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位教育与招生信息
   高校民俗学学科建设
   高校民俗学课程与教材
   民俗与中小学乡土教材
   民俗学学位论文题录
   全国民俗学研究生暑期学校
   公开课(MOOCS)

民俗与中小学乡土教材

首页民俗与教育民俗与中小学乡土教材

郝冰:乡土教材与地方性知识教育
  作者:郝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2-08 | 点击数:14375
 

  我们今年编了一本乡土教材的开发与实践研讨,我们会议主办方会拿来一百本,大家可以去拿。这是三次研讨会发言的汇编,大家也可以看到这里面思路的演变。

  后面有一张图,除了天下溪在做,都有很多的民间组织在做这样一个主题的内容。对于乡土教材推动的这一块,我们未来也还有一些想法。第一,明年会在四川的阿坝州举行第四次全国性的乡土教材的研讨会,大家如果有兴趣欢迎大家来。第二,希望给基层的实践者建设一个经验交流和成果展示的平台。因为当地的老师还是需要一个动力去推动他来做这样一个事情。但是这只是我们一个设想。第二,我们也是期待着能够培育这样一个网络,能够有一群同仁一起走在这样一条路上。

  但是我觉得这一路上,问自己的问题会更多。我们走了六年,但是这些问题确实是我可能会经常问到自己,我们的同事也经常会。我们把自己当做一个教育者,但是我们对于人的理解真的够吗?我们面对的那些学生真的够吗?我们对于乡土文化历史的理解是不是很浅薄?只是做一个很浅薄的表达和转换。我们对于人际关系复杂性的理解,全球气侯变化,我们前两天听着很远,这一两年,全世界的变化。我们怎么在大尺度的变化在乡土教材的层面我们怎样表达?我们对时代的理解够吗?每个时代确实有他不同的任务和途径,这个时代到底给我们什么样的使命和任务?我们知道吗?我们不知道。全球化,我们在讲本土教材,但是他一不是一个孤立的,他和全球化的互动关系,我们的理解够吗?我们带入了所谓乡土文化的视角,但是这个视角究竟是谁的视角?还有我们最初编的教材,03年编的教材还在用吗?我们同事去走访过,有的确实在用,有的一直在上一节课。也有这样的状况。我们前面那些是不是还有价值?老师愿意教吗?学生乐意学吗?我在这里津津乐道的讲,课堂上怎么样,我们真的知道吗?未来谁为这些教材买单?现在都是基金会大家作为一个项目层面的买单。它不成为一个事业,这样一个机制是不够的。所以这些让我觉得问题是更多的。确实不是每一个问题都有答案,但是我觉得天下溪希望乡土教材这个团队还是愿意一步一个脚印,我们要坚持这样的去做,继续往前走,已经走过了六年。我是相信坚持的,如果我们真的能再走十年、十五年,一定有一些问题就会有答案了。往前走,就有答案。也非常期待和大家一起走这条路。我们一起成为网络的一员。

  天下溪除了网络乡土教材,还有 其他几个事情,一个是乡村图书馆的捐建和乡村青少年的成长。第二个是资源教育和城市青少年的成长。第三个是更偏环保主题的人与草原的网络。所以大家如果对这些主题有兴趣可以去我们的网站上查询。谢谢大家!

  现场问答

  梁晓燕:感谢郝冰非常清晰很准时的演讲。大家有什么问题。

  提问:你们在推广乡土教材,是希望让它火起来,让它用起来。你们最后的力量有没有一些成功案例,觉得可以真的用起来,有一些不成功的到底是因为什么?

  郝冰:我觉得不成功的可想而知。不成功的一个就是我们这些教材,我们整个的买单是基金会制的。我们这一个教材印五千本,我们印了发过去之后,没有人再支持了。因为现在教材是免费的,只要不进到地方课程里面,就分不了那块蛋糕,那块蛋糕是巨大的利益蛋糕,我们现在在使劲的做这件事,但是到现在还没有成功。第二,不是所有的教师都有动力来做这件事情。教师现在身心的状况,如果他真的没有心里面的热情和对这件事情的价值的认同是很难的。这两点是现在我们不成功的最主要的因素。

  成功的,还是要看它的价值,有一本书是《七星河的故事》,我们印完了以后当地又有人自己出钱印,科尔沁他们是什么县委的干部一人发了一本,因为他觉得很自豪,他的价值和这里面有重合和碰撞的时候。但是我也发现一些因素,这不是一个规律性的东西。

  提问:现在打工子弟的流动儿童有两千多万,他们的根到底在哪里?在北京有大量的河南来的,是让他们认同城市还是让他们认同家乡。这个问题是我们一直在问的。

  郝冰:我觉得这几乎是我们在座每一个人在心里都很深的问题。我是谁?我觉得现在很难给出一个答案,但是我们在试图寻找答案,而且我也不想很狭隘的说这是一个物理坐标的根,就是一个精神的根。那个精神的根很多都可以构成它,但是现在需要有人认认真真的去做,认认真真的去观察学生、回应学生真正的需要。而且他不会是在一个实验室里面。

  提问:我们也发现当有一些学校的老师很喜欢这个教材,但是没有人去支持这个教材,最后就没有人印了。以前的这些教材有没有可能持续的使用?

  郝冰:他们在长海有过实验,循环使用。但是这是我们共同面临的问题,所以需要更大的资源平台。今天上午姚老师还说180亿,我们不要一亿,也不要五千万,但是这中间的通道需要我们经过一个过程去建立。很多课程都是这样的。而且也要超越项目,我觉得应该是超越项目的一个理想,才能让你坚持,如果你只是跟着项目走,迟早你会异化的,你会不知道自己是谁。

  提问:乡土教材,如果没有这本书,我们能不能坚持下来,涉及到我们对老师、校长有一些交流,你作为一个教育者,怎么可以开发自己家乡的信息,怎么给学生提供乡土教育。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种计划,我觉得不是有人去写书、印书才可以做到的。

  提问:我是华特福学校,本土教材是我们自己开发,在城市里面的学校。而我们本土课程就是四年级的时候才开始,四年级之前都不会。本土教材从哪里开始呢?从地理的位置,从自己的家的卧室开始,然后扩展到你的教室,卧室到教室这个地方,你骑车来上学、走路来上学。然后扩展到你城市的周围,找你奶奶讲你奶奶小时候的故事,然后你奶奶的奶奶的故事。这就是历史与地理之间的关系,从四年级开始,我们一边展开,我们会在当地的寺庙和当地的古传说,比如说在四川有一个望虫地,从传说里面去找。还有我们去三星堆,三星堆我们已经进入了我们的教材,可是现在教育部正在讨论是不是应该把三星堆也写进教材里面。要从孩子开始做。

  梁晓燕:这个话题又要结束。下面请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潘江雪带来他们正在进行的工作。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搜狐教育 2009年12月03日15:57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边巍]寻找乡土中的生命能量
下一条: ·破解传承瓶颈 山东“非遗”进校园
   相关链接
·[张凤霞]身体感的性别化塑造及其实践逻辑:从年节花馍备制说起·[文忠祥]沉浸交互,互补双赢: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教育的思考
·[王丹]以校园为中心:多模态学校教育聚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生产研究·[苏长鸿]民俗仪式理论对当代学校教育研究的启示
·[史晓雪]明末清初江南地区“才女”现象研究·[马知遥]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实现途径研究
·[康丽]从女性赋权到性别协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发展史上的性别平等·[郎丽娜 罗康艳]“非遗”语境下隆里花脸龙的传承与发展
·[胡港]家庭教育民俗的概念、调查方法及展望·[郭宁]日常图景与心灵世界:动物精怪传说中的地方意义
·[高鹏程]廖泰初的教育社会学·[孙媛媛 刘宗迪 吴蕴豪 张超]山东地区民间星座知识调查
·[段友文 石怀庆]民间文学教材建设的百年回眸·[王丹]融入国民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实践路径研究
·[孟令法]“互联网+”田野实践教学问题反思:作为方法的家庭民俗学·[林玉惠]民众之学:中国珠算博物馆的民俗实践
·[郭平 张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2021年度报告·[朱佳艺]地方性知识的转换:降水母传说流变考
·[何彬 马文]日本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学科构建及其反思·[林玉惠]珠算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