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乡关何处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乡关何处

[章伟文]城市化、乡愁与精神文化之原乡
  作者:章伟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1-22 | 点击数:15774
 

  三、人类精神、文化之原乡的探讨

  要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明人所当有之“明德”,我们就得探讨人之所以成为人的原因。人之所以成为人,离不开“文化”。对于人类社会而言,“文化”非常重要,人与动物相揖别,大概即因于“文化”。以前的小学语文课本中曾经有一篇《乌鸦喝水》的故事:一只乌鸦口渴了,它看见一个瓶子底部残留着一些水,就把嘴伸进去,却发现自己够不着水。怎么办呢?这只聪明的乌鸦捡来一些小石子,将其扔进瓶中,这使得瓶中的水位得以升高,乌鸦也因此喝上了水。但是,作为动物的乌鸦和人毕竟不同。对乌鸦来说,它拾石子、将其扔进瓶中、最后让自己喝上水,这只是一个偶然的、特定的个案。一般说来,它不能意识到也无力使其“喝水”的这项技能成为整个乌鸦族群的普遍“文化”。

  虽然从科学的角度言,动物也有进化,但其进化只是出于无意识的本能,相较于人而言,这种进化不能算作自觉的“文化”,可以忽略不计。故千百年来,乌鸦还是乌鸦,老虎还是老虎,如此等等。与动物不同,人在实践过程中若有某种宝贵的生产、生活经验,会自觉地、有意识地一代代将之传承下去,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扬光大,这就属于“文化”。

  关于“文化”,中国古典哲学文献《易传》有一段话非常重要,即《贲·彖》所说:

  “《贲》‘亨’,柔来而文刚,故‘亨’。分,刚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高亨:《周易大传今注》,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69页。

  如何理解这段话?朱熹认为,从卦变的角度,《贲》卦大概由《损》和《既济》二卦变化而来,其云:

  “贲,饰也。卦自《损》来者,柔自三来而文二;刚自二上而文三。自《既济》而来者,柔自上来而文五,刚自五上而文上;又内离而外艮,有文明而各得其分之象。”\[清\]李光地:《御纂周易折中》,郑万耕主编:《易学精华》(下),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年,第1917页。

  在《周易》中,阳爻为刚,阴爻为柔。若将《损》卦的六三爻与其九二爻互换,则从九二的角度言,即是“柔来而文刚”;从六三的角度言,即是“刚上而文柔”,通过这样的“卦变”方式,《损》卦就变成了《贲》卦。若将《既济》的上六与九五互换,也是如此。

  《周易》卦爻的阴阳、刚柔相错,表征的是宇宙天地和人类社会的阴阳、刚柔之变。《周易》哲学思维有一特点,即推天道以明人事。在宇宙天地之间,日月运行、昼夜交替,属刚柔交错。刚柔交错不是杂乱无章,而是有其规律,此乃天之文。与此天文相应,人类社会也有其“文”,因为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其变化亦有条理、规律,人们将之总结、保留下来,即人之“文”。此“文”与“质”相对,质乃质朴、天然的意思,指生而即有的因素;“文”有“饰”的意思,它与质不同,乃人类实践的智慧结晶,代表着继承、创新、发展。故朱熹提出:“贲,饰也。”就《贲》卦的构成而言,其内卦为离、外卦为艮,“离”有文明之象,“艮”有止之意,合而言之,即有“文明以止”的意思。

  《贲》卦所说的“文明以止”,就是我们通常所说之“文化”。所谓“文明以止”,就要求文化、文明要能够“止”住,使其不因时间的流逝而消失,甚至不仅不让其消逝,还能有意识地将其扩充、强化,这就是《易传》经文所说的“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这个过程中,文化不断发扬光大,人类的各种知识、技能等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越滚越强。

  《周易·贲》卦所说的“文明以止”“化成天下”的道理,大概只有人才能够真正做到。如前所述,人类的文明,大体可以分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大类。物质文明方面,如科学、技术等可以作为其代表;精神文明则主要关涉到人之心灵、精神和意识世界的完善。历史和现实中,人们对于先辈所创造的物质文明成果,一般皆能很好地继承、发展。如在当代迅速发展的“城市化”,即可以成为此论的一个重要例证。我们也因此可以很自豪地说,现代的科技和生产力水平远远超过孔子、老子和释迦牟尼那个时代,也远远超越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所处的时代。但是,扪心自问,说现代人的德性与智慧也远远超越孔子、老子、释迦牟尼、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我们似乎不那么有底气。于此,就有一些问题值得提出:人类究竟应该如何发展,才是更合理的发展?人类的发展究竟应该向何处去,才能够更好地继承、创新人类文明的各项优秀成果?

  对于这些问题解答,我们看看传统的中国哲学为此提供了一个怎样的独特视角。中国哲学发展至宋明,产生了著名的宋明理学,一般来说,它代表着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高峰。在理学家看来,人类发展物质文明包括制度文明等,皆是为培护人的德性、开发人的智慧、安顿人的心灵和精神服务的,故宋明理学也被称为性理之学。物质文明的发展只是手段,它要为人类之安身立命与终极关怀服务。从这个角度言,则人之德性与智慧的开发、心灵与精神的安顿就成为中国哲学尤其是宋明理学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要安顿人的心灵与精神、开发人的德性与智慧,不能不涉及到价值的问题。人以什么作为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本?以什么作为自己的终极关怀?通常情况下,人们皆要对现实世界价值的来源、价值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探究。中国哲学家们一般将“天”作为宇宙本体,并赋予其伦理的至善含义;同时又将“人”看作一个总体性范畴,概括为一种普遍性的精神存在。在中国哲学看来,个体的人安身立命、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就是要追求人与天的合一。“天”作为终极实在是一个至善的存在,整个世界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皆是此至善理念统摄下的世界,其发展趋势即回归于这一至善世界。

  故中国哲学家皆认为,价值问题不能仅限于社会的价值和人自身的价值这个层面,而要上升至天地、宇宙价值的高度,用中国哲学的专业术语来说,“人道”要上升至“天道”的高度。一般说来,中国传统哲学各流派都肯定此“价值本体”的存在,尽管此价值本体有多种不同的名称、说法,如“天”“理”“道”“太极”等,而人则禀承此“天”或“道”而有“性”与“命”。所以,中国哲学家所关注的“成己”“成人”“成物”的理想追求,一开始便有德性本体这一价值理念的预设,没有此价值理念的预设,人和万物的存在、活动便失却意义。此预设之价值理念,便是人类社会、自然宇宙所应达到的目标。因此价值不仅存在于主体,亦存在于客体,还存在于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中。故在中国哲学家看来,价值并不仅仅是某种属人的关系范畴,更是属于实体的范畴。德性即是本体,德性本身即是终极价值之源。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姜舒忆】

上一条: ·[王社教]论历史乡村地理学研究
下一条: ·[刘爱华]城镇化语境下的“乡愁”安放与民俗文化保护
   相关链接
·[黄元韬]乡愁视角下的农民工个人叙事研究·[张勃]精神返乡与历史记忆:易代之际的民俗书写
·[刘明菊]城市化语境下中国民间信仰新样态·[于学斌]以乡愁文化为基调的村落景观再塑
·[李琦]城市化进程中庙会文化空间的重构·[周星]现代民俗学应该把乡愁与本真性对象化
·[季全保 季旻孜]抓住抗防疫情后大好时机 用民俗画卷记录文化遗存·[江帆]乡愁背后:东北乡土文化的内隐结构
·[杨利慧]社区驱动的非遗开发与乡村振兴:一个北京近郊城市化乡村的发展之路 ·[张丽丽]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困境与自我调适
·[沈莉]展望:乡愁和家乡民俗学的新发展·[季全保]古镇民俗留痕 城市融入乡愁
·[张勃]坚守与调适:城市化进程中清明节的传承与变迁·[张怀群]无名小村人文地理标志保护试论
·[田兆元]城市化过程中的民间信仰遗产保护研究·[岩本通弥]城市化过程中家庭的变化
·当古民居遇上城镇化,如何留住乡愁?·古村落保护如何留住乡愁
·[刘爱华]城镇化语境下的“乡愁”安放与民俗文化保护·[周星]生活革命、乡愁与中国民俗学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