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民俗影像

首页民俗学文库民俗影像

[李亚星 格勒]藏族青年婚照的影像表达初探
  作者:李亚星 格勒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0-04-11 | 点击数:7811
 

  三、藏族青年婚照的符号和表达

  个体创造的文化文本无意识地反映了这个世界——像反映我们自身一样反映着社会群体的文化和审美。在婚照拍摄中,服饰、拍摄地点与场景的偏好和选择,呈现了藏族青年的文化和观念。

  (一)用民族服饰表达持续在场的集体意识和传统文化
       族群特定的审美取向源于内心深处的集体意识。“社会成员平均具有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构成了他们自身明确的生活体系。我们可以称之为集体意识或者共同意识。”“服饰作为一种有实用功能的文化现象,除了记录历史、反映信仰、美化生活、标识婚姻集团等方面的价值外,服饰也曾是一个特定群体的集体意识的物化表达方式。”
       在藏族青年的婚礼仪式中,藏装依然是新人们的固定着装。在藏族婚照拍摄中,服装套系里藏装也依然是新人们百分之百的必选服装。所有采访对象都表示,婚礼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仪式,穿着民族服装是长久以来的传统,是仪式中不可或缺的。
       人的着装在社会仪式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它的有形和无形的价值是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作为集体意识外在的物化表现形式,藏族服饰在大众文化丰富繁盛的今天,仍然保留在族群的日常生活中,这是个体通过服饰符号达成的群体认同,也是集体意识在现代文化洪流中持续在场的有力说明。

  (二)用民族服饰之外的服饰表达传统文化与异质文化的交融共生
       摄影是现实与想象的汇合,摄影作品中的现实与想象都基于一定的社会背景。在调查中获知,有82%的藏族青年在传统藏装之外,还选择了西式白色婚纱和都市白领风格的着装。四川藏区藏族青年对西式婚纱和都市白领风格的认可与接受,缘于当下越来越密切的民族交往和互动。红原县的“雅克音乐节”,壤塘县在国际化都市上海开设的非遗传习基地,色达县浓厚的佛教文化吸引众多外地游客和信徒,这些都在不断促进民族间的交往和互动。交往和互动逐渐增多,族群文化与异质文化的接触面就会逐渐扩大。加上新传媒的助力,Internet上没有“围栏”的交往和互动,进一步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交融。
       红原县广电局28岁的藏族女青年央宗(化名)说:“长辈们结婚很少拍婚照,但是我们不同。结婚是一辈子的事情,拍一套好看的婚照是一定要的。现在大家都用手机发结婚请柬,上面都有自己的婚照。穿藏装拍照是肯定的,那是民族服装,但是白色婚纱和西服的搭配也不错。还有那种城市白领的生活装也好看。”
       文化提供给一整套成形的意义和生活秩序,也由此衍生出一整套相对应的情感观念和表达方式。拍摄婚照时穿着传统藏装表达了对族群传统的认同,而白色婚纱和西服、都市白领生活装在藏族青年的婚照中出现且占据相当的比例,表达了藏族青年对异质文化的认可和喜爱。文化发展本就是一个流变的过程,传统文化在频繁的文化接触中,会逐渐吸纳新的元素并调整自身以适应新的环境。藏族婚照,在最初记录和纪念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表达——对异质文化的认可和喜爱。不只是认可形式上“美”“好看”的服装,更是在拍摄人生重要礼仪组成部分的婚照时穿起来、拍下来。服装之外,代表大众文化的景观,例如咖啡馆、酒吧、购物中心、花店、超市等以休闲消费娱乐为主要功能的大众生活空间,也屡屡出现在藏族青年喜爱的都市生活风格的婚照中。他们穿上牛仔裤、机车皮衣、白衬衫……自然地融入都市文化景观的画面中,用影像表达着自己对幸福的理解。
       其实,对异质文化的认可,也正是婚照在中国出现之初期即民国时期就显现出的重要特点:婚照中的新人身穿源于西方的白色婚纱和西服,站在礼堂和教堂前,践行彼时的“文明婚礼”。国人从接受服饰开始接受了服饰所代表的文化意义,这是摄影技术和观念变化的“合力”体现,也是当时的青年人对婚礼礼仪制度的革新。
       藏族青年对都市白领风格的服装和大众文化景观的喜爱与接受,正是对这种视觉符号所代表的生活方式的认可和接纳。

  (三)再现日常生活场景,表达传承民族传统的意识
       中国婚照通常分为内景拍摄和外景拍摄,如今出现了很多旅行拍摄婚照的机构,还打出了“想去哪拍就去哪拍”的营销卖点。根据被拍摄者消费意愿和经济能力的不同,婚照拍摄基本分为近距离(所居住的城市)拍摄、远距离(所居住的城市以外)拍摄。当下在国内婚照市场,出国拍摄也不是稀奇的事情。
       在藏族青年的婚照拍摄中出现了和国内婚照潮流不尽相同的两类外景地:一类是西藏尤其是其首府拉萨;一类则是祖籍地,甚至是老家的门口,再现熟悉的日常生活场景。
       定位为“更懂藏文化的拍摄团队”的摄影机构——“成都唯心主义概念婚照”的业务主管小唯说:“我们的客户去拉萨旅拍,大概百分之八十多的客户都会选择布达拉宫,这也是我们主推的外景地。另外永卓雍措湖、罗布林卡、八廓街也是很多客户的外景选择地。”布达拉宫在婚照中有各种角度的完整呈现。布达拉宫体量巨大,拍摄的时候可将相机与人物之间的距离拉开近百米,以凸显布达拉宫的神圣地位。而作为转经道和商业街的西藏历史产物八廓街没有布达拉宫那样的肃穆,但浓重的朱红和赭黄以及背景中被虚化的熙熙攘攘的人群,显示了历久不变的传统文化,此类取景地对新人们即将开始的人生旅程意义重大。这是借助影像符号,将习俗与文化固化在婚照这一物质形式中,在描画个人记忆的同时建构集体记忆。
       色达县旅游局的工作人员才旦多吉(化名)说:“我有一个在北京工作的朋友,前不久他也拍了婚照。但是他没有在北京拍摄,他和未婚妻都是藏族,他们回到了四川,在成都联系了一家拍婚照的工作室,回到炉霍老家附近去拍的。”
       在婚照外景地的选择中,除了有神圣意味的地点之外,藏族青年很少选择距离自己家乡很远的城市,更很少选择国外城市。在具体的婚照拍摄中,拍摄机构和拍摄婚照的青年都对日常生活场景表现出很明显的倾向,打酥油茶、在“自家”窗口或门口远眺、在“自家”饭桌上进餐、在街边座椅上相拥等一系列再现族群日常生活场景的内景都是最常见的场景设计。
       “情境的真实再现并不产生于简单的模仿,而产生于概念传统或者图像传统的调整。”那么,概念传统和图像传统的源头在哪里?在红原县宣传部工作的28岁藏族男青年牟洪(化名)说:“我们没想过去省外或者国外拍婚照,在自己的家乡拍,把经常看到的景色都留在婚照里,感觉非常亲切。我的很多朋友都喜欢在我们红原草原上拍婚照。”通常来说,人类对于视觉符号的感知更快,因此图像对人的唤起能力明显优于语言。今日拍摄婚照画面的场景,最终和人物一起定格。“得到再现的绝不是空间,而是在一定情境中为人们所熟知的一些事物。”熟知的事物从日常生活中走进婚照,其亲切感正源于这些事物已经变换成长久以来浸润和滋养族群的传统文化符号。正如鲍德里亚所说,现代社会的消费早已脱离物的功能本身,而聚焦在符号意义上。
       因此,从外景和内景的选择来看,如果说内地青年拍摄的婚照更多地表达主体对现实的抽离,意欲打造一个远离现实环境的“幸福梦幻之境”,那么藏族青年对婚照外景和内景的选择更多地表达族群原乡情结的凝聚以及现代文化背景下族群连绵未绝的乡土记忆和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延续,他们把对幸福的理解植根于乡土文化中。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敏】

上一条: ·[朱靖江]扎根人类学田野 深耕学术土壤
下一条: ·[刘广宇]中国节日影像志:回到节日本身的理论自觉
   相关链接
·40年,诠释民俗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中的独特价值·[朱韵伊]表演传统的新生及其受众的饭圈化
·[徐家乐]开放、可及与兼容:吐鲁番博物馆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研究·[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马速]符号消费中的青年群体与传统文化知识生产:从国潮热中的神话元素商品谈起·[刘雨婷]锦绣鞠艺
·[何潇 俞冰]共同富裕视野下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路径刍议·[刘铁梁]钟敬文民俗学思想的文明视野
·[柯小杰 王君钢]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服务民族学专业教学·潍坊风筝会联动《王者荣耀》,让传统文化传承跨越时空界限
·[丁木乃]新冠肺炎疫情下凉山彝族禁食“野味”的生态伦理思考·[杨煜坤]困境与超越:“轻文明”图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生存境况思考
·[任积泉]新时代背景下河西宝卷传承发展的探索与实践·[萧放 贺少雅 鞠熙]文化礼堂建设的经验、问题与对策
·[范长风]医患之间的共情与病痛叙事·探索节庆活动数字化 为传统文化活化带来新方式
·南京:让传统文化“携手”现代科技·[柯雨昕]旅游背景下村庄文化变迁
·“为多彩 添华彩”系列非遗主题活动在北京举行·《满族民俗文化》丛书亮相 输出阿拉伯语版权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