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间信仰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

[杨利慧]甘肃天水地区的女娲信仰
  作者:杨利慧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4-10-05 | 点击数:20101
 

  陇城大队西南川的彭四象老人(68岁,上过几年学),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神话传闻:

  古时候老虎、豹子很多。人都在树上睡着,搭木为巢。后来有个放羊娃,把他的羊都圈在树皮搭成的圈子里,恐怕狼进去。忽然听到山后面一声雷响,又看见冒出(一)股烟。他想去看看是什么东西,就从四坪那里上去了。那里是个风沟。人说女娲姓风,所以就叫风沟。放羊娃跑去一看:咦,这里没有人烟,哪里来的烟呢?就看见地皮上闪出一个人,又忽然不见了。从这过了半个多月,女娲神开始显道了。又过了很久,才有文王武王。放羊娃看见的,是女娲刚出世的情况。(这时)还没补天呢。后来人们根据放羊娃的见闻,塑了女娲像:赤红面片子,戴着金项圈。

   晋葛洪撰的〈抱朴子·释滞〉篇中说:「女娲地出。」这则女娲诞生的神话传闻,是我在考察中第一次采录到的「地出说」资料。虽然它显然是后来人演绎的结果,不过,倒可以与古文献记载相印证,而又带有当地民间信仰、风俗习惯的特点。

  风谷中有女娲洞。(图5)洞口在距地面十米的山崖上,宽约一米,高约二米,洞深约1500米左右。关于此洞与女娲的联系,当地众说不一。有说女娲在洞中出生的;有说女娲在此住过的,也有说女娲在此修行的。我们爬进洞中察看究竟,终因光线阴暗,歧路众多,只前行了七、八米就不得不退了出来。不少老人告诉我们:解放前,人们经常跑到这里来躲土匪。

  风台,位于乡南的高山上,俗称「风台梁」。传说女娲出生以后,就在这风台梁上游浪(玩耍)着哩,慢慢就长大了。也有人说,女娲是在这儿晒过太阳,或造下泥人的;又有人说,女娲是在这儿出生的。

  在乡东南约五公里处,今属清水县风茔村辖境内有风茔,如今尚有石台遗存。人们都说女娲死后,就埋葬在这里。

  据清严长宦总修《秦安县志》记载:「陇城又有『娲皇故里』坊,巡检某所立。」[39]如今这牌坊已了无踪影。乡西关村的王老师(男,50多岁)以及陇城大队程黑娃、杨继华(男,均60多岁)等向我们介绍:早年间,陇城故城中,修有三座牌坊,上街的一座是为女娲爷修的,写着「娲皇故里」四个蓝色大字,大概是明代修建的;中街牌坊是为一位守节的王姓女子修的;第三座是关老爷的。这些牌坊在1958年前后都被拆掉了。

  女娲庙,是陇城乡最显著的女娲信仰的外在标识了。至于这里女娲庙的初建年代,目前似乎还不能确定地知道。据明代秦安籍的胡缵宗撰于嘉靖14年(公元1535年)的《秦安志》卷二记载:「(陇城之北)有女娲庙,庙建于汉以前。娲皇,成纪人也。故陇得而祀焉,今庙存而祀废矣。」按照他的记述,陇城的女娲庙兴建于汉代以前,的确可谓由来久远了——就我们目前所了解到的情况看,这处女娲庙要算是建设最早的之一。北魏时期的郦道元,在他那有名的《水经注》中,也记载有「瓦亭水又西南出显亲峡,石宕水注之,水出北山,山上有女娲祠。」[40]其中所记的女娲祠,从地理位置来看,很可能就是曾建于北山上的陇城女娲庙。

  陇城女娲庙在它漫长的存在、延续过程中,历经兴衰。它曾于清乾隆初年,因龙泉山崩而毁坏,于是被移建于陇城东门内;后因清水河侵蚀城址,又移置东山坪;同治初年,回民起事,庙又被毁,继而重建于陇城南门内;光绪年间,女娲庙被迁至城隍庙院中,与当地方神大娘娘的庙相比邻。文化大革命中,庙又遭拆毁。如今的女娲庙,又称作娲皇宫,是1989年群众积资近四万元,在它原来的基址(城隍庙院内)上重新修建的。(图6)

  一进院门,正对面就是新建的女娲庙,庙门上方写着:「娲皇宫」(不过,当地人更常称之为女娲庙)。大门两侧的楹联为

  圣德高厚百年萍藻沾余泽

  神恩荡浩万姓香花报大功

  横批:「功犹补天」。

  左、右两侧门上方,分别书有「开天辟地」、「炼石补天」的大字。门旁也贴有楹联。左门为

  风动香烟祥云缭绕浮绮阁

  月移花影灯结彩影上雕檐

  横批:「诚则灵矣」。

  右门为 

  神光普照丹桂映日祥云绕

  圣德高厚彩殿回风瑞气来

  横批:「敬必佑焉」。

  庙门前石阶下立着一通石碑,是1992年勘刻的,上面写着〈重建女娲大殿重塑女娲圣像碑记〉,记述了女娲庙及庙中女娲塑像的历史沿革与重修经过。庙内的女娲坐像,也是1992年新塑的,女娲带着贝壳项链,腰系树叶裙,一手托五色石,一手扶膝。(图7)

  从乡文化站杨泰老师的谈话中,我们了解到,为着庙中所塑的这尊女娲像,乡里一部分人还分成了意见相左的两派。「反对派」认为:女娲那时候生活很艰苦,我们怎么可以把她打扮得象现代女青年一样?「赞成派」则认为:女娲塑像当然要讲究美,怎么可以把我们的祖先塑得人不象人、猿不象猿呢?后来市领导来视察时,觉得反对派的意见有理,便指示要重塑女娲像,把现在的这尊女娲像搬到女娲洞去。这样一来,赞成派无法再坚持自己的意见,但私下里颇有腹非。(1996年正月里我们再访女娲庙时,庙中的女娲像已经重塑过了。)

  同一座大院中,女娲庙的右侧,建有方神大娘娘的庙,叫「化身宫」,其中供着大娘娘、镇江王、八海龙王。化身宫的右边,还有一座「五圣宫」,供有秦王、牛王、马王、山神、土地的画像。

  正月十五,这里相传是女娲爷的生日。所以每年的正月13、14—18、19几天,陇城乡都要为女娲过会。届时女娲庙前张灯结彩,各村要表演「马秧歌」、[41]「高抬」、[42]「抬杆子」、[43]高跷等传统社火节目。与女娲庙遥遥相对的略阳剧场,这时往往会有应邀前来的天水市或秦安县秦剧团给女娲娘娘唱戏。于是街上诸「戏」纷呈、争新斗巧;台上则秦腔高唱、锣鼓喧天,全乡百姓以至附近张家川、清水县、秦安县城等地的人们都纷纷前来观看。整个陇城乡熙熙攘攘,摩肩接踵,一派节日景象。(图8)1996年的女娲庙会,组织者们别出心裁,为庙会增添了新内容--正月十五晚放烟花。这一招引得陇城四乡百姓几乎倾家出动,观赏烟花。

  除去上香表以及唱戏曲、表演秧歌或其他民间舞蹈娱神等各地大同小异的祀神内容之外,与我们在河南、河北等地所见的女娲信仰情形相比,陇城一带对女娲的祭拜、信奉,又带有一些自己的特色。例如,这里祭拜女娲一般不献牲。有些人(例如程黑娃、杨继华)说,女娲虽然也具有超凡的力量,但她是圣人,不是神;圣人是不领受荤腥的,所以,给方神大娘娘可以献鸡、猪、羊等,但给女娲一般就不献牲,只供上些素油馓子、馍或干果子就可以了。又有人(例如略阳村柴家庄的柴老人,男,66岁)说,女娲爷是正神(意即纯正无邪之大神),所以她不象大娘娘以至观音菩萨、文昌爷等那样,附人身体。据我们了解到的情形,这里自称「女娲附体」的人的确很少,仅有一例,这也与西华等地有所不同。另外,由于方神势力的显赫,人们对女娲也多不祈求什么,烧罢香纸,磕个头就行了。若想求平安、健康、发财,或者天降雨水等,一般都去找大娘娘。这与我们在河南西华县考察到的以女娲作为「天地全神」的情形,也有很大的不同。[44]

  此外,庙会上给女娲磕头上供的人,虽然男女都有,但一般以男性居多。有的妇女虽然住在离女娲庙很近的地方,但从未去祭拜过女娲。西关村的姜建梅(女,20岁,师范学校毕业)说:「我们家拜神,一般都是我爸去,我爸不在家,就是我哥去,一般女的都不去。我们去也是看个热闹,看看塑像啊、戏啊。不上香,也不磕头。」这里男尊女卑的观念在世俗生活中有较强表现,在信仰世界中,女的也多受排斥,许多重要的仪式活动(如祈雨等)往往都不允许妇女参加,甚至不许她们围观。这与我们在中原地区考察女娲信仰时所发现的、妇女明显占据主动、优势地位的情形也有所不同。[45]

  娲皇故里自然流传有不少女娲的神话传说,而且大多带有地方特点。例如说女娲在当地出生、成长、死葬、汲龙泉井水抟土造人等等。西关村的王老师从老辈人那里听来的一则女娲补天神话这样讲:

  传说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天边有四根柱支着。有一次,两个天神打架,把西北面的一个(柱子)……是昆仑山吧……给打断了。柱子塌了,特别是把女娲捏下的、正好快晒干的泥人,一水就给冲光了。活了的(人)也淹了,没活的(人)也淹了,泥巴也冲了。女娲这才下决心把天补上。补天与造人是连在一搭的。人说,这水要是不把她捏的泥人冲走,她可能就不补天了。老辈人说,女娲选了也不知三千六百吗还是多少万块石头,——这个字可能还不准确,反正与阴阳八卦数字有关——炼了这些石头去补天。这里人说黑居里羊(即黑山羊)不敢当场院里卧,只靠墙根卧,是因为它的眼睛亮,能看见女娲补了天以后,还有石头在天上吊着,害怕掉下来把它砸着了。

  这则神话,把女娲补天与地方上动物习性(黑山羊不在敞地卧)的由来粘合了起来,是女娲神话在后世传承中地方化的结果。其中强调女娲补天行为的动机是出于拯救人类,这再一次为笔者的观点--女娲的文化英雄行为往往是由其始母神神格派生而来[46]--提供了较有力的例证。

  这里也有女娲显灵的传说。杨泰的大儿媳告诉我们:「风沟里有女娲爷的湫泉,又大又清凉。前几年有人说那是神水,好多人提了盆盆罐罐去抢,说那水喝了可以治百病。有一年我妈病了,我爸也去淘过泉的。」柴老人说:「以前有人照了女娲爷的像,结果一过潼关,像就没了。人们说这是神感应(灵验)。」杨泰先生讲了这样两件传闻:

  女娲的老(旧)庙废掉以后,陇城卫生所就设在里面。(庙上拆下来的)木料扔了满 院子。附近一些老百姓就偷偷把木料拿回家去。后来村里有个女人说她是女娲,对人说:「你去把卫生所的所长叫一下。」所长不想去。可那女人说非去不可,所长就去了。女人对他说:「你拿个笔记记上。」她就讲:谁家拿了几筐木料,谁家拿了几筐木料。所长就都记下了。当时老百姓拿走木料,卫生所也没办法。结果这个女人说了之后,人们把拿走的木料又原送回来了。人说「女娲感应」。[47]

  有一年,老百姓捐钱要修女娲庙。当时(庙)被农机站占着。农机站不走(迁)。站长说:「我就不走。女娲要是感应的话,那我就完(死)了。」这么一说,有一天他晚上回家去,第二天就没了。从那以后,谁也不敢拦了。以前县长打电话说,不叫占农机站,现在也不敢(阻拦)了。乡党委书记说:「你们县上要叫拉倒老百姓搭的木架子,你们自己派人来拉,我们不拉。」结果就没拉。从此以后,大家齐心协力修庙。

  陇城乡中类似的传闻还有不少,从中颇可以看出现代社会中,民众对于女娲的信仰态度和观念。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上一条: ·[杨树喆]桂中上林县西燕镇壮族民间师公教基本要素的田野考察
下一条: ·[柯杨]永靖民间傩文化来源浅说
   相关链接
·[刘文江]《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传说·甘肃卷》相关文献的编纂与传说学四个基本理论命题的实证·[吴新锋 胡港]甘肃泾川文旅景区中的西王母神话主义
·[宗学良 李琦]甘肃永靖傩舞的黄河文化解读·[张敏]甘肃泾川武社火仪式过程与功能研究
·[柴慧霞]甘肃庆阳北石窟寺戏台考述·甘肃渭源:古老“光影”薪火相传
·[晏周琴]甘肃省莲花山地域多民族共有的泉神信仰及象征意义·[丁思瑶]民间叙事的跨文类表达
·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第19次学术大会“丝路民俗中的宝卷与甘州古乐传承”研讨会即将在甘肃张掖召开·[杨利慧]官民协作:中国非遗保护的本土实践之路
·[韩雷 刘宪]从本真性视阈看甘肃西和乞巧节的传承与展演·甘肃西和:传统民俗文化带旺旅游带富百姓
·甘肃建立裕固族非遗数据库·柯杨从事民间文艺研究工作60年座谈会在兰州举行
·甘肃省人大:《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2015)·[徐凤]甘肃伏羲女娲神话扩布之探源
·[李建荣]复兴民间画,是阻止乡村文化空壳化的有效战略·[陈斐]读赵子贤先生《西和乞巧歌》
·[杨克栋]试论西和乞巧节的地域特征·[刘宪 韩雷]从本真性视阈看甘肃西和乞巧节的传承与展演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