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一带一路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一带一路

[林继富]路径与方向:“丝绸之路”沿线民间文学研究
  作者:林继富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1-12 | 点击数:5682
 

  二、“丝绸之路”沿线民间文学研究的新方向

  “丝绸之路”沿线民族是人类文明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丝绸之路”成为民间文学重要的发源地,并依托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文化位置将民间文学撒播到世界各地,对世界文明产生重要影响。日本学者长泽和俊在《丝绸之路史研究》中认为“丝绸之路”文化研究的学术价值表现在:“首先,丝绸之路作为贯通亚非大陆的动脉,是世界史发展的中心。欧亚大陆由蒙古、塔里木盆地、准噶尔、西藏、帕米尔尔、河中、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土耳其等地区构成;第二,丝绸之路是世界主要文化的母胎,尤其是在这条路的末端部分曾经产生了美索米达文明、埃及文明、花拉子模文明、印度河文明、中国文明等许多古代文明;第三,丝绸之路是东西文明的桥梁,出现在丝绸之路各地的文化,依靠商队传播至东西各地,同时又接受着各种不同的文化,促进了各地的文明。”(1)

  长泽和俊将“丝绸之路”视为东西文明的桥梁、世界文化的母胎和世界史发展的中心,从文化的视角肯定了“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这意味着“丝绸之路”是许多民间文学孕育的“母胎”,因此,它对于民间文学起源、发生的讨论尤为重要。可以说,中国诸多民间文学样式和作品缘起于“丝绸之路”,从这个角度来看,“丝绸之路”民间文学研究的新方向不仅着眼于民间文学的桥梁关系,更应强调“丝绸之路”与民间文学的“祖源”关系。

  “丝绸之路”沿线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在我国公布的4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丝绸之路”沿线民间文学类的项目相对较少。这些民间文学具有跨民族、跨文化传播的特性,它们并非独立存在,而是具有知识的谱系性,这种谱系性建立在民族、地域关系上。因此,加强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谱系性研究至关重要。

  “丝绸之路”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地民众的生活,没有生活就没有遗产,它们不仅传承在生活中,而且为生活所用,记录了生活的内容。所以,从生活的维度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持有者、传承者的生活。对于“丝绸之路”沿线民间文学的保护更多要将这条文化之路作为文化共同体来看待,将这条文化之路作为对象,将文化之路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作为核心,建立整体性保护“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理念,或许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丝绸之路”沿线民间文学比较研究中,跨境民间文学的比较特别重要,从民间文学的比较中可以发现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之间的交融性、文化间性和排他性。比如,印度英雄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进入中国,与西北地区的英雄故事发生关系;印度的梵语文学、戏剧传入对藏族文学、藏族戏剧的影响;印度《五卷书》《佛本生故事》传播到中国作用于西北地区诸民族的信仰和文化;尸语故事在藏族、蒙古族广为流传,影响了“丝绸之路”沿线民族同类型故事的基本走向。跨国界的喀喇汗王朝文学、中亚地区的各种史诗传说、广为传播的阿凡提故事、伊斯兰世界的木卡姆文学、融入西北民间的波斯文学,以及仍保持西北文化传统的东干族文学,卫拉特蒙古卡尔梅克族文学,西北地区诸宫调文学,河西变文、宝卷文学,藏族民间文学与佛经文学,伊斯兰教与穆斯林文学等,这些民间文学之间的关系水乳交融,无疑为繁荣我国“丝绸之路”沿线民间文学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加强“丝绸之路”沿线民间文学比较,尤其是跨境民族民间文学的比较研究成为理解不同国家背景下民众生活的窗口,成为跨境民族彼此融通和共同发展的重要内容。

  “丝绸之路”上的多元宗教以自己的方式创造、吸收民间文学,并且采用民众普遍接受的文艺形式传播宗教。历史上,宗教对“丝绸之路”沿线地区产生巨大影响,留下了多姿多彩的宗教文化。在当代,“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的宗教文化不仅仅是传统文化、传统信仰,而且成为一种传统资源,每一种宗教包含了众多的民间文学资源。“丝绸之路”是世界上最为悠久、漫长的文化走廊,是佛教东传中国的主线。沿“丝绸之路”佛教东传的路线上出现众多佛教寺院和佛教石窟,石窟文化成为文明碰撞交融的活化石。“丝绸之路”沿线民族宗教信仰几次重大变化,都与西域民族的迁徙运动有关,这种变化促进了民族的融合与发展,并且形成特殊的地方性宗教信仰体系。

  “丝绸之路”虽为东西文化交流的交通线,但这条线路同时又是拥有丰富民间文化资源的文化走廊。“丝绸之路”是多元艺术诞生、嬗变和交融的地区,新疆“十二木卡姆”音乐流传区域是阿拉伯人、阿尔泰语系民族以及雅利安人迁徙所经之地,这些民族大多信仰伊斯兰教。木卡姆艺术得益于伊斯兰音乐的滋养,源头是阿尔泰人和雅利安人等游牧民族的音乐文化,成熟在西域维吾尔等民族的农耕文化氛围中。

  “丝绸之路”上的民间文学离不开生活基础上的信仰。可以说,“丝绸之路”是信仰驱动下的想象和观念中的文化道路,东、西方民间文学在这条道路上传播与汇合。各种民间文学在“丝绸之路”上融合了多种生活方式、历史传统和信仰仪式,这就需要我们对于“丝绸之路”沿线民间文学的本土化过程进行讨论。

  长期以来,对“丝绸之路”沿线民间文学研究始终未能实现理论上的突破。目前“丝绸之路”沿线民间文学研究始终以影响研究为主,着重探讨中西文化的跨国民间文学的交流互动情况,忽略了“丝绸之路”沿线各民族民间文学内在关系的研究。即使出现中国境内“丝绸之路”沿线民族民间文学的比较研究,也只是对其中个别民族的民间文学进行研究,未能将视野完全扩展到“丝绸之路”沿线各民族民间文学的范畴中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生活在“丝绸之路”沿线的民族,如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回族、藏族、撒拉族、土族等民族民间文学研究都取得了不错的成就,但是,还没有以“丝绸之路”作为民间文学研究对象进行研讨。“丝绸之路”沿线民间文学既是谱系性的,也是独立性的;既是历史性的,也是现实性的。因此,重视将“丝绸之路”沿线民间文学放置在中国多民族国家以及中国与境外文化交流的背景下,探讨“丝绸之路”沿线民间文学的特性,寻找其发展嬗变的规律,才能真正使“丝绸之路”沿线民间文学研究走向生活、走向世界。

  结语

  “丝绸之路”沿线民间文学研究,离不开民族民间文学的交流影响,离不开民族民间文学的碰撞融合,无论哪一种情况,民间文学在“丝绸之路”作用下,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文化共同体,这个共同体的主体是“丝绸之路”沿线各民族的民众。我们研究“丝绸之路”沿线民间文学,意涵着文明之间的包容、对话及求同存异、兼容并蓄、共生共荣的生活观念和文化观念。也就是说,“丝绸之路”沿线民间文学之间的创造、流传以及由此带来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就是文化的多样性表现。

  “丝绸之路”沿线民族众多,语言和文字差异大,这种复杂性构成了“丝绸之路”沿线民间文学的多样性、交流性和融合性特征。因此,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各民族传统民间文学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成为跨越民族的民间文学比较研究的重要基础,成为理解“丝绸之路”沿线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生活的重要内容。

  “丝绸之路”沿线民族民间文学是民众生活道路选择和文化共同体建立基础上得以产生和发展,是不同历史阶段诸多民族共同生活智慧的体现。今天“丝绸之路”沿线民族讲述、演唱的民间文学不仅继承传统民间文学,而且出现了许多新特点、新趋势,这就要求我们在“丝绸之路”沿线民族民间文学在“道路”作用下需要从新视角进行讨论,站在多维的民族关系,以及中国与周边国家文化交流宏阔的历史语境解开“丝绸之路”沿线民间文学特性是当代学术研究的新方向。

  (本文原载于《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05期,注释从略,详参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本文责编:张丽丽】

上一条: ·[巴莫曲布嫫]“丝绸之路”作为方法
下一条: ·[王丹] “丝绸之路”沿线民族宝物故事的宝物类型与意涵
   相关链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民间文学”回归中国语言文学二级专业目录
·[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朱家钰]从角色到人物:故事学的层级术语体系
·[赵莎]重回本土:对民间文学现代性论争的反思·[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
·[杨李贝贝]守护边地文学:《边疆文艺》及其生成·[孙宇飞]1952-196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民间文学出版史
·[孙华月]网络语境下民间文学的一种新机遇·[施爱东]学科建设的自由路径及其限度
·[任积泉 苑秀琴]河西宝卷文化生态的形成及其对当代非遗传承发展的启示·[秦选涵]论中国民间文学学科的审美理想与实践逻辑
·[毛巧晖]多元喧嚣与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的转向·[吕殿增]杨七郎墓传说的精神遗产及其保护
·[陆薇薇]日本民俗学传说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刘文江]《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传说·甘肃卷》相关文献的编纂与传说学四个基本理论命题的实证
·[梁家胜]论数字时代民间文学的开源性·[李银菊]史诗《玛纳斯》所见“丝绸之路”路线
·[黄景春]民间文学研究向田野要什么?·[胡南]回到人的立场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