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潘悟云]汉语南方方言的特征及其人文背景
  作者:潘悟云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8-17 | 点击数:9497
 
 
一、内破音
 
奥德里古尔说:“有些音位在地理上是有局限性的,例如前面带喉塞音的浊塞音只见于亚洲的东南部:海南、广西、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4]这种所谓的先喉塞音,传统上写作,语音学上叫作内破音(implosive),严格的标音应作。除了奥德里古尔所说的这些语言以外,内破音还见于国内的许多汉语方言。浙江南部八个县,庆元、景宁、文成、青田、永嘉、仙居、缙云、永康,目前都还存在这种音。据Parker1884年的描写,当时温州城内的居民还带这种音[5]。上海地区则见于松江、南汇、川沙、奉贤、金山、嘉定等县。上海市区个别老年人语音中至今还有内破音的存在。海南的内破音主要存在于海口、文昌、琼山、琼东、定安、澄迈等地的闽南话。粤北的连山话、广西的贺州、玉林话中都还有内破音(韦树关提供)。
如果考虑到内破音的各种变化,它的分布范围还要广得多。内破音的发音特点是“喉门先闭起来,喉头降低”[4]。喉头降低的动作会使塞音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发生各种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种。
1.喉部下降带动软腭的下降,使塞音变成了鼻音。在有些保存内破音的语言中,发内破音的时候伴随着软腭的下降,上海市区人说浦东人的鼻音重,就是他们的内破音带有鼻音。下面的例子是奥德里古尔通过与芒语的比较,说明越南语中的有些m-是从变化过来[4]:
汉语的内破音分布于上海、浙南、海南,浙北、浙东和福建一省都没有发现。但是如果把内破音的各种变体都包括在内,从苏南到云南就连成一片了。
 
二、“侬”字的分布。
 
“侬”在古代的吴语中作第一人称,其本义是人,戴侗《六书故》第八云:“吴人谓人侬”。第一人称的“侬”实际上就是从“人”义的“侬”变化过来。一直到近代还有这种称呼。嘉庆二十二年《松江府志》:“称我曰侬”。乾隆十五年《崐山新阳合志》:“称我曰侬”。但是,更常见的形式是人称代词后加“侬”。冯梦龙《古今谭概·杂志》第三十六:“嘉定近海处,乡人自称曰‘吾侬’、‘我侬’,称他人曰‘渠侬’、‘你侬’,问人曰‘谁侬’。夜间有扣门者,主人问曰‘谁侬?’外应曰:‘我侬。’主人不知何人,开门方识,乃曰:‘却是你侬。’后人因名其处为三侬之地。”“我侬、你侬、渠侬”就是“我这个人,你这个人,他这个人”的意思。在现代的北部吴语中,“人”已经不说作“侬”了,但是在人称代词中还保留着“侬”。民国二十二年《吴县志》:“相谓曰侬。自称我侬,称人你侬,渠侬,隔户问人曰谁侬”。乾隆十五年《上海县志·卷一风俗》记载的早期上海话单数第一人称“侬,吾侬”,第二人称“汝,尔侬”,第三人称“渠,渠侬”。浙江的严州、金华、处州、衢州、温州四个地区的“人”都说作“侬”,不过温州的“侬”读入登韵,音同“能”,丽水、衢州的“侬”有的方言读同“农”,有的地方读同“能”。常山、玉山的“侬”则读同“男”[16]。处州、衢州、严州三个地区的人称代词还有“我侬、你侬、渠侬”的说法。
“人”义的“侬”还广泛地出现于整个东南地区,不过在有些方言中“侬”仅残留在人称代词之中。
大部分的闽语“人”都说作“侬”。闽语的人称代词一般说“我、汝、伊”,但是在一些文献中有着“侬”的记录,如道光十九年补刻本《福州府志》:“相谓曰侬。自称曰侬,问何人曰那侬,连江称人亦曰侬。”“侬”作为第一人称在现代福州话中还保存于“侬家”(我们)一词[17]。
安徽的黟县“人”还说“侬”,而且人称代词还说“我侬、尔侬、渠侬”[18]。
客赣方言中的“人”虽然不说“侬”,但是“侬”作为“人”义还残留在一些方言的人称代词里,如都昌、宿松、余干“我、你、他”说“我侬、你侬、他侬”。
广西的藤县也有“人”义的“侬”,如“侬儿”即“人儿”,义为“小儿”,同时作第一人称代词:“你去侬又去”(你去我也去)“人nok(人家)吃饭侬吃粥”(人家吃饭我吃粥)[20]。
在粤语中“人”已经不说“侬”了,人称代词中也不出现语素“侬”。但是唐韩愈诗《泷吏》:“侬幸无负犯,何由到而知。”“鳄鱼大於船,牙眼怖杀侬。”“比闻此州囚,亦有生还侬。”说明唐代岭南的“人”和第一人称都说“侬”。后来在北方话的影响下,“侬”的这种用法逐渐消失了,但是一直到清初“侬”在一些方言中还残留着。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一“土言”:“阳春谓外祖父曰翕爹,外祖母曰婆爹,自称则曰侬”“香山谓人曰能”,香山的“侬”读同“能”与上述温州的情况完全相同。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张玉梅]中国古代舞蹈教育流变
下一条: ·[郑筱筠]傣族《兰嘎西贺》故事不同版本原因初探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