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易华]尧舜与炎黄──《史记·五帝本记》与民族认同
  作者:易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12-11 | 点击数:33543
 

  道统是儒家的重要概念,四书贯穿尧舜之道。韩愈明确提出了从尧到孟子的传承谱系。《原道》曰:“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韩愈自认为是道统的承接者。他将《礼记》中的《大学》引进《原道》加以论证:“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大学》被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支柱。

  道统不是王统。孔子推崇的是尧、舜、禹、周公,不是启、汤、文、武;孟子推崇的是尧、舜、禹、孔子,不是春秋五霸、战国七雄;韩愈推崇的是尧、舜、孔、孟,不是秦皇汉武。尊道不是忠君。《孟子·尽心下》:“尧、舜,性者也。汤、武,反之也”。有道再留,无道再去。孟子开始儒家混淆了道统和王统,境界每况愈下,演绎出了不见于孔子言行的忠君思想。

  儒墨两家针锋相对,关于尧舜却所见略同。《墨子·尚贤上》曰:“古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尧得之服泽之阳,立为天子,使接天下之政,而治天下之民。”《墨子·尚贤下》云:“得意贤士不可不举,不得意贤士不可不举,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将不可以不尚贤。夫尚贤者,政之本也。是故昔者尧有舜,舜有禹,禹有皋陶,汤有小臣,武王有闳夭、泰颠、南宫括、散宜生,而天下和,庶民阜”。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大都称颂尧舜,肯定禅让制度的存在。儒家经典之外的《竹书纪年》、《国语》、《天问》、《山海经》、《管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等书中提到尧舜,但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或解释。

  2.时代:新石器时代定居农业生活方式

  尧舜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新石器时代定居农业生活方式。《尚书·虞书》说:“帝(舜)初于厉山往于田”。《管子·版法解》云:“舜耕历山,陶河滨,渔雷泽,不取其利,以教百姓,百姓举利之,此所谓能以所不利利人者也。”《墨子·尚贤上》:“是故昔者,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濒,渔于雷泽,灰于常阳……”《竹书纪年》也说舜“耕于厉山”。《尸子辑本》云:“舜兼爱百姓,务利天下。其田历山也,荷彼耒耜,耕彼南亩,与四海俱有其利;其渔雷泽也,旱则为耕者凿渎,俭则为猎者表虎。故有光若日月,天下归之若父母。”《史记?五帝本纪》总结道:“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之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舜耕历山是尧舜故事的核心内容之一,传说广泛。舜耕少争议,处处是历山。济南千佛山,古称历山,又名舜耕山。北魏魏收曾任齐州太守,做《登齐州舜山》。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济水》:“(历城)城南对山,山上有舜祠,…《书》舜耕历山,亦云在此。”唐代《封氏闻见记》卷八云:“齐州城东有孤石,平地耸出,俗谓之历山;以北有泉,号舜井;东隔小街,又有石井,汲之不绝,云是舜东家之井。”相传虞舜曾在山下开荒种田,山峁上有断碑,至今留传象耕鸟耘的故事。历山舜庙,亦称重华宫:舜手持镇圭,左娥皇、右女英。墙上绘有壁画,由“尧祭河洛”、“烧仓填井”、“象耕鸟耘”、“舜渔雷泽”、“舜陶河滨”、“作器寿丘”、“尧舜禅让”、“柴祭泰山”、“帝舜南巡”、“逝葬苍梧”等组成。移花接木,在所难免。

  山西洪洞英神山亦被认为是历山,古有虞舜庙,俗称神立庙。现今的历山神立庙是民间捐建的仿古建筑群:中间是以玉帝庙为主体的诸庙,包括玉帝庙、关帝庙、王母娘娘庙等;东边是以舜庙为主的诸庙,包括虞舜庙、尧庙、娥皇庙、女英庙、子孙庙等;西边是冥界诸神庙,包括东岳大帝庙、地藏菩萨庙等。周边有古窑、舜井、回心石、思过崖、羊圈墓、饮马池、龙须瀑、乌龙潭、女英神泉等传说古迹和层层梯田。湖北随州厉山也有舜庙,山腰有舜田,山脚有舜井。清同治《随州志》记载随州城南有东汉灵帝光和三年舜子巷义井碑。《方舆胜览》称:“舜井碑在随州,碑字漫灭,惟碑阴有‘五大夫’三字,相传秦时碑。”此外,山西永济县的雷首山,一名中条山,也称历山;安徽淮南舜耕山,亦称历山;河北怀来县、山东菏泽县、浙江余姚县等地皆有历山。全国21个历山多少与舜耕传说有关,或为其后裔追思舜而命名。比较而言,济南历山为舜耕之地更合适一些。东夷人活动于山东、河南一带,是舜传说发源地。济南古称历山,舜耕历山,历代盛传。

  《韩非子·难一》:“东夷之陶器苦窳,舜往陶焉,期年而器牢。”舜制陶之地被认为在濮阳、荷泽一带。《史记正义》说舜“于曹州滨河作瓦器也”。皇甫谧《帝王世纪》云:“济阴定陶西南陶丘亭是也。”曹州或济阴与历山、雷泽、负夏、姚圩不远,可能在山东荷泽附近。《考工记》云“有虞氏尚陶”,尧又号陶唐氏。尧可能出身于陶器世家,舜是制陶好手。陶器是东亚新石器时代的标志,陶器制作是重要的手工业。

  舜在雷泽捕鱼,渔民互相礼让居室。舜不仅种地、制陶、捕鱼,还盖房、作家具、修仓、掘井。这些都是广义的农活,是定居生活方式的体现。立为天子后特别关注水土与农业。《孟子·尽心上》说:“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吕氏春秋·孝行览·慎人篇》:“夫舜与尧一天也。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滨,钓于雷泽。天下说之,秀士从之,一人也。舜之耕渔,其贤不肖与为天子同。其未遇时也,以其徒属掘地财,取水利,编蒲苇,结罘网,手足胼胝不居,然后免于冻馁之患。其遇时也,登为天子,贤士归之,万民誉之,丈夫女子,振振殷殷,无不戴说。”

  有关尧与禹的传说亦证明尧舜处于定居农业文化时代。尧“寻蚁造井”,被认为是水井的发明者;“尧井”被称为“天下第一井”。从择水而栖到围井而居,加速了村落、乡镇到城市的发展。城乡又称市井,远离家乡叫“背井离乡”。水井是东亚新石器时代的重大发明,最早的水井见于五千年前,河姆渡、马家浜、良渚、凌家滩、龙山文化遗址中均有水井。《淮南子·本经训》说:“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命羿杀死野兽,并射落九日。《尧典》云尧命羲和制定历法,颁布天下,促进农业发展。《韩非子》说尧为部落联盟首领,却住茅草屋,喝野菜汤,吃糙米饭,穿粗布衣,用土钵子。这些都是典型的定居农业生活方式的反映。《国语·鲁语》提到尧舜时“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尧舜时代人类生活的主要威胁来自大自然。孔子曰:“舜有臣五人(即禹、稷、契、皋陶、伯益),而天下治。”禹手有茧而腿无毛,一跛一颠指挥治水。后稷作农师,“播时百谷”,“民皆法则之,天下得其利”,被尊为农神。

  尧舜时代显然是以农为本的时代。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定居农耕生活,制陶是主要手工业,兼营渔猎与采集。《尚书》以《虞书》开篇将尧舜的虞国置于夏、商、周之前,《礼记·礼运》所描写的大同世界在禹、汤、文、武、周公之前,尧天舜日只能是新石器定居农业文化时代。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学说连线 2010-11-16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黄鸣]中国古代的天文学与文学
下一条: ·[史良昭]《赵氏孤儿》故事考辨与历史复原
   相关链接
·[陈民镇]尧舜之谜 ——重读陈泳超先生《尧舜传说研究》·[周晓冀]汉人宗族的移居传说
·《中华创世神话六讲》在上海书展首发·[高有鹏]关于神话重构与尧舜“禅让”神话的真相问题
·陈泳超:《尧舜传说研究(精)》·[张海明]荆轲刺秦故事最早见于何书?
·[张新斌]百余年来“黄帝纪年”倡行的两次高潮及意义·昆仑神话:炎黄子孙的文化烙印──访北师大教授杨利慧
·[王明珂]炎黄子孙是谁? ·[邹明华]“伪”历史与“真”文化:山西洪洞的活态古史传说
·[陈泳超 等]羊獬、历山三月三“接姑姑”活动调查报告·战国竹简发现周文王遗书 学者:先秦历史更清晰
·周文王临终遗言《保训》面世·[刘国忠]《保训》与周文王称王
·失传两千年《尚书》重现·[沈建华]《保训》所见王亥史迹传说
·[李均明]周文王遗嘱之中道观 ·[李学勤]周文王遗言
·[赵平安]《保训》的性质和结构 ·清华获该校校友捐赠的2100枚战国时期竹简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