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刘锡诚]“民间文学集成”与民间文学普查
  作者:刘锡诚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10-13 | 点击数:11800
 

·学术史料·  

  我们的会已经开了五天,今天就要闭幕了。大家在发言中提出了很多问题。昨天秘书组整理了一下,有几十个之多。有一些是要在今后工作实践中解决的问题,有一些属于需要探讨的学术上的问题,有一些经过大家的讨论是可以适当明确、可以取得一致看法的。这里不可能都谈到,只想就其中的部分问题讲一点意见,供同志们参考。

  一 关于这次会议的估计

  这次会议开得很成功,很好。这次会议从一开始,就得到文化部、国家民委、中国文联一些领导同志的支持;还有本会的一些老同志,钟老(敬文)、贾芝同志、马学良同志,自始至终参加会;各地的同志在接到通知后积极到会,大家共聚一堂,认真讨论了《中国民间文学集成编辑出版规划(1985—1990)》,总结了经验,交流了情况。通过讨论,使我们对逐步实现这个规划中所提出的要求增加了信心。几位领导同志的讲话,也给了我们很大的鼓舞。林默涵同志从五十年代以来,一直很关心民研会的工作,总是有求必应,我每次向他汇报,他总是拿出时间来听,今天又来给我们讲话,代表朱穆之部长来看望大家,对我们是很大的支持和鼓舞。他特别讲到文化部、各省文化厅要给这项工作大力支持,我们到会的代表同志是非常感谢的。

  在围绕着规划的讨论中,有关“集成”工作的几乎所有问题,都触及到了。这样一种集思广益的探讨,不仅使我们的规划有可能修改得更加完善,而且对于各省的规划、安排本省的工作会大有好处。编纂“民间文学三套集成”(《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和《中国谚语集成》),是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第四届理事会和书记处的重点任务之一。在任期的五年中,我们要尽心竭力地发动一切可能发动的力量,尽一切可能把这件事办好。在这次会上,我们在大的原则上统一了思想,统一了认识。当然,不可能在一次会上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这次会上,对总会提出了很多意见和希望,这将会鞭策我们在总会工作的同志兢兢业业地为大家服务。总会的工作,就是要为大家服务,做好联络员的工作,通过我们的联络和服务,使我们全国二十九个省、市在完成“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编辑出版工作中,能够步调比较一致,步伐更快一些,效果更好一些。

  二 编纂“集成”的必要性和思想理论准备

  有的同志在会上提出现在编辑“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条件是否成熟、是否必要的问题。民间文学,作为文化遗产也好,作为正在人民口头上活着的、发展着的一种民间文化现象也好,在我们中国是非常丰富的。像中国这样丰富、这样多民族、多色彩的民间文学,在世界上委实是不可多见的。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我们的民族文化不可避免地在逐渐衰亡,这一点已经是个常识。所以这几年来,我们大家都在致力于抢救我们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挖掘我们的民族民间文学遗产,而且要从这种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中,研究和探讨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源流,探讨我们中华民族劳动人民的世界观、民族特性和民族性格及其发展。我们还要探讨民间文学本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的十七年间,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经过十年的浩劫,我们许多的资料都失散了,而且过去由于“左”的思想的影响,有一些材料也并不是十分可靠。所以,我们今天有必要花较大的力量把我们各个民族的民间文学遗产尽快地搜集起来、抢救出来,否则随着文明的发展和推进,有很多东西很快就会消失的。我们下乡去感触很深,有一些能讲故事、能唱歌的老人,这次去的时候已经不在了。很多地方上从事搜集工作的同志大声疾呼地提出这样一个要求:尽快安排力量从这些老人当中抢救他们所传承的民间文学遗产。大家知道,我们现在的农村正在经历着两个转变:一个叫做从自给半自给的农业经济向着商品经济的转变;一个叫做从传统农业向着现代农业的转变。中央文件里已经精辟地分析了我们中国农村社会当前正在经历着的这个过程。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农村民间文化的冲击是很大的,对道德的冲击也是很大的,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冲击也非常明显。面临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我们民间文学工作者应该意识到我们所担负的任务是多么重大、多么迫切,从而应当加快我们搜集的步伐。当然,在一些边远的山村,所谓穷乡僻壤,某些文学作品中所描述的那种恬静的、古老的、浑沌未开的地方,可能商品生产还没有很大的发展,还没有那样大的力量使得上层建筑发生如此激烈的变化。但是,在绝大部分农村中,我们已经看到了这种深刻的变化。如果我们能够通过“民间文学三套集成”这项工作,把我们全国五十六个民族的民间文学来一次比较普遍的搜集、记录,那么我们将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做一件很伟大的、可以载入史册的大事。如果我们能够在1990年以前完成或大部分完成这三套“民间文学集成”的搜集和编辑,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的贡献将是非常大的,是前无古人的。在座的大部分同志是在省里工作的,都是经常到农村去的,都是去搜集过民间文学作品的,对这种迫切性,肯定是有深切的感受的。

  还可以从当前的现实意义方面来考察。我们开展民间文学的全面搜集和普查工作,在当前究竟有没有现实意义呢?我看是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是怎样看这个现实意义。过去我们在讲话中讲,在刊物上发表的文章中也讲,但有时候由于强调现实意义,在某种程度上使得有些经验不多的年轻同志误认为我们的民间文学应当改成用今天的观点、根据当前的利益和需要来修改民间文学作品。讲得不适当了,就可能导致这样一种效果。过去我们的刊物上发表过一些被修改了的民间文学作品,就是由于“左”的思想影响而造成的。这里牵涉到一个理论问题。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第四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我们曾比较简略地触及到这个问题。这就是,现今仍然在农村、在群众中流传的民间文学,是不是属于社会主义文化的范畴的问题。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核心应当是贯穿着共产主义思想的作品,但这不等于要求所有的作品都具有共产主义思想,这一点是不言而喻的。如果我们要求所有的作品都具有共产主义思想,那我们今天的文学艺术可能会变得比较单调。实际上,现在我们的文学艺术是绚丽多彩的,体裁、题材、风格、手法是多样的,既要有一些社会主义革命激情的、有共产主义思想的作品,同时也应有一些轻歌曼舞、思想倾向不那么突出、不那么鲜明的作品,也应当有一些历史题材的作品和反映下层老百姓思想观念的民间文学作品。这些作品的主导思想可能不是共产主义的思想,但是可能是健康的、有益的思想,能够鼓舞人向上的,能够使人怡情悦性、增长知识的作品,能够影响和提高人民的道德、品格、情操的作品。民间文学不是一下子产生的,而是在各个不同时代里逐渐积累起来的,可以说,每一个作品都是经过很长的历史时代发展而来的。在这一点上,它跟作家的作品是不一样的。作家的作品一旦形成书面的形式,就已经固定了;而民间文学作品则没有终结之点,要经历很长很长的时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被人民群众补充、修改、打磨、丰富,因此它自然就积淀着不同时代里的不同的思想和观念。我想,可以这样说,只要是现在还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收、所喜爱、所传颂、所传承,还在民众中广泛流传的,对人民群众有益的民间文学作品,就可以算作是社会主义文学的组成部分。对待民间文学作品,不可以人为地拿我们今天的思想去修改它,使之适应于今天的政治需要。那样做,不是历史主义的态度。这一点,过去宣传得不够,讲得也不够准确。如果把民间文学仅仅看成是文化的遗存,看成是完全固定的、僵死了的,那就很难把它同社会主义文化挂起钩来。苏联早期出现的拉普派,主张社会主义文化是纯而又纯的,必须是无产阶级创造出来的,与人类几千年来的文化是没有关系的。我们在文化上的“左”的思想与拉普的“左”的思想,不是没有渊源关系的。民间文学,有很多东西是健康的、清新的,其中当然也有一些包含着某些封建思想的东西。因为中国社会比较特殊,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作为统治思想的封建思想,不可避免地渗透在民间文学作品里。此外,由于小生产者的历史局限性,还有一些更古老的思想,包括史前时代的氏族社会的思想形态,如泛灵论的世界观等等,不能认为氏族社会的思想比封建思想好,实际上它更加原始。但是即使是包含有这些非共产主义思想的作品,也可以在不同层次上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有益,甚至可以为社会主义文化所容纳。

  十七年时期,我们的民间文学事业有很大的发展,但由于“左”的思想的影响,也走了这样那样的弯路,这种“左”的思想至今没有得到彻底的清除。只有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大好形势下,才有可能提出搞全国性普查,才能把“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工作提到我们的工作日程上来。回想“文革”前,我们也曾经搞过“三选”、“一史”,民研会搞过三套丛书(一套是《中国各地歌谣集》,一套是《中国各地民间故事集》,一套是《长诗集》),如今回过头来看,编辑这些书的指导思想是值得反省的,厚今薄古的思想从始而终贯彻在整个编辑工作之中。如果不是拨乱反正,我们可能仍然固守着厚今薄古的指导思想,试问我们今天的“三套集成”能编好码?经过拨乱反正,我们的指导思想端正了,今天我们就有信心把“三套集成”编出来、并且努力编好。这几年来,民间文学工作有很大的发展,民研会第四次代表大会充分肯定了我们所取得成绩,很多新人参加到这个队伍中来,搜集了很多作品,出了很多书。对于搜集、出版、发表的民间文学作品,应当给与高度的评价;但是也要一分为二,有一部分作品不是按照我们的方针做的,在某种程度上,如在价值判断方面,或多或少地仍然受到“左”的思想的影响。然而,总的来说,这几年经过批判“左”的思想,大家提高了认识,已经具备了搜集、编纂“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条件。因此,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第四次代表大会上就把这件事决定下来了。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刘锡诚]关于中国特色的民间文艺学
下一条: ·[刘锡诚]民间文学普查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相关链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民间文学”回归中国语言文学二级学科目录
·[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朱家钰]从角色到人物:故事学的层级术语体系
·[赵莎]重回本土:对民间文学现代性论争的反思·[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
·[杨李贝贝]守护边地文学:《边疆文艺》及其生成·[孙宇飞]1952-196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民间文学出版史
·[孙华月]网络语境下民间文学的一种新机遇·[施爱东]学科建设的自由路径及其限度
·[任积泉 苑秀琴]河西宝卷文化生态的形成及其对当代非遗传承发展的启示·[秦选涵]论中国民间文学学科的审美理想与实践逻辑
·[毛巧晖]多元喧嚣与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的转向·[吕殿增]杨七郎墓传说的精神遗产及其保护
·[陆薇薇]日本民俗学传说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刘文江]《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传说·甘肃卷》相关文献的编纂与传说学四个基本理论命题的实证
·[梁家胜]论数字时代民间文学的开源性·[鞠熙]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口头传统类资源普查报告
·[黄景春]民间文学研究向田野要什么?·[胡南]回到人的立场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