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刘萌萌]浅析人生礼仪中的吉祥图像
——以河南汝南县为例
  作者:刘萌萌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5-10 | 点击数:8395
 

  二、丧葬习俗中的吉祥图像及寓意

  (一)丧葬中的吉祥图像

  人死之后首先要给他们穿衣服,不能穿皮衣、皮鞋或皮底鞋,民间的说法是如果这样,下辈子就托生为牲口了。衣服的材质不能用缎料,因为“缎”与“断”同音,也即是断子绝孙。鞋必须是布底,布底做出莲花图案,“莲花”寓意脚登莲台,成了正果。

  在埋葬的途中,棺材外都会有一个我们方言中所说的“花架子”,金黄色,上面有各种小人儿,正前方是一个龙头,以示祥瑞。

  墓碑也是多样的。以石刻为主,其目的是驱邪赶鬼、护卫等作用。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4]卷六“羊虎”条说:“秦汉以来帝王陵前有石麒麟,石辟邪、石像、石马之属,人臣墓则有石羊、石虎、石人、石柱之属,皆所以表饰坟垄,如生前之仪卫耳。”

  现代多见的花圈,也有其独特的意义。从制作质料上分为鲜花型、松柏枝型、纸花型等几种。花圈的环形象征生命的延续,当然,其中也有向死者表达哀悼的意义。

  (二)丧葬中吉祥图像之寓意

  1.宗教信仰。丧葬文化的出现是伴随着万物有灵的观念而产生的,原始初民相信灵魂不灭,人死只是身体的死去,他们相信人是以另一种方式存在,灵魂依旧会以别样的方式生活,因此,在人死后,给他们穿莲花图案的鞋,以期望他们在另一个世界中依旧安好。在他们的墓碑上刻有表示吉祥顺意的云纹,烧各种纸质的桌子、凳子以及一些寓意祥瑞的禽兽图像。同时,人们相信死后的灵魂是可以保护活着的人,保护他们的家族繁盛,这也就是祖先崇拜。

  人们相信永恒轮回之说,身体陨灭,灵魂生生不息,用花圈的环形象征生命的延续。

  2.伦理道德观念。中国人自古以来讲究的是孝道,这也是几千年的儒家所提倡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尽管后来一直提倡薄葬,但是我们也可看出其中蕴含的伦理道德观念。

  人死之后是有很多禁忌的,穿戴多有讲究,不能随意。这一方面是对死者的尊重,另一方面也是生者对死者的哀悼和追思。不论是寿终正寝还是意外死亡,都必须慎重对待。在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一直讲究百善孝为先,从古至今,孝子的故事也多有流传,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人们对亡者的敬意。从初终到最后的埋葬,有一套完整的仪式和程序,焚烧各种纸钱、纸人以及纸质的生活用品,是希望他们在另一个世界能够过得更好。

  3.等级观念。等级观念是阶级出现以后产生的,是人类发展的必然产物。人生前被化为三六九等,死后亦有等级之别。就我们现代看到的最明显的一个标志即是墓碑。

  东汉时,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在陵前设置石刻群,用以表示祥瑞、警卫、辟邪等丧葬含义。就之前曾去过的何景明墓而言,其墓前左右各有一排石刻人和石刻羊等,其陵墓的规模远大于一般的坟墓。从这些石刻上可以看出其一生的事迹,陵墓规模的大小与其身份地位相关。古代帝王的陵墓更是气势恢宏,俨然一座宫殿。

  一般人家只有坟墓,是没有立碑的。家境稍好一些的会种一些松柏,那些有钱的人家则会立碑,有些还会建一个小亭子,这一方面是彰显死者的身份,另一方面也可看出其现在家人的地位较高,这是对生者和死者地位的共同显现。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丽丽】

上一条: ·[覃丽芳]越南泰族的传统婚育习俗及文化蕴含
下一条: ·[夏志远]仪式之网:论《金翼》中均衡化关系的可能
   相关链接
·[林继富 闫静]从礼俗现象到生命过程的探寻 ——基于中国人生礼仪研究70年(1949~2019)的讨论·[萧放 贾琛]传统人生礼仪:“过去”如何被“日常化”?
·[萧放 何斯琴]礼俗互动中的人生礼仪传统研究·[萧放 何斯琴]礼俗互动中的人生礼仪传统研究
·[姜义华]礼敬人生——《图说中国人生礼仪》代序·仲富兰:《图说中国人生礼仪》
·永泰古城仍保留古老的殡葬仪式·[金晓晓]浅谈山西省长子县的人生仪礼
·[高忠严]人生礼仪及其蕴藏的真挚情感·[郑艳]晋南诞生礼的民俗符号解读
·七夕晒晒“古早”的结婚证:清末结婚证一米长·[尹笑非]中国民间吉祥图像的思维模式与表达方式探析
·[张举文]重认“过渡礼仪”模式中的“边缘礼仪”·求子习俗
·生育习俗·成年礼
·婚姻习俗·寿诞习俗
·丧葬习俗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