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春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春节专题

[何星亮]春节文化的特点与功能
  作者:何星亮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2-04 | 点击数:21695
 
  (三)非宗教性。
  春节作为中国的第一大节,与其他国家的第一大节的性质不同。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第一大节都与宗教有关,如信奉基督教的国家把圣诞节奉为最大节日,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大多都把古尔邦节(宰牲节)作为最大的节日,相当于过年。而中国人的春节是非宗教性的节日,是一个反映太阳月亮运动规律的自然节日。把非宗教性的节日作为第一大节,体现中华民族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天人合一的理念,反映了中华文明和中国人核心价值的独特性。
由于春节具有非宗教性的特征,任何民族和信仰任何宗教的人都可以过春节,因此,有利于使春节走向世界,使春节不仅成为中国人喜爱的节日,也可以成为“洋人”喜欢的节日。
 
二、春节的文化功能
 
春节在传承民族文化、保持民族特色、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传承的功能。
  春节文化是民族历史和文化传统的积淀,是民族智慧、价值和思想的浓缩。它集中体现和展示中华民族的物质世界、精神世界和艺术世界,表达着对美好的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的追求与向往。春节以潜移默化的形式,承载与传递着传统。人们利用春节定期进行传统文化的实践与教育,使中华文明通过春节文化活动得以世代相传。
  春节具有践行和传承传统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的功能。中国人过春节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从远古到今天,人们并不是固守传统习俗,而是不断变革传统习俗,但“团圆”、“尽孝”作为春节的基本理念之一却始终保持不变。过年是以家庭为单位举行的。回家过年、全家团聚、事亲尽孝,是大多数中国人的心愿。古往今来,远离家乡的人们也要千里迢迢回家过春节。除夕是团圆之夜,也是中国人难解的一个团圆心结。除夕的晚饭俗称团圆饭,要求全体家庭成员都在场。如果有家人远在异地无法赶回,则空一个座位给他。团圆是体现中国人生活幸福的最基本要素之一。此外,守岁、拜年、祭祖等春节习俗,不仅为践行传统的伦理道德提供了活动的环境,而且也为传承传统的伦理道德提供了条件,使传统的“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⑤]的伦理道德得以代代相传。
  拜年是传承孝道和其他优秀传统的重要方式,向长辈尽孝道,向平辈示亲情,向晚辈表爱心,是大家过春节的重要目的之一。即使平时不怎么孝敬老人的晚辈,春节期间也要向父母、公婆等老人庄重地行礼。使尊老爱幼的价值观得以弘扬和光大。不但在亲人之间,包括平时有些隔阂、矛盾的邻居或同事之间,也会通过相互拜年而化解矛盾。
  我国拜年习俗源流久远,先秦礼仪中的“朝正”即诸侯、百官向天子拜年。周代每逢新年,诸侯要向周天子“朝正”,即朝贺新年。《左传·文公四年》记载:“昔诸侯朝正于王,王宴乐之,于是乎赋《湛露》,则天子当阳,诸侯用命也。”孔颖达注释:四方诸侯会聚一堂,向周天子朝贺新年。天子安排乐舞招待他们。诸侯们赋诗言志,将天子比作太阳加以颂扬,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诸侯国内也举行类似活动。《论语·乡党》云:“吉月,必朝服而朝。”杨伯峻《论语译注》翻译为:“正月初一,一定穿着上朝的礼服去朝贺。”[4]《后汉书·礼仪志》中记载:“每岁首正月,为大朝,(天子)受贺。……百官受赐,宴飨,大作乐。”据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六中描写北宋汴京时云:“十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明中叶陆容在《菽园杂记》卷五中说:“京师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朝官往来,则多泛爱不专……”清代朝正之礼提前到腊月三十日进行。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除夕》记载:“京师谓除夕为三十晚上。是日清晨,皇上升殿受贺,庶僚叩谒本管,谓之拜官年。”朝正之礼可以强化上下尊卑的关系。这对于加强君臣关系、加强中央与地方关系都有作用。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道客巴巴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刘铁梁]身体民俗学视角下的个人叙事——以中国春节为例
下一条: ·[侯仰军]鸡每日打鸣,原来是为了他们…
   相关链接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
·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
·[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
·[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张凤霞]民俗影像片的叙事实践
·[韩李英]春节习俗食鱼的吉祥文化浅析·[张佳伟]皇帝的节日生活实践及其对节日资源的使用
·[王月 戴建国]节日传承中的年味·[向柏松]疫情之后,话湖北春节
·[田兆元]就地过年与都市年俗认同的契机·[储冬爱]疫情下的团圆:何以为家?
·[毛巧晖]认同与重构:后疫情时代下民俗节日的传承与发展·[刘晓峰]成长的中国 成长的年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