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理论与方法

首页民俗学专题理论与方法

[西蒙·布朗纳]迈向实践的民俗定义
  作者:[美]西蒙·布朗纳   译者:蔡磊 译 张举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1-02-28 | 点击数:12484
 

三、以实践为中心的民俗定义

  基于这些挑战,我提出以实践为中心的民俗定义,保留对语境的关注以解释和民俗表达相关的实践过程,但聚焦于以传统生产为基础的知识领域或认知。我请大家思考以下方式:确认活动序列,这些活动序列受益于民俗分析,同时指导对活动(和它所属的序列以及活动意义之所在的人类行动者)的解释:传统知识来源于实践同时应用于实践。

  通过强调行动或实践,分析者连接了口头、社会和物质形式的重复性行为。关注民俗的艺术或表演层面的民俗学者,或许会质疑艺术性交际标准的缺席,但我根据社会语言学家确认的变异性重复(phemic)过程,将民俗的含义更宽泛地定义为与流行文化、精英文化相关的文化现象。实践的定义以确认所获得或学习的知识为起点,这些知识不仅来源于模仿和展示(多是针对社会和物质传统),也来源于重复性的视觉、口头和书面形式的言后交流的变异性重复(也即是程式化、以文化为定位的或表达性的)过程。

  让我解释一下,为何用“phemic”作为民俗变异性重复特征的修饰语,因为它是思维的体现,对民俗实践理论非常重要。许多有社会或地理定位的实用性实践,如手工艺,医药和农业,并不被视为艺术、表演、幻想故事或游戏,但是因为具备重复性特征,显而易见被看成是在时空中延续的传统。具有变异性重复特征的事物带有促进传播的隐含信息,因此和传播过程连在一起。哲学家奥斯丁(J.L.Austin)将这些信息类比于实用手势,说明它们被普遍使用或交易来生成象征和阐明意义的方式。诚然,民俗实践可以是艺术的,比如对歌曲或故事的创造性改编,但将这些实践与日常行为(如选择最佳座位和按惯例对食物进行摆盘)联系在一起的是活动的隐含或变异性重复信息,这些信息是传统知识的输出结果。

  语言学家奥斯汀对以实践为基础的传统理论的贡献在于,突出强调了传播会导致传统行为(他称之为言外行为)的发生。奥斯汀将声音的产生称为声子,将具有一定意义感的可重复话语称为言子(意子是言子的子集,指代表物体的符号)。通俗地说,言子可以被称为“说某事”,在不同话语场合具有不同的意义,奥斯汀指出作为规律的传统,其细微差别为:说话时完成的行为是言外行为,说话中指称的行为为言内行为,发生在说话之后的行为为言后行为。哲学家约翰·塞尔(John R.Searle)以手势为例说明这些行为的差异,手势作为反应,象征交际和传统的发生。话语可能是询问盐是否在桌上,言外行为是请求,言后行为是使某人将盐罐递过去。支配互动的结构或传统往往未公开言明,藉由参与文化场景,或对刺激和意图行为的常规反应来习得。

  “pheme”一词来源于古希腊神话中以声誉和传播谣言而著称的谣言女神(Pheme),她是地神之女,如果不是最优雅或最美丽,也是最有力量的神灵之一。她喜欢通过重复来美化或丑化(在艺术作品里,她经常被描述为拥有千眼、千舌、千耳或是携带传播信息的喇叭)听到的信息,直到信息被众所周知。一路上信息发生了很大改变,和最初的少量信息相比,它们往往被夸大或被模式化。谣言女神没有伪造信息,她的技能是组合信息,以吸引人们关注或形成地方化版本。她如同信息转播站,接受和传播人们分享的各种原始信息,将它们美化、复杂化或地方化。人们因传播过程而知道的信息,和因内容而知道的信息一样多,象征或隐含信息被包含在外在表达形式中。这一过程被展示为可以确认和辨别的实践,所以故事在讲述期待中被传播,作物种植被识别或被象征,也是因为不同地域和人群的不同耕作方式。信息、行为和姿势从属于与原始传闻相连的口头或非口头的传播过程,因而引起对内容真实性和价值的评价。在“放大”的形式中,会出现材料起源、组合和重置问题,沿着传播路径,它们成为一个具有多层内涵的整体。

  变异的重复式传播区别于应酬式交际,人类学家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av Malinowski)认为后者是仅依靠语言交流来建立联结的话语类型(一种仅仅通过语言交流就可以建立联盟关系的语言类型),沃诺(Warnock)也这样认为。语言学家约翰·莱昂斯(Laver John)认为作为应酬式交际行为符合惯例,被用来建立和维持社会团结和福祉。传统也具有这种社会功能,但不同的是它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带有可重复的多层信息,可以称之为变异性重复,因为它促使传承和变异在长期的社会互动中产生。比如“你好”(How are you)的问候,看起来是常规或客套(用俗语说即是闲聊),但是回答“一切都好”“极好”“过得去”“再好不过了”“没什么好抱怨的”“仍然活着”“还有呼吸”“非常好”“极其好”“还没死”“岁数大更应懂事,你呢”,按惯例通常显示对话者或信息交流者之间的特殊关系。而且,实践将行为民俗框架的变异性重复或隐含意义语境化(比如提到老年化,其隐含意义是焦虑或烦恼、生活方式选择、医疗咨询、友情或家庭关系、内部和地方性知识)。

  生产和传播知识的行为,以重复、变异和含蓄地重现先例为特征,被理解或建构为传统。它不同于形式固定、商业化的流行文化,虽然有时候也被纳入其中(民俗也可以是流行的和广泛的,超越小群体和亚文化的)。应用于并来源于实践的行为,揭示了富有内涵和目的的行为实施结构,它们往往是对惯例的调整或是重复性行为。行为结果不仅是口头的,也可以是物质和社会的。

  思考一下用手掌拍脑袋这个实践,然后说“我在想什么”,这句话可以从字面上解读,但相关行为和意图却属于民俗,这一言行中的符号姿势,被确认来源于惯例,意味着犯了本可以避免的错误。一个人拍脑袋表示大脑没有正常运转,就如同拍打机器让齿轮运转。这个问句甚至不会被别人听见,但它构成了一个结构化、程式化、可以重复和变异的行为,同时伴随依惯例而形成的文字表达,即便它是个人化的。它可以出现在互联网,被发送到可以识别它的朋友那里。它也可以被作家和电影制作者用于流行文化,但只是修辞上使用民俗,个体用手拍脑袋才是真正应用或实践这一知识。

  即使不出声,拍脑袋的动作也可以被建构为惊慌符号。人们将拍脑袋与“我在做什么”的问话,以及沮丧的面部表情联在一起,将行为与动因的不确定关系符号化。与这一动作相关的话语是变化的,可以是一句脏话,或是类似“我究竟怎么呢”的转喻,或是猛然来一句“这是怎么呢”。即使看不到面部表情,建立在传统知识基础上的实践,也会隐含产生于值得解释的不同环境和语境中的动机。实际上,行动者对实践的解释并不充分,因为人们往往不能充分认知自己说话和做事的原因。因此,分析者需要努力察觉人们从自己所建构的实践中得出的思考,以及在一系列行为中解释人们做事的原因。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的转变
下一条: ·[施爱东]讲故事的民俗学:非常事件的正常解析
   相关链接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巴莫曲布嫫代表: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读懂非遗系统性保护的云南实践
·“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首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
·在口头文学中感受故事的语词如何流淌 ·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40年,诠释民俗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中的独特价值
·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
·[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民间传说类非遗项目的确认与界定
·[朱韵伊]表演传统的新生及其受众的饭圈化·[朱莉莉]非遗传承实践选择与提升路径分析
·[朱红梅]乡村振兴背景下非遗的活化实践·[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
·[赵永恒 郭静暄 马驰]传统体育技艺的保护与传承·[赵帅鹏]跨媒介叙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化”的角色形塑及生活转向
·[赵季淳 丁峰]乡村振兴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实践路径研究·[张治]媒体创新二十四节气文化传播的实践初探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