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李婉薇]追寻民俗印记:论戴望舒的广东俗语及小说戏曲研究
  作者:李婉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7-11 | 点击数:13679
 

  然而,因为受制于《周报》的路线,“图解”的写作方式经过明显的调整。这些调整约在刊出十五期前后渐渐浮现,而在二十期之后形成比较稳定的模式。先撇开文言体的“补解”不谈,根据不同的写作方式,“图解”可以分为前后期两种。前期的“图解”更能反映作者的意图、学养和趣味。笔者认为,应把它视为戴望舒笔下一种特别的文体,这种文体的结构极不平衡,以旁征博引的方式考据各地风俗细节,语言风格轻松幽默。细读这系列的不少作品可知,“图解”和一般解释俗语的著作有很大分别,戴望舒想了解和记录的风俗超出广东一带,解释广东歇后语有时并非主要目的。第一篇《竹织鸭》就是很好的例子,文章分为三大段,在第二段结尾时,戴望舒才指出“竹织鸭”的意思是“冇心肝”,之前两段铺展许多笔记材料,但这三分之二的篇幅和解释歇后语没有直接关系。这使文章的结构散漫有致,颇具閒话散文的韵味,也暗示作者的写作目的并非只是解释俗语的意思,而是彷彿以广东俗语为关键词,考据有关的风俗或俗语的源流。第一段用“鸭”做文章,以庄绰的《鸡肋编》指出江浙一带以“鸭”指妻子红杏出墙的男人,同时不忘提及《水浒传》中武大郎捉奸时被嘲笑为鸭子的资料。在撰写“图解”的同时,戴望舒也在撰写《水浒传》的研究笔记,因此“图解”有部分篇章都提到《水浒传》。作者故意在首段点题:“广东俗语有句话叫“竹织鸭”,虽则也用鸭字,可是和那顶绿头巾没有关系。”同时略为说明竹织鸭的外形,强调这是一种“民间艺术”。第二段以钱易的《南部新书》谈陆龟蒙斗鸭的軼事,仍与竹织鸭的意思全无关系。在这段结尾,作者才扭转文意,指出竹编的小鸭和真鸭不同。最后一段借用男女恋爱的处境指出:“竹织鸭”虽则是冇心肝,但语气却并不怎么严重,与泯昩天良无人心大有不同。”

  之后的文章,如《阎罗王揸摊》、《蛋家鸡》和《幡竿灯笼》都以这种方式写作,《阎罗王揸摊》以近半篇幅考证“阎罗”的意思、谁是阎罗,引用的典籍包括明张九韶《群书拾唾》、成书于南宋的《翻译名义集》、《隋书》、《梵汉对译秘钞》。《蛋家鸡》这题目让作者有更大的发挥余地,戴望舒征引不少文献以说明蛋家人的种族和生活,这些内容占去一半篇幅,要到第四段才开始解释“蛋家鸡见水――只能看不能拿”的意思。戴望舒引用的资料包括韩愈、柳宗元对疍民民的称呼,以论证他们本来是南蛮的一种,又引《广东新语》说明疍家姑娘的几种称谓,然后还引用清代笔记《馀墨偶谈》介绍上海疍民为娼的情况,并由上海谈到湾仔当娼的“咸水妹”,又不忘提到战前筲箕湾和香港仔的疍民唱“咸水歌”讨生活的概况。《蛋家鸡》这一篇以多种文献解释“疍”、“咸水妹”等名称的由来,在论证方法上有严谨的学者风范,并从古到今、趣味盎然地把“咸水妹”的生涯作为地方风俗那样描写,使这半篇文章非常引人入胜。解释“蛋家鸡见水”却先考据蛋家的种族和名称源流,记述蛋家和妓女行业的关系和香港有关情况,也可见戴氏意图透过俗语研究地域文化,深入挖掘俗语的民俗内涵。《幡竿灯笼》则引用《史记》、《汉书》、《宋史》、宋代许观的《东斋记事》、《法苑珠林》等文献,考据灯笼的历史和幡竿的意思。戴望舒解释“幡竿”时提到:“梵语原称曰‘瑟剎’,‘沙门得一法’云:‘建旛告远曰剎竿,故寺中恆有之。’这种幡竿是应该树在寺门前的,西游记里的齐天大圣摇身一变变了一座庙,尾巴没有地方放,变成了一枝竿立在庙后,可是终于因为树得不对而被人发觉了。”由此可见学者戴望舒知识渊博,考据认真细緻,而兼通古典小说,使他的考据随笔写得趣味盎然。关于灯笼的部分,他从陈胜吴广的起义谈起,指出《史记·陈涉世家》的记载应为最早。但这部分的考证有两处比较特别,值得注意:首先,作者在文首即提到西方灯笼出现较早,之后拉扯到希腊犬儒派哲学家戴奥吉尼斯(DiogenesofSinope,412-323B.C.)身上。在《周报》通俗化的语境中提到一位古希腊哲学家,本来就不甚协调,而这段很有代表性的哲学家轶闻,和解释“幡竿灯笼”一点关系都没有,作者也没有按文意申述古希腊已经有灯笼,反而慨叹找不到真正的人,语气十分值得玩味:“这位犬儒大师在正午提着一张灯笼在雅典城中走来走去,而当人们问他的时候,他回答说:‘我在找寻人’。可见在那个时代,也已经人少畜生多了。”另一有趣之处是,本文要解释的是“幡竿灯笼”,但作者先提到宋代有“水晶灯笼”的雅号,和另一广东俗语“牛皮灯笼”恰成对照,是非常有趣的发现。由上述例子可知,前期“图解”的不平衡结构中,有时还可见枝蔓的线索,这些“枝蔓”进一步显示戴望舒的写作目的不是功能性的,而是以散漫而失衡的方式包容他深入的民俗研究,偶然还曲折地寄寓对时代的不满。

  尽管内容颇为学术化,但从一开始戴望舒就考虑到《周报》的定位和读者的需要,语调一直轻松幽默,例如《石罅米》一文结束时说:“总而言之,‘石罅米’是一种孤寒而兼咸湿的人,平时边个都咬唔入,只有碰到女人才充阔老肯用钱也。”《阎罗王揸摊》中说:“这位五殿阎罗既然这么忙,那么他那有许多闲工夫来揸摊呢?”《幡竿灯笼》的结尾则说:“或云‘幡竿灯笼’应作‘番鬼灯笼’:从语源上看来,实在是错误的。番鬼用处固多,这里却用它不着也。”但即使如此,这种追根究底、旁征博引的写作方式还是未能符合要求。第九期的《酸姜竹》一文在最后两小段才解释“酸姜竹”的词义,之前流畅地介绍姜的性质、用功,侃侃而谈姜的吃食文化,从蜜姜、醋姜说到“最大众化姜制食品”酸姜,继而引出用完即弃的“酸姜竹”,引用的典籍和作品包括《本草纲目》、《论语》、《高僧传》、《物类柏感志》及方回、释清琪的诗。在文末,戴氏认为把“酸姜竹”比喻为“玩弄女人,春风一度即弃之如遗的男子”不大合理。最后一段笔锋一转:“可是有人对我说:‘你管什麼那话儿不那话儿,只要捉住“用过即弃”这大意就是,何必寻问底呢?’”俗语和歇后语的创造方式并不严谨,有一定的游戏性和随意性,和民眾的生活关系密切,因此,戴望舒的疑问的确不一定有必要,这样的结尾也可能只是别出心裁,但值得注意的是,之后“图解”逐渐减少直接引经据典,接着的《单料铜煲》解释广东俗字俗语“煲”、“单料”,可能用不上典籍旧诗,但在第十三期《冬前腊鸭》中,作者引用“天文学书”解释“冬至点”,但立即反省说:“上面说得不免有点学院气,现在再尽量通俗说一下……。”第十九期的《水鬼升城隍》中解释“城隍”仍然放弃直接引述典籍,只是扼要概述历代城隍祭祀的情况:“关于这一位神,历代都有记载,宋朝以后,全国各地普遍地奉祀他;明朝更在各郡各县设坛祭祀,后来又改建像公廨一样的庙宇,这城隍就被捧得如像一个县官;清朝依着这种制戒度,把这一位神明列入祭典之内,民国成立,虽然破除迷信,打倒木偶,可是善男信女的心目中还有这一位‘灵神’。”这一段简短的介绍相信来自不少史料笔记,但戴望舒都没有引用。可见当时为配合《周报》的风格,戴氏承受去学术化的压力,这对他考据风俗源流的写作目的有一定的损害。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陈艳】

上一条: ·[陈泳超]陌生的田野
下一条: ·[王霄冰]中国民俗学:从民俗主义出发去往何方?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