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吴晓东]伏羲女娲蛇尾蜴尾考
——兼谈嫦娥为什么也有尾巴
  作者:吴晓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12-20 | 点击数:10634
 
 
  三、嫦娥为什么也有尾巴?
 
  南阳出土了一块汉画像石,画面上一个人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面向一个圆圈,圈内有一蟾蜍。这幅汉画像被解读为嫦娥奔月,因为圈内的蟾蜍是月亮的象征,这正好能与民间流传的嫦娥奔月神话对应得上。1999年,国家邮政局还利用这幅汉画像发行了一枚名为“嫦娥奔月”的邮票(图9)。让学者为难的是,这幅汉画像里的嫦娥拖着长长的尾巴,还长着两条弯曲的小腿,这显然不是人腿。在已发现的文献中,没有任何一处关于嫦娥有尾巴的记载。
 
  图9 1999年发行的汉画像嫦娥奔月邮票
 
  如果我们明白了嫦娥与女娲在早期是同一个神,我们就不会对这一现象感到迷惑了。从上文日的语音演变示意图中,可以看到日的语音由[njit]分化出[ji]与[ŋa]義,人们用“義”“我”来记录。后来“義”的语音发生变化,人们再记录为“羲”,“我”因为与“娲”同音,人们也用“娲”来代替“我”,形成了伏羲女娲的名称。同时,人们也用“羿”来代替“義”,用“娥”来代替“我”,于是演变成另一对配偶神:后羿与嫦娥。
 
  不仅羿、娥在语音上能与羲、娲对应,后羿、嫦娥的神格也与太阳、月亮有关,后羿与太阳的关系体现在他射日,嫦娥与月亮的关系体现在她奔月。也许有人会说,后羿虽和太阳有关,但却是太阳的敌人,叶舒宪在《日出扶桑:中国上古英雄史诗发掘报告》一文中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认为后羿即太阳本身:“按照‘熟知’的射日神话,羿与太阳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对立的、仇敌的关系。如果有人说羿和太阳本来具有同一性的关系,大概很难有人相信。但事实却很可能如此。”他在文章中就此做了详细的论证。
 
  羲,我们常常称为伏羲;娲,我们常常称为女娲。同样,羿,一般称为后羿;娥,一般称为嫦娥。那么,这样的双音节名称是怎样构成的呢?简单地说,古人为了表示羲、羿、娲、娥的身份、性别、神格等,分别在名字的前后添加博、后、女、常等字,然后再逐渐演变成目前的名称。
 
  从理论上讲,在羲、羿、娲、娥的前后加常(嫦),就会组成常羲、常羿、常娲、常娥,但只有常羲、常(嫦)娥见诸文献。有学者认为“嫦娥”是由“恒娥”演变过来的,是为了避讳皇帝刘恒之名,其实,“常娥”与“恒娥”一样久远,只是为了避讳刘恒,“恒娥”就不用了,“常/嫦娥”依然保留了下来。姮不见别的用法,似专为“亘娥”而造的一个字,它以亘为声旁,从垣、宣两字读音来看,亘可能曾经与月音近,姮娥可能是“月娥”的意思。无论是羲还是娥,加了“常(嫦)”之后都具有月亮的属性,比如常羲、嫦娥都是月神。“常羲”在《山海经》里有出现:“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因羲又读[ji],所以有时也被记为常仪。这里有一个现象很值得我们思考,羲、羿与娥、娲都是从“日”演化过来的,加“常/恒”之后为什么就演变成了月亮呢?这个问题比较复杂,需另撰文说明,日、月都来源于“目”字。“后”是“司”的反写,指发号施令的人,也就是王。加“后”只是表示君王身份,如后土、后稷、夏后。
 
  “后娲”在文献中没有出现,但“娲后”经常见,清代惜秋《维新梦·建路》有“补天逊娲后,缩地傲壶公”的诗句,娲后指女娲。在羲、羿前后加“后”可组成后羲、后羿,但文献中只有“后羿”被固定下来并流传。
 
  加“博”是为了表示博大,在前面加上“博”字组成博羲、博娲,“博”的语音发生变化,先变成[pau](汉语拼音记为bao),用文字记下来就成为“包羲”“包娲”,这在文献里经常出现。如:
 
  包羲氏始受木德。

  燧人氏没,包牺氏代之。
 
  另外,因为包[pau]的音又变异为[phau](汉语拼音记为pao),比如匏、庖、刨、跑现在都读为[phau],所以“伏羲”又被记为“庖牺”“炮牺”等,如下:
 
  结网罟以教佃渔,故曰宓牺氏;养牺牲以庖厨,故曰庖牺氏。

  作网罟以田渔,取牺牲,故天下号曰炮牺氏。
 
  最后演变为[fu],才记录为“伏羲”“伏娲”。这一语音变化,可以通过“博”的同声旁字看得来。“博”以尃“”为声旁,以这个为声旁的一些字语音变成了[fu]榑,比如傅、榑、缚、赙,有一些依然读[po],比如薄、搏、膊、礡、愽、簙。可见,伏羲的“伏”有一个“博—伏”的变化过程。
 
  加“女”只是为了标明性别,理论上可组成女羲、女羿、女娥、女娲,但最后只有女娲被固定下来。女羲没有出现,但却有“女希”,唐司马贞《补史记》云:“女娲氏亦风姓,蛇身人首,有神圣之德,代宓牺立,号曰女希氏。”没有“女羿”,却有“女英”,与娥皇一起并列,成了俩姐妹。“女娥”在文献中也没有,被“女和”代替了。
 
  因为羲、仪、羿,以及我、娥、娲、和等名称都是从“日”神演变过来的,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名称有分化现象,有组合现象,有神格、性别混乱现象,等等。比如,“羲和”既只是一个人,也可以分为羲、和两个人。羲加“包/伏”成包羲或伏羲具有太阳神格,加“常”成常羲具有月亮神格。“呙”一开始性别并不确定,只是后来加了“女”字构成“女娲”,才逐渐固定下来。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后羿嫦娥、伏羲女娲的语音来源构成一个小体系,不仅“羿”与“羲”能对应,“娥”与“娲”也能对应。在神格上,后羿、伏羲与太阳有关,嫦娥、女娲与月亮有关。嫦娥与月亮的关系不必多说,女娲与月亮的关系体现在汉画像中,她经常与月亮相伴,而且女娲是高媒神,其实也就是月下老人,或称月老。既然嫦娥与女娲具有同一来源,女娲又有蜥蜴尾巴,那么汉画像里的嫦娥拖着长长的尾巴,并长着弯弯的蜥蜴腿,也就不奇怪了。
 
  综上所述,伏羲女娲与后羿嫦娥的名称中心词分别是羲、娲、羿、娥,都来源于“日”的语音变异。在这乂一变异过程中,羲、娲与、蛇、蜴、蜥等字的古音相同,致使伏羲女娲具有了蛇尾或蜴(蜥)尾的形象。嫦娥与女娲在早期是同一神,这是汉画像中嫦娥有尾巴的原因。
 
  (原文载于《民族艺术》2017年第5期;注释及参考文献参见原文)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李一如]口传史诗的历史叙事嬗变及史学价值
下一条: ·[王宪昭]论布洛陀神话的基本母题及文化意义
   相关链接
·[周媛]神话主义视角下《王者荣耀》中的女娲形象重构·[李靖]神话的电影媒介化讲述与本体研究:以《女娲补天》为个案
·[陈泳超]近世民间信仰中的神话层累——从海盐神歌《伏羲王》到《三天三宝》·[梁奇 刘红玲]淮阳伏羲女娲神话的生殖崇拜及其演化
·[张成福]从地方神灵到人文初祖·[刘惠萍]民间信仰的正典化与现代化
·[吴晓东]禹妻“涂山”氏名称与“蜍蟾”同源考·[丁思瑶]民间叙事的跨文类表达
·[杨利慧]官民协作:中国非遗保护的本土实践之路·[霍志刚]韵文体伏羲神话与民间叙事丛内部的分工互动
·探访河南济源“中国女娲神话之乡”·[朱鹏]汉画像中人首蛇尾擎日月图像研究述论
·[袁学骏]新乐伏羲祭典保护的重大意义及其科学性、全面性·[仵军智]关中西部乡村“母性神”信仰活动考察
·[田波]“人文初祖”考·[吴晓东]汉画像里的嫦娥为什么有尾巴?
·[张多]女娲神话重述的文化政治——以遗产化运动为中心·[张勃]景仰女娲 凝聚精神力量
·[徐凤]甘肃伏羲女娲神话扩布之探源·[李祥林]女娲神话的女权文化解读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