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间文化传统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间文化传统

[李晓宁]礼俗互动视角下清代以来北京村落香会研究
——以刘家村五虎少林会和秉心圣会的调查为核心个案
  作者:李晓宁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10-09 | 点击数:8685
 

摘要:北京村落香会具有极强的村落集体生活的属性,并体现出显著的礼俗互动特征。在礼俗互动的视角下,以刘家村五虎少林会和秉心圣会为核心个案,在对北京香会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审视和深描村落香会自发状态下和政府主导下的各种礼俗活动。在传统社会的行香走会,改革开放后的地方经济发展,以及近年来村落拆迁上楼等城市化进程中,民众都积极谋求与国家的互动。同时,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重大庆典,改革开放后各区的文化活动,以及国家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和非遗保护运动中,政府也有意引导香会参与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清代以来的礼和俗都发生了变化,但其互动框架却未发生改变。在传统社会中,礼与俗相互依赖,国家通过礼俗互动设计,培养人们遵守社会秩序的基本观念和习惯,礼制与其他管理制度之间形成互相支撑的关系。如何实现当代国家与民众之间有效的互动和沟通,对于整体社会建构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礼俗互动;北京;村落;香会


一、礼治传统与礼俗互动

  传统中国是礼治社会,中华文明是礼教的文明。费孝通先生从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出发,把礼治秩序看作是一种自动的秩序,认为“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礼的特性在于它暗含的主动性上,“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礼教文明的传承,离不开文献典籍,但更体现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礼教的实践在民间,民众始终是礼教文明真正的践行者。礼治的践行,离不开俗。礼和俗含义的辨析,已有文章进行深入研究,本文不再赘述。

  “礼”和“俗”的关系,简单地说,是上下互动的关系,即国家的礼制与民间的习俗仪式活动形成一种互动关系。礼教文明依靠礼俗互动,在民众的日常生活实践中得以长久传承。从民众的实践来思考礼俗互动的研究思路已经取得诸多研究成果,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在礼俗之间的关系与作用方面,赵世瑜认为礼俗互动主要是指“大传统”来自“小传统”,但礼俗的划分和二者的互动关系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处于不断变化和建构的状态。刘铁梁把礼俗互动看作国家与社会之间的政治文化运作,张士闪则认为礼俗互动为传统中国的国家政治设计与地方社会运行奠定了基础。部分学者还对不同历史时段的礼俗互动的特点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如耿波追溯了殷周之际礼俗互动得以形成和生发的原因和源头,彭牧对宋代“礼下庶人”展开深入分析,阐明礼与俗之间长期以来充满张力的动态互动关系,项阳从中国传统音乐的视角切入,对礼俗的关系进行了长时段的探究,李松则考察了20世纪80年代之后,礼俗互动实践中的多种形式。礼俗互动研究也不乏个案层面的成果,如赵世瑜借助相关碑刻探究北京明清时期国家正祀与民间信仰之间温和的互动关系,徐天基关注河北安国乡村以赠送礼物来建立和维护关系的“讲礼”实践,张帅聚焦于鲁中洼子村村民对仪式与节俗“老礼”的改造,周连华分析鲁中大窎桥村当代宗族建构中的礼俗互动,张士闪则将近年来村落民俗志书写热潮中学者与民众的视域融合实践,视作当代礼俗互动的新形式。笔者在吸纳上述成果的基础上,拟以京畿村落香会为例,利用田野调查的方法,并借助已有香会研究积累的丰富资料,试图推进和深化已有的礼俗互动研究。

二、北京地区香会概况以及北京香会的研究史

  香会,是特定区域内由具有共同信仰的信众组成的集体进香组织。北京香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辽代,明代时已发展成形,清代时则出现城里城外的分化,在广阔的京郊地区,几乎村村都有香会。地处全国权力中心,作为京畿文化的北京香会具有独特个性,如组织严谨、规则繁多、表演丰富等。

  根据记述内容和目的的不同,北京香会研究史大致可分为学术分析和内部知识介绍两条脉络。虽然二者研究路径迥然有别,但也有所交叉,互相促进。知识界最早开始关注北京香会的学者是顾颉刚先生。1925年完成的《妙峰山的香会》介绍了北京香会发展历史、香会的进香仪式现场和进香前后的活动,勾勒出当时北京城乡香会的分布状况。吴效群从国家与社会的理论框架下展开对香会组织的论述,王晓莉关注涧沟村的香客活动,韩书瑞则试图从不同视角呈现香客的进香之旅。生活于旧京的文人群体也对妙峰山香会进香活动进行了详尽的记录,代表作有奉宽的《妙峰山琐记》和金勋的《妙峰山志》。近20年来,妙峰山庙会研究发生朝向日常生活的转向,众多学者对妙峰山庙会恢复后的香会组织以及个人进行研究,实现了从山上到山下的视角转换。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白琼]“礼仪美术”与“心灵图谱”
下一条: ·[钱生槭 康保成]古戏台修复如何贯彻“修旧如旧”原则
   相关链接
·[鞠熙]狐仙故事与北京城的宇宙论意义·[张兴宇]乡村振兴与民俗文化遗产资源利用
·[叶泽强]地方村落保护神的建构与重构过程·[杨雨点]语言、行为、物象:湖南新晃“孝梅节”节庆的多元民俗叙事与文化认同
·[杨涛]礼俗互动:地方民众何以融入地方节庆文化建构·[武靖佳 胡燕]从村落节俗到舞台展演:溱潼会船的变迁研究
·[吴言]劳作模式与村落共同体的关系·[王子尧]流动的市声:北京“杂吧地儿”的生活之籁
·[王之心]“北京375末班公交车事件”新媒体中的传播变体调查报告·[王静斯]北京地区中秋习俗考略
·[王芳]西南地区百年客家村落的变迁与发展·[宋嘉琪]手工艺类非遗的市场化
·[沈昕 孙宇梦 葛惠芳]文旅融合背景下传统村落文化的空间生产研究·[邵凤丽]礼为俗用:功能导向下“礼仪文体”的流变
·[李向振]公共事件中的村落政治及其实践逻辑·[高忠严]巷道:理解中国村落的重要分析单位
·[高洁宜]由俗至礼:探析乡村移风易俗中的贺号习俗·[高洁]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带表演艺术类遗产调查报告
·[白廷举]仪式实践、礼俗互动与文化认知·[李向振]庙会献戏活动与村落生活的运辑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