亲临死的时候嘱咐:哥俩好好照养院里的枣树,攒钱存粮留着娶媳妇。父母去世后,光剩下哥俩过日子了,哥哥看到这大屯满小囤流的粮食,就对弟弟说:“咱们有这么多的粮食,够了,今年歇一年吧!”弟弟说:“今年这枣树也不当紧了,反正咱们也不缺枣吃。”就这样,哥俩越来越懒,越来越馋,光知道一年年吃喝玩乐,没有几年就把粮食吃完了,院里的枣树呢,结的枣子也是一年不如一年了。这年到了腊月初八,家里实在没有什么可吃的了,怎么办呢,哥哥找了一把小扫帚,弟弟拿来了一个小簸箕,到先前盛粮食的大囤底、小囤底扫啊!扫啊!从这里扫来一把黄米粒,从那里扫出一把红豆来。就这样,杂粮五谷各凑几把,数量不多,样数可不少,最后又搜出几枚干红枣,放在锅里一起煮了起来。煮好了,哥俩吃着这五谷杂粮凑合起来的粥,两双眼对望,才记起父母临死前说的话,后悔极了。
哥俩尝到了懒的苦头,败子回头,第二年就都勤快了起来,像他们的父母一样,不几年又过上了好日子,娶了媳妇有了孩子。
为了记起懒惰的教训,叫人千万别忘了勤快节俭的过日子,从那以后,每逢农历腊月初八这一天,人们就吃用五谷杂粮混在一起做成的粥。因为这一天正是腊月初八,所以人们都叫它“腊八粥”。(张淑芳讲述,任玲记录)
还有传说,朱元璋出来当皇帝之前,将乞讨来的各色米豆等,合煮一锅粥食用,后来人们认为这样的杂拌粥能带来好运,因此都在腊八吃这种米粥。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 2009-01-03 16:50:34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程蔷]从日本年俗看中日民俗之异同
下一条: ·聊斋:说不完的春节道不完的年
   相关链接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
·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
·[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
·[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
·[季中扬]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徐赣丽]当代城市空间中的民俗变异:以传统节日为对象
·“风俗画的20世纪”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开幕在即·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文入选名单
·[何杰峰]传统节日视野下的泰山信仰重构与变迁 ·“风俗画的20世纪”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文启事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