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朱以青]老字号遗产资源的转化及其价值
  作者:朱以青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11-17 | 点击数:6135
 

二、老字号的分类及面临的困境

  老字号承载着独具特色的传统技艺、精益求精的匠心追求与诚信厚道的经营理念,已成为民族品牌的典范,为推动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播作出了积极贡献,但在社会转型和城市变迁过程中许多老字号却了无了踪影。从全国范围来看,为数众多的老字号企业中仅有70多家上市公司。商务部流通发展司2017年发布的《老字号发展报告(2015—2016年度)》显示:针对788家企业的调查,2016年实现销售收入90299.78亿元,平均增长6%左右;实现利润7658.44亿元,平均增长20%左右。“在一些行业和地区,老字号的发展势头强劲,呈现可喜状态……对北京各类老字号中的160家企业调查,2016年有近90%的企业都处于赢利状态,尤其在互联网应用、连锁化发展上有长足的进步。”截至2018年底,山东省共有“中华老字号”企业66家,“山东老字号”企业280家。2018年,山东省346家省级以上老字号企业共计实现营业收入1985.9亿元,同比增长9.4%。因为基础雄厚、信息发达、政府重视,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的老字号发展要好于其他省会城市和中小城市。“行业分布主要集中在食品加工、文化艺术服务、餐饮服务、零售服务和医药行业,占比分别为33.3%、15.9%、15.6%、11.3%和9.2%,酒店住宿行业最少,占比只有1.2%。”老字号企业确实存在企业规模偏小、体制机制僵化、创新动力不足、技术附加值低、融资困难、后继无人等问题,这些问题单靠企业自身又很难解决。为此,商务部2006年开始实施“振兴老字号工程”,确定了第一批中华老字号名录,2010年又确定了第二批。2017年1月,商务部等16部门又联合出台了《关于促进老字号改革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促进老字号改革创新发展为核心,以保护传承老字号为根本,进一步优化老字号发展环境,充分发挥老字号的榜样示范和引领带动作用,大力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促进老字号创造更多社会、经济和文化价值。促进老字号顺应消费需求新变化和“互联网+”新趋势,加快改革创新发展,进一步弘扬优秀文化,拓展品牌价值,充分发挥其在稳增长、促消费、惠民生中的积极作用。

  除商务部认定的老字号外,各省、市都出台了老字号认定规范并进行了认定。如山东省有商务部认定的“中华老字号”66个,山东省认定的省级“山东老字号”280个。南京市于2018年4月启动了第三批老字号的认定工作,在此之前,有已认定的中华老字号企业20家,省老字号企业30家,市老字号企业64家,还有10家未被评定、20多家停业仍保留字号的老字号企业。而在全国范围内,共有各类老字号5000多家,其中由商务部认定的老字号1128家,多数分布在沿海及内陆经济较发达地区,如上海有180家、北京117家、南京20家。相比之下西部地区就很少了,如宁夏只有2家,青海更是只有1家。

  老字号不仅地域分布不均,发展状况也是千差万别。有的已经成为上市公司,有的经营良好,有的经营困难,有的濒临倒闭,有的空有品牌,已无产品上市。上市公司是老字号中发展最好的一类。像贵州茅台、五粮液、青岛啤酒、同仁堂、云南白药、东阿阿胶、全聚德等大家耳熟能详的70多家上市公司,紧跟时代步伐,积极转变经营方式,开拓业务领域,在企业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的同时,引入资本,扩大了老字号企业规模。这类老字号既具地方特色又满足了民众的生活需要,而且在发展中不断创新,因此有极高的市场占有率与良好的经济效益。关键还在于这些企业有着高度的文化自觉,愿意通过创新发展使老字号及其传统技艺传承下去。对这类企业,政府应给予其相关荣誉及政策方面的扶持,不必在资金投入上下功夫,他们就会发展良好。

  发展最差的是已经倒闭或者濒临倒闭的老字号企业。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内贸易部就启动了老字号认定工作,向1600余家品牌授予了“中华老字号”的牌匾和证书——这些老字号均是创立于1956年(含)以前的老牌企业。如今商务部认定的“中华老字号”共1128家,其中20%面临发展困境。这些濒危的老字号有的是因为经营不善,有的是因为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被自然淘汰。如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打火机普及、点火技术的发展使火柴行业衰落,成立于1912年的20世纪亚洲最大的火柴厂——河北泊头火柴有限公司,于2012年9月6日正式退出历史舞台。与此同时,其他地方的许多火柴厂也先后关停。竹器曾经是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必需品,但随着塑料制品的出现,竹子材料获取困难及人工成本上升,竹器制作面临危机。藤具制作也面临同样的问题。老字号是地方的一张名片,对这类即将消失的老字号,政府要进行全面摸底普查,建立较为详尽的老字号档案,包括建筑、牌匾、账簿、工艺流程等等,用文字、图片、录音、影像资料等形式将其保留下来。特别有影响并能代表地方文化的还可以考虑建立博物馆,不能任其消亡。

  除以上两类外,大部分老字号企业虽在经营中,但面对外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发展前景不容乐观。近年来,在城市建设中由于地铁兴建、道路拓宽,使许多老字号从商业旺地上消失,被迫搬到其他街区,失去了原有的营商环境,经营状况大不如前,不少老字号也因此消亡。因此,各地政府实施了针对老字号原址风貌、品牌文化等方面的保护。如昆明市商务局就为“老字号”争取到了市政府的支持性政策,因旧城改造被迫搬迁的老字号企业在省内、省外、境外新设营业网点的,分别给予10万元、20万元、30万元补助。上海陕西北路作为老字号品牌的集聚地,被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华老字号工作委员会冠名为“中华老字号第一街”。为了更好地推动区域老字号集聚发展,2018年3月以来,静安区全面启动陕西北路老字号街升级改造工程,邀请专业团队进行整体形象升级,调整引入更多老字号品牌,从原来的12家增加至17家,全力打造老字号定制体验中心、文化展示中心、新品发布中心和营销体验中心,打造陕西北路老字号专业街,并于2018年9月7日第12届中华老字号博览会开幕首日正式开街迎客。各地政府还积极支持老字号核心技艺申请国家、省市、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为老字号发展提供帮扶。

  资金短缺是束缚老字号发展的瓶颈。如广东省老字号,多以小微企业为主,76%为民营或私营工商企业,国有及控股仅占24%左右,大部分属于市场中的弱势群体。2010年,浙江老字号福兴杭罗投资3000余万元建立了杭罗博物馆,之后资金几乎断链。银行贷款不够,只好向民间借贷,每年产值2000万元左右,还完利息和部分贷款,利润所剩无几。针对老字号融资难的问题,2017年商务部《关于促进老字号改革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推动老字号积极对接资本市场”,鼓励“设立老字号投资资金”。为此,各地纷纷制定相应政策,为老字号融资出谋划策,如云南省昆明市就协调富滇银行、华夏银行、招商银行等银行,开展了老字号企业品牌抵押贷款业务。

  后继无人是老字号传承面临的又一问题。老字号独特的技艺是通过一代一代人的传承和革新而形成的,大部分是家族传承。许多技艺复杂难学,周期长,收入低,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有愿意学的。为此,文化部、教育部2015年起实施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至今已有78所高校参加此项计划,目的是为非遗传承提供高校学术资源和教学资源支持,帮助非遗项目持有者、从业者等传承人群强化基础、拓展眼界、增强学养,提高文化自信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由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制定的《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2017年3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并发布实施。其目的是鼓励技艺精湛、符合条件的中青年传承人,申报并进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队伍,形成合理梯队,调动年轻一代从事传统工艺的积极性。各省市也举办了非遗传承人和从业者的培训,以解决老字号技艺传承的困境及人才匮乏的问题。

  老字号是一个城市的名片,是地域文化的象征,政府的政策支持是必不可少的,但主要还得靠企业自身进行机制体制改革,创新经营管理模式、营销模式,激活创新思维,增强内功,实现资源转化,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存活下来。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孙亮】

上一条: ·[李耕]规矩、示能和氛围:民居建筑遗产塑造社会的三个机制
下一条: ·[隋丽]“福”与“蝠”:中国吉祥图案的文化密码
   相关链接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
·[朱世桂]我国特色茶文化遗产“末茶”(抹茶)发展沉浮及其传承创新·[张治]媒体创新二十四节气文化传播的实践初探
·[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张玲 杜天龙]在创新中传承和发展“鲁南五大调”
·[张洁]体验式传承与具身化技艺·[徐文柏琪]青白瓷当代的传承与发展
·[秦天碧]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赛事的创新传承策略探析·[潘思薇 王晓宇]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视域下非遗文创开发研究
·[郭春祺 梅文娟]“文化自觉”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新·[黄永林]中国非遗保护的制度建构与实践创新
·[黄涛]语境理论视野下民俗志书写范式的适度革新·[朱向羽]非物质文化遗产“铢铢镲”的传播演变研究
·[张焱 陶丹丹]比较艺术学视野下桦树皮手工技艺的传承与创新研究·[余文星]“一带一路”格局下新会葵艺的传承创新与品牌开发研究
·[王渭清 赵磊]大传统与小传统的互动与共济·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的中华文化基因”学术研讨会
·共建数字生态,探索产业创新|腾讯互娱数字生态伙伴大会圆满落幕·[韩若冰 黄潇婷]“日常生活”视角下黄河文化与文旅融合创新发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