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间信仰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

[刘锡诚]龙的风波说明了什么
  作者:刘锡诚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1-22 | 点击数:6375
 

  再就龙的形象看,即使出现时间相对较迟的龙的形象或造型,其中最早者,也不晚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如1987年在河南省濮阳西水坡仰绍文化早期遗址发掘出土的龙虎堆砌蚌画,时在距今6000年前;1971年在内蒙古三星他拉遗址发掘出土的大型碧玉勾龙,龙体卷曲呈“C”形,也距今5000—4000年左右。至于有史以来,春秋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墓漆画上的龙,西周以降的大量青铜器和汉代的画像石等的龙纹和龙造型,那就数不胜数了。而今人所见的龙,在外形上与古龙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成为具有多种动物特征的虚构的“四不像”。学界有“三停九似”之说:三停,即“自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皆相停也。”九似,即“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古今图书集成》引《尔雅翼》)而争论的发难者,显然忽视了龙的观念和形象的漫长的演化过程,他所看到的,只不过是、或强调了封建社会晚期的帝王们制造的或上层文化塑造的那些显示着“霸气”的龙的观念和形象。

  尽管海内外的华人无不声称自己是“龙的传人”,也许是近代以来才形成的共识,但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为华人和世界所认同已是历史的定论,今天也是不可更易的。至于风波的发难者拿英文中的dragon的含义中的“凶猛残忍,咄咄逼人,充满霸气和攻击性、挑战性”来加诸于中国龙身上,从而要求罢黜历史上形成的龙作为中国象征的地位,真是匪夷所思。要指出的是,这个问题,其实并非本次争论的发难者吴教授的发明,现任教于哈佛大学的阎云翔教授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指出:“笔者一向坚持认为中国龙既不是西方的毒龙(dragon),也不是印度的那伽(naga),三种神异动物不可混为一谈,也不宜采用一个名称互译(如汉译佛经将naga译作龙,不少英文著作将龙译作dragon)。”(《试论龙的研究》,香港《九洲学刊》1988年第2卷第2期;又见马昌仪编《中国神话学文论选萃》,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这个意见早已为国内外神话学界所认同,为什么专事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工作的吴教授竟然视而不见呢?所谓西方国家(当权者们)的“惧中症”,那是他们中的极少数不了解中国的人造出来的幻影,即使他们对中国真有所恐惧,那么他们恐惧的,恐怕是我们国力的富足和强大,而非中国的象征形象——龙,我们能在西方的政治偏见面前,改变我们的形象去曲意迎逢吗?作为学者,我们也大可不必一相情愿地把外国的凶猛残忍、富有攻击性的dragon与中国龙相提并论,更不必将其移植到中国龙身上,以自造的幻影吓唬自己。否则,岂非庸人自忧之?

  2007年1月3日

  (发表于中央党校《学习时报》2007年1月8日)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记者调查:被承包的“信仰”
下一条: ·[张勃]驱云驾雾祥龙来
   相关链接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施爱东]龙王传说的演变
·颐和园非遗插花展区 “花团锦簇、龙凤呈祥”·龙年说龙“中国龙的文化阐释”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39期活动预告(2024年1月6日上午9:00)·[周巍]“锁龙井”型故事的古今演变
·[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张玲 杜天龙]在创新中传承和发展“鲁南五大调”
·[俞杰]滇池神马传说:文化交流与祥瑞宣传·[杨俊安]文学与民俗的交融:《窦占龙憋宝》中的民俗生活
·[徐进]琅琊祭海节的原真性问题探讨·[徐金龙 韩莹莹]快手短视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跨媒介传播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沈福裕]仪式与功能:栗园围香火龙的文化解读
·[秦天碧]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赛事的创新传承策略探析·[李瑜恒]龙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案例研究
·[李易坪]民俗观念与仪式表达:山东微山W村龙文化研究·[郎雅娟]图案的比较与阐释
·[郎丽娜 罗康艳]“非遗”语境下隆里花脸龙的传承与发展·[黄晔 余永平]四川省泸州市金龙镇俗语保护与传承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