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孙九霞]族群文化的移植:“旅游者凝视”视角下的解读
  作者:孙九霞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2-21 | 点击数:19994
 
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均处于发展阶段,民族旅游目的地尚未开发,大部分旅游者只能通过媒体的报道了解民族地区。在此时代背景下,深圳民俗村开业就如同为世界和珠三角城市居民打开了一扇“中国民族文化”之窗,为游客展示的是“原汁原味”的民俗:民族建筑按照原样复制,公司派专员到民族聚居地招聘村寨演员,复制“原生态”歌舞表演等等。在“原生态复制”阶段,民族演员与游客之间很少互动,“看”与“演”的界限非常明显,旅游者使用他们的视觉权力满足“求知”的欲望,捕捉与自己生活迥异的景观和习俗。
随着国内民族旅游目的地的逐渐开发,更多关于民族旅游的影视作品、图片、报刊得以面世,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已被人们广泛了解。民俗村内“旅游者凝视”的特征从“求知”走向“求异”,从注重纯粹的“观光”过渡到强调愉悦的“参与”。民俗村的功能也从“了解中国的窗口”发展成为“文化融合的场域”。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各个民族村寨注重在原有民族元素的基础上加工、提炼、再造,增加更多体验性、娱乐性项目。“提炼式开发”导向的民俗村,截取各族群文化中能够吸引当代旅游者凝视的精彩片段,融合于大型表演节目当中,加强表演要素对游客的视觉冲击力。民俗村里的“傣族泼水节”就是其中的典型,本来只是傣族村寨的节庆活动自2007年始发生了变化。整个民俗村以“傣族泼水节”为主题,将多个民族与水相关的习俗、活动融合到一起,打造了亿元新项目“民族水世界”,举行“暑期天天泼水节”活动。民俗村某主要负责人认为,“经过近20年的发展,国内主题公园的产品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只重视设施建设、重硬件建设的状况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市场需求……通过比较时尚的包装,让所谓的软件产品来表现和传播文化,感染和满足游客。”这些场面宏大、内容丰富的节庆活动虽然满足了游客追求愉悦的需求,但是却加速了族群文化商品化、歪曲化的进程。不难看出,民俗村展示重点的转变是以市场为主导的,为了满足旅游者的凝视,各民族原来“己用”的族群文化被提炼、包装、展示成为专为游客“他用”。
(三)族群认同的割裂
作为族群文化展示者的民族演员的族群认同在一定程度上面临被割裂的境地。一方面,因他们无法改变展演的内容而不在乎在异地上演着何种民俗,另一方面因族群出身的本能而不认同所上演的民俗。
公司基于节约人力资本的考虑,“跑场”现象在民俗村里非常普遍。“跑场”主要指异族扮演,如哈尼族的小姑娘小伙子跑到黎族跳竹竿舞、佤族的黑马王子主持傣族的泼水狂欢活动等。在民族表演中,因缺少本民族的表演者,常常会以其他民族的演员来充当,因为统一穿上民族服饰,游客也难分真假。这样的表演就抽去了文化的内涵,是一种完全舞台化的外壳性表演。在民俗村里,民族演员是满足游客凝视需求的文化传播中介,这个过程对“跑场”者和本民族演员来说都是痛苦的。因为对前者而言,割裂了其族群认同的客观要素(服装、体质、舞蹈、音乐等)和主观要素(对自身民族的认同感)之间的关联,他们充当的是纯粹的扮演者,隐去了自己的族群身份;对后者而言,却仅仅以伪民俗呈现给游客。
游客对这样的“跑场”现象则宽容得多,甚至不以为意。有的游客回答,“当然希望他们是本民族演员,即使不是也没关系,只要他们的表演好看就行。”受到“旅游者凝视”的纵容,市场导向的民族展演完全被商业化操作,民族演员的族群认同被迫割裂,他们不得不将自身的族群身份与所扮演的角色截然区分开来。这样的一种身份既导致了认同的错位和迷失,也导致了主客之间的接触成为一种异化的、虚假的互动。
(四)“奇风异俗”的生产
民俗村的展示是为了弥补展示地资源不足,从外地挪移大量文化要素,并在原族群文化的现实基础上加以选择、突出、改造、综合。在日常生活中,节庆或仪式都在特定时间里举行,甚至是专门挑选的“黄道吉日”;地点的选择,也有明显的空间界限。但民俗村的展示却是异地的、特定时空的、暂时的和局部对外开放的,而不是原生态的、日常时段的、家庭或社区内部的;是装扮和虚饰的,非平常面孔的;是集中综合的,非琐碎散乱的;是事先编好、基本定型的内容,非即兴编唱、随情境而创新的。⑥
民俗村里的文化展演还会挪移或借用非本国族群的元素,以吸引观众眼球。如民俗村泼水节主场表演就融合了中国、缅甸、老挝、泰国、越南等四个国家的歌舞表演,漂亮的服饰与优美的音效,给观众以无比的震撼。根据作者的观察,每场泼水节演出都吸引了大量游客的驻足观看,游客对泼水节的认知也就从傣族的泼水节扩大到国际性泼水节。
 
二、族群文化的移植:“旅游者凝视”作用的结果
 
文化变迁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内外部因素的作用下,通过文化内部的整合而出现的为人们所认同,有别于过去的文化形态。⑦文化移植是文化变迁的特殊形式。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Bourdieu)提出“文化再生产”的概念用于分析文化变迁的动态过程,他认为,文化再生产的结果体现了占支配地位的利益集团的意愿,是使社会权威得以中性化、合法化的手段。⑧民俗旅游商品的开发对族群文化变迁有不可忽视的外力作用:一方面,旅游的介入使得原来相对闭塞和传统的民族地区面临外来现代文化的不断影响,导致族群文化的迅速变迁;另一方面,民族地区的旅游发展促进了当地少数民族的文化保护,濒临消亡的族群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因具备商业价值而得到保存。文化变迁作为多种文化冲突整合的结果,一般表现为本地文化与异地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妥协”、“整合”。⑨“文化的移植”是族群文化变迁的特殊途径,族群文化经截取、重组、包装后被移植到异地进行集中展示,如果这样的文化再生产模式被文化的原生地模仿,则会影响到族群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本文将对目前文化移植研究提供“旅游者凝视”视角的案例支持和系统性的描述。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贺雪峰]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的变动及其影响
下一条: ·[郭家骥]西双版纳傣族的水信仰、水崇拜、水知识及相关用水习俗研究
   相关链接
·[毛巧晖]文化展示与时间表述: 基于湖南资兴瑶族“盘王节”遗产化的思考·[许静]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村落文化展示:马厩村墙体画
·“中国文化中心数字图书馆”上线 打造优质中华文化展示平台·[袁瑾]文化展示与身份认同
·沈阳故宫推出“蒙古族民族民俗文物精品展”·“中国非遗年俗文化展示周”开幕 持续至26日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年俗文化展示周即将在京开幕·[程安霞]论民间祭祀空间的可参观性生产
·山东民俗文化陈列馆在济南大学开馆·第二届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会圆满落幕
·非遗生产性保护要守住传统技艺和制作底线·触摸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古老文化在生活中传承
·非遗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在京开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
·中国非遗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创纪录开展·马其顿民俗艺术展开幕庆中马建交18年
·[陈志勤]节庆活动创造与地方文化展示·[美]郝瑞 巴莫曲布嫫 马尔子:《高山图式──中国诺苏彝族文化的传承》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天津博物馆集中展示·[王宇丰]挖掘馆藏民俗文物的文化价值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