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历史民俗学

首页民俗学专题历史民俗学

[何季民]民国初年易俗记
  作者:何季民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6-25 | 点击数:9871
 

  改历,补过新年

  同盟会机关刊《民报》1906年在日本创刊,版权页有点意思,用的纪年多达4种,如第八期第一页是“中国开国纪元四千六百零四年”,以下是“西历一千九百零六年、日本明治三十九年、清光绪三十二年、阳历十月五日”.所谓“中国开国纪元”,就是中原老祖宗的黄历;西历,是世界通用的阳历;明治,因为在日本出版;光绪,是非不得已,因为还是大清国。反清革命,改历便也是头等大事;武昌首义后,革命军的文告,时间都用黄历;《民立报》在宣布换旗同时还宣布了“即日起用黄帝纪元,不准再用’宣统‘字样”.

  可是,黄帝纪元只用了2个多月就到1912年1月1 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发出了改用阳历的通电:“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1912年1月2日《申报》以“中华民国新纪元”为题刊登“改历通告”:

  ……本日(阴历十一月十二日)奉大总统孙谕令,以本月十三日为阳历元旦,我民国百度维新,亟应及时更用阳历,期于世界各强国同进文明……布告军民各界人等知悉,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九年十一月十三日,着改为中华民国元年正月第一日。从前行用阴历,一律变更。孙大总统即择于元年元旦就任,发号施令……自明日起,各界一律悬挂国旗,以昭庆贺而光大典。

  如此改历,立即出现了两个问题,其一是开国第一个新年即1912年1月1日元旦已过,不免要留下极大的遗憾。其二,民间习惯春节“旧历年”,许多公务民事都以年底为期,商业都是年底清理结账;猛地一改,账都不好算!连讨债与躲债的,都不知怎么办。

  于是,就有了民国开国就“补过新年”,1912年1月5日《时报》刊登《补祝新年通告》:“……奉大总统颁行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日,并定于阳历正月15号补祝新年……阳历正月15号,即阴历十一月廿七日,凡地方店铺居民,应遵于是日补祝新年,一律悬挂国旗,同伸庆贺。”1月8日《民立报》又刊登“……中华民国改用阳历。惟念各商业向例于阴历年终结账,敲骤改章,恐有妨碍,仍以新纪元2月17日,即旧历除夕为结账之期。”可是,时间如流水,哪里能补得回来,只不过有“补”,总比开国就缺一个新年好。

  易服、废除跪拜

  像剪辫子一样,革命就要颠覆旧文化创立新文化,包括改变看着不顺眼的服饰与举止,先破后立废除了再说。1912年3月5 日《申报》发布《丁祭废除跪拜告示》:“……奉沪军都督陈令内开……近接浙江民政司长电称,文庙丁祭,应否举行?礼式祭服如何?其余前清各祀典应否照办?迭据各属请电照遵等因。据此,查民国通礼,现在尚未颁行。在未颁以前,文庙应暂时照旧;致祭惟除去拜跪之礼,改行三鞠躬;祭服则用便服。其余前清祭典所载,凡涉于迷信者,应行废止。惟各地所祀者不同,请由本省议会议决存废。事关全国,为此通知贵省……”

  事关仪礼,穿什么?戴什么?如何行止?怎样恢复汉服?新政府来不及规定,许多人不知所从;工人农民短打容易,西装毕竟只适合少数,于是长袍马褂先扣上一顶洋帽;上海都督甚至指令推广冠华制帽公司出品的“雄鸡”牌各种西式凉帽。

  革命号称人人平等,废除跪拜首当其冲。过去的跪拜,从来是下拜上、贱拜尊、幼拜长、无权的拜有权的、没钱的拜有钱的,显摆权势或表示臣服,是最直接的人身不平等。民国政府废除封建跪拜改为鞠躬,显示了文明进步,可惜不是一声号令就禁止得了;大喝一声“跪下来!”的肉刑,甚至延续到了今天。如今,某名师堂而皇之地接受人们跪拜、某学校公开实行跪拜礼等做法,马上令人想到了100年前,立刻招致批评。

  改革较成功的,恐怕算废除旧的称呼。1912年3月4日《时报》刊登《不必称大人老爷》:“……案准内务部通电,奉大总统令开:官厅为自治之机关,职员及(乃)人民之公仆,本非特殊之阶级,何取非分之名称。查前清视官等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义无取焉。光复以后,闻中央、地方各官厅漫不加察,仍习旧称,殊为共和政体之玷。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习……一律照令改换名称,并希出示通告人民,咸喻此意,以涤旧染之污,而示更新之象……”

  此举甚得人心也很容易,社会上很快普遍了“先生”,书面上接受了“君”,只是政府机关与公私机构和封建家族做不到有令就止,“老爷”、“大人”的称呼甚至延续到了民国后期。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博览群书》2011年01月07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徐文堪]千古疑谜《越人歌》释读简介
下一条: ·[汪海波]揭秘蚩尤家园:一座湮没五千年的历史古城
   相关链接
·[宋文辉]承袭与嬗变:晚清民国巴蜀婚俗地域差异研探·[黄艺兰]晚清民国时期伐树遭报故事的“祛魅”与“复魅”
·[高洁宜]由俗至礼:探析乡村移风易俗中的贺号习俗·[贺少雅]乡村移风易俗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及其运行逻辑
·[耿羽]侨乡仪式性人情异化的移风易俗治理研究·[林海聪]图文共现的民俗档案:清代至民国时期妙峰山庙会的多元记录
·[张磊]村落公共性再生产中的知识权力机制·[唐钱华]主位、错位与归位:乡村文化振兴中政府移风易俗角色的新思考
·[孙芳]清代民国时期春牛图年画的文化艺术解读·[李明洁]从民国《神祠存废标准》看哥伦比亚大学“门神纸马”专藏
·[穆昭阳]民国时期福建地区民俗学研究者的文化交往·[法]吕敏 陆康 主编:《香火新缘:明清至民国时期中国城市的寺庙与市民》
·[龙圣]晚清民国湘西屯政与白帝天王信仰演变·[刘磊]电影院与民国时期青岛的都市民俗
·[张勃]“变风易俗,以致太平”·[赵娜]清末至民国时期北京市民自来水接受文化小史
·在大韩民国召开的非物质遗产委员会会议议程中的歌曲、舞蹈、庆典和传统技能·[祝鹏程]怀旧、反思与消费:“民国热”与当代民国名人轶事的制造
·[邱国珍]民国时期浙江畲汉民族的互动与友好——以两则口述史材料为中心·[王加华]江南与华北面食上的舌尖差异——以清末至民国时期为中心的分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