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什么是民俗
生产劳动民俗
日常生活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人生礼仪
游艺民俗
民间观念
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
理论民俗学
应用民俗学
民俗语言学
艺术民俗学
   关键词与术语
   观风问俗
   民俗图说
   China in Focus

关键词与术语

首页民俗与民俗学关键词与术语

[叶舒宪]文明 / 野蛮
  作者:叶舒宪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3-10-09 | 点击数:13649
 

  三、个案1:印第安与殖民者的关系史重构

  1492年美洲的发现是世界殖民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由此而来的欧洲列强与印第安人的关系是考察“文明/原始”冲突的不可替代的案例。这里首先引介简.汤普金斯《印第安人:文本主义、道德和历史问题》的观点,因为这篇文章对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生的美国思想史变革提供了脉络清晰的回顾。

  文章指出,在白人殖民者眼中,新发现的美洲领土好象是上帝为他们准备的开启新生活的“新大陆”,在那里的原有住民——印第安印第安人似乎根本就不存在。确切地说,他们没有把印第安人当成和他们一样的“人”来看待。他们把欧洲人对美洲的殖民说成是“欧洲文化运动涌入美国空旷的荒野”。这是写作新英格兰心灵史的佩里.米勒在《荒野中的使命》一书里的措辞。后殖民主义背景中的美国批评家简.汤普金斯尖锐地讽刺说:

  “空旷的”当1956年写下这句话时,米勒毫不踌躇地写下了“空旷的”这一词。但在30年之后,这一形容词却对每一位阅读这一序言的读者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试问在什么样的背景下,竟然有人能够建议,在写作新英格兰早期历史时,可以丝毫不考虑印第安人的存在呢?

  简·汤普金斯是在准备“早期美国文学”课程时注意到白人清教徒与印第安人关系的。白人移民撰写的美国史根本不考虑印第安人存在的事实,给了他很大的刺激。在文明-帝国主义者眼中,“原始人=非人”的价值偏见居然弥漫在各种各样的历史叙述之中。这就足以引发出对“历史真实”的彻底怀疑。20世纪后期,受人类学研究的影响,新派历史学家放弃种族主义观念的立场,对这一段历史的再发掘取得了很大进展。例如1978年问世的卡尔文.马丁的《猎物的保持者》一书,被视为“最有创建又最富争议的种族史著作”。书中提出的印第安人形象与以往不同,殖民者与印第安人的社会关系也在更大的生态背景中获得全新的理解。

  马丁指出,皮货贸易这个导致印第安人走向灭绝边缘的事件,并不象以往的历史学家解释的那样,是出于印第安人垂青白人的枪支和工业品,因而去疯狂地捕杀动物以求同白人交换。毋宁说,是印第安人传统宇宙观的崩溃才导致这场生态灾难。而印第安宇宙观的解体又是欧洲殖民者入侵的直接后果。马丁解释说,印第安人本来与动物之间保持着一种契约关系。印第安人的狩猎不只是一种物质的活动,也是一种精神的追求。只有当狩猎者征服了动物的精神,动物才会让自己被猎人发现和捕杀。欧洲殖民者入侵后,把疾病传染给了动物,于是动物突然大量消失,或者以反常的方式行动,或病死,并把疾病传染给印第安人。结果,印第安人相信,他们与动物间的古老的契约已经失灵,他们一直小心翼翼地伺奉的动物守护神已经背离了他们。而且传教活动,同欧洲人的战争等迫使他们离开自己部落世代居住的土地,这从根本上削弱了印第安人的社会及其信念结构。印第安人不再受宗教禁令的约束,于是转而向动物发起了一场导致物种灭绝和生态灾难的神圣的复仇战争。 这个案例充分显示了晚熟的生态人类学视角对历史事件的特殊观照和重新阐释,也让今日的知识分子清楚地看到文明-帝国主义的残酷性。用简.汤普金斯的话说:“如果欧洲人与印第安人之间冲突的结果实质上是种族灭绝,那么关于他们初期接触到底发生了什么的知识就显得格外的重要。我们研究历史的目的总该是要设法避免这一类过去的错误。如果历史研究不能使我们与实际发生的事件及其原因接触,那么还有什么东西能帮助我们阻止这样一类残忍的酷行再次发生呢?”

  如果结合近年问世的新学说——克罗斯白(A.W.Crosby)从后殖民立场提出的“生态帝国主义”说 ,我们就会更加相信,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给原住民世界带来的与其说是科技和社会进步,不如说是后患无穷的生态灾难。雷诺兹和谭纳合著的《宗教的社会生态学》一书有关于“现代性的挑战” 专门章节使人们了解到:宗教功能研究如何吸收了生态人类学的视点而取得突破性进展:宗教和礼仪活动不仅仅是人类精神信仰方面的事,原来也是获得人与自然整体和谐关系的媒介。现代性制度催生的物质主义和消费狂潮从根本上破坏了传统宗教的精神维系力,也就从根本上切断了人与自然的原始依存关系。人性的扭曲异化和生态灾难的接踵而至都是可以预期的。

  四、个案2:文明的英国人和野蛮的凯尔特人

  人类学家罗伯特.布莱恩撰写的《原始的环境:存活在我们文明的边缘》 一书,是较全面地反思文明/原始关系的代表著。该书主要的叙述对象就是被文明-帝国主义压抑和藐视的各个“原始社会”。其主题是从各个角度考察与西方文明不同的各种社会已经被消灭和如何正在被消灭的过程。作者指出,从目前算起,大约在一代人之内,这些原始人就要从地球上消失殆尽了。如果没有有效措施阻止这一悲剧进程的话。这个衰亡的过程主要是由于西方工业化社会对土地、资源和人的需求。本书的主要目的是发问:是不是应该给这些孤立无援的“原始”文化提供实际的帮助,使之存活于现代世界,甚至保护他们的“非文明的”生活方式,或者是不是这个星球上的少数人口必须剧烈地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或死亡呢?

  作者和人类学之父摩尔根一样,从文化身份上已经和原始人相认同了。他仔细回顾了殖民主义者和原始人的“第一次接触”情况:欧洲与其它世界的接触始于中世纪。5个小国变得特别具有攻击性。它们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和法国。它们向所谓的非文明世界派出传教士,商人,探险家。到了19世纪,工业与社会革命促使这种接触得到强化。非文明世界被拓展为海外市场,出现了以白人为中心的转变。 接着而来的就是征服与反抗的历史。对于古希腊、罗马人而言,野蛮人或蛮族(savages,barbarians)是侮辱性的称呼(epithets),指住在他们自己的疆界以外的人。这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某一文化的成员把河那边或山那边的人视为非常人,或者是猎头的对象,奴役的对象。对于异邦之人的恐惧至今仍然没有改变。在非洲,许多部落的名称就指“我们-人”,或“人”。外人就和我们不同了。比如把邻邦人说成是用头走路,儿子与母亲睡觉,等等。欧洲人也是如此态度。尤其在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时代,世界版图的一半被涂成了红色。对于土著人有了各种新的称呼。如探险家称他们为“高贵的野蛮人”;传教士称他们为“可怜的迷途的孩子”;种植园主则称他们是“懒黑鬼”。所有这些称呼都一致表明白人的优越性。

  殖民者逐渐制造出这样一种神话:人类的一半是文明的,另一半则是原始的。这种神话观念同显示侵略者人种优越性的那些基本发明一起,导致了对被殖民者的残酷行为。初期的接触很快就带来了暴力。而新的病菌带来灾难。接着而来的是原住民心理上的垮掉,求生欲望的丧失。在这一点上,征服者一方认为原始人注定要死,并以此为借口而蔑视他们。对于“原始人”而言,“文明”不仅带来疾病和绝望,而且带来种族灭绝。
  布莱恩书中有“文明的礼物”一节,尤其令人震惊:有许多原住民没有的东西,被文明一方的传教士作为施舍或恩赐,结果却造成不可思议的恶果:比如征服者用舶来的酒,作为土产的交换物。这给不习惯饮酒的民族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再比如,传教士带来衣服,让热带丛林中裸体的人穿上衣服,以便表示接受了文明。但是却没有教会他们如何洗衣服。于是危险随之而来。衣服成了在湿热带气候下的细菌温床,导致前所未有的疾病。还有穿湿衣睡觉等,产生了肺炎等病症。作者尖锐的指出:“传教者以正义为理由给当地人实施文明化的改造,却不知道他们实际是在屠杀。” 也许没有别的例子更能说明文明-帝国主义对“原始人”的摧残作用了。至于书中第二章“失去的世界”写南美雅甘人遭遇的“文明人”大屠杀,我们似乎已经司空见惯了。

  对土地的欲求是殖民的主要原因。由此导致了塔斯马尼亚人与南美人的灭绝。通常的情况是,外来的人以优越的农业技术发现了新的土地资源,原住民在实力上大大弱于入侵者。于是,便发生了相似的过程:入侵者来自海上,他们打入内陆,用铁斧砍伐森林,赶走原住民。象马雅、印加这样的高文明也抵挡不了技术优越者的侵入。在哥伦布时代,欧洲人尚不知道可以探索到新的土地资源。然而,是英国人,在入侵美洲印第安人和澳洲原住民以前,就已经在不列颠群岛上的凯尔特人地区学会了掠夺土地和灭绝本土人群。

  作者在第三章“吞并土地者”专门列出一节“文明的英国人和原始的凯尔特人(Civilized English and primitive Celt)”,让人们领会殖民主义在拓展海外殖民地以前是如何在本土实施殖民侵略和种族压迫的。“当苏格兰的詹姆士六世在1603年接替伊丽莎白一世在英格兰的王位时,就有了要在苏格兰和爱尔兰的凯尔特地区征服‘野蛮人’的尝试。这位新国王,在英格兰被称为詹姆士一世,从英格兰以西的讲凯尔特语的海不里地岛民(Hebrides)开始了他的尝试。他占领凯尔特人的土地,如同维吉尼亚公司后来在北美的所为。让文明的英格兰人来替代苏格兰人耕种那里的土地,把苏格兰人驱赶到保留地去。他们认为文明的英格兰人可以增加国家的财富,改进国防能力。凯尔特人拥有大量的土地,凯尔特约占整个不列颠群岛的百分之五十。而他们的人口仅是英格兰人的七分之一。詹姆士迫害苏格兰人,后来还有爱尔兰人,理由是他们是原始人。凯尔特人当时确实如同美洲印第安人一样原始。他们虽然懂得农业和饲养业,但是却仅停留在粗略的水平上。”

  大英帝国作为工业革命和现代化的主要动力,全球化进程的先导力量,其古代的扩张动力始于对土地的需求。英格兰人对可耕地的需求导致对苏格兰和爱尔兰的凯尔特人领地的残酷掠夺。由此引发的民族矛盾使英伦三岛至今仍充满张力和政治动荡。后来的盎格鲁.撒克逊人压迫先来的苏格兰和爱尔兰人的理由很简单,就因为是他们是“原始人”。布莱恩敏锐地看出:“英格兰人夺取他们的土地,把他们赶到少数保留地,就象后来到美洲夺取印第安人土地一样。”这就把我们考察殖民主义的视野拓宽了。文明-帝国主义对“原始”的压迫和掠夺原来早在美洲殖民以前就发生了。以畜牧业维生的苏格兰人和印第安人一样,在“文明人”即盎格鲁.撒克逊人眼中都是野蛮人。文明征服野蛮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上一条: ·[格雷戈里·纳吉]荷马与口头诗歌诸问题
下一条: ·[叶舒宪]“地方性知识”
   相关链接
·[蒙锦贤]文明的套式: 清代“苗图”中耕织图像的生产意义·[田逸凡]现代民俗问题格意识在中国的发生和应用性探讨
·[那仁毕力格 萨其拉]古代人禁忌习俗多样功能探源·[安德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个新的文明交流框架
·[李雨露 沈昕]乡风文明建设背景下非遗文化场域空间生产的实践研究·[李涵]倡导新时代“厚养薄葬”文明新风尚
·[朝戈金]口头传统对于人类文明赓续的意义·[刘铁梁]钟敬文民俗学思想的文明视野
·[张勃 孟令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思想渊源和历史逻辑·[王加华]中国古代农耕图像研究的理念与方法
·[吕乃华]现代农业下的“三农”文明调查·[海力波]黄帝铸鼎飞升故事三神器母题与欧亚草原青铜文明
·[刘广宇]中国节日影像志:回到节日本身的理论自觉·[安德明]“讲好中国故事” 在人类文明交流中的方法论意义
·[殷梦弦 罗晓欢]乡绅贾儒珍以书法为媒介的“乡村治理”活动研究·[萧放]传统礼仪文化与当代中国文明
·[苏永前]作为对话场域的“神话/历史”:两种人类学的“神话/历史”之辨·[苏林]看见、记录、表达:影视人类学视阈下的民俗文化记录
·[李牧]现当代艺术的民俗学根源·[丁木乃]彝族坨坨肉食俗及其社会文化意义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