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乡关何处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乡关何处

[师琰]雾都底色的乡愁:跨文化碰撞体验
  作者:师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1-18 | 点击数:7788
 

·《21世纪经济报道》专题│乡关何处:纪事与追问·


  在中国驻英国大使馆每年春节前举办的华人华侨新春招待会上,总能看到一群华人金融精英的身影,刘延平就是其中一个。今年除夕正好是周末,他约了一个昔日老友从香港飞来一起打球,“就算是庆祝新年了。”他笑言。

  回家过年,对大多数在海外拖家带口的华人而言,早已成为奢侈,自己要上班、孩子要上学,回家过年谈何容易,即使是像刘延平这样的苏格兰皇家银行保险公司精算总监也不例外。

  可是在刘的妻子刘有青看来,在英国过旧历的中国年,总难免有些异乡异客的惆怅,“中国传统节日似乎是不能被移植的,因为需要气氛来烘托。”同声传译专家、在伦敦都市大学教授翻译学硕士课程的刘有青说。

  异域中国心结

  在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熏陶的刘有青看来,无论在哪里居家,都一定要打起精神来过中国年的。所以她家大门刚摘下圣诞花环,就贴上了红底金字的“福”。

  有一年,她的孩子所在学校邀请她讲讲中国年的传统和风俗。这位大学老师欣然前往,从中国新年和十二生肖的来历讲到中国年的装饰。还拿出一个做工精美的大红中国结展示。

  “有谁知道中国结代表了什么吗?”她对孩子们说,“你们看这些连接的环节,它代表了家人、朋友间应该心手相连,紧密团结,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每个人都属于一个大家庭的一员。”

  令她印象深刻的是,当她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中国结的蕴涵,金发、红发、黑发的孩子们抢着给出五花八门的答案:

  “它代表了家人要相互帮助。”

  “它代表了朋友要重视友情。”

  “它代表了人有人之间的相互关联。”

  “它代表了应该爱自己的家人。”

  这让她颇为感慨。

  刘一直自认为自己国家观念比较淡薄。然而有一件事,却令她难以释怀。到英国几年后的一个暑假回国,一天早晨去喝永和豆浆。碰巧这家永和豆浆在一大 型超市楼下,隔着大大的玻璃窗,正好看到一队穿着保安制服的工作人员,在超市前的广场上列队升旗。一时间国歌奏响,伴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在不经意之间,她已泪眼模糊。

  “无奈得很,一向认为自己是自由精神的我,在潜意识里,国旗和国歌却竟然也成了唤起乡愁的元素。理智和情感的较量中,显然是情感占了上风。”她在自己的博客里写道,“我想自己三五岁时熟记于心的李白的句子,如此朴实无华的有关于乡愁的句子,要过了这些年,自己游历了半个地球之后,才结结实实地领悟到个中的滋味。”

  生活在海外多年,她深深感到华人的地位和祖国的强盛、中华文化的弘扬息息相关。

  “金融海啸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间2008年奥运的盛宴,更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国家在世界重新寻找自己定位的成功探索,”她说,“但随着中国经济腾飞,在中国史诗般工业化的进程中,我们也听到了一些中国社会道德滑坡的新闻,我没有办法再从中华儒家文化的角度向身边的西人辩解。”

  在她看来,中国社会的既得利益阶层是否能够在自省中真正使社会体制和社会公平得到改良,这将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也是中华文明能否真正得到弘扬的关键。

  “虽然我们生活在瞬息万变的大时代中,我始终相信有些东西是永恒的。比如中国年所唤起的游子思绪。”刘有青说。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2012年1月17日11版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姚建莉 宋婷]唐装复兴:大国崛起的服饰叙事
下一条: ·[许未来]重回少年时:孔子的全球化诠释
   相关链接
·“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
·[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
·[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
·[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张凤霞]民俗影像片的叙事实践
·[韩李英]春节习俗食鱼的吉祥文化浅析·[张佳伟]皇帝的节日生活实践及其对节日资源的使用
·[王月 戴建国]节日传承中的年味·[向柏松]疫情之后,话湖北春节
·[田兆元]就地过年与都市年俗认同的契机·[储冬爱]疫情下的团圆:何以为家?
·[毛巧晖]认同与重构:后疫情时代下民俗节日的传承与发展·[刘晓峰]成长的中国 成长的年
·[黄旭涛]节日文化的空间特点及其重建意义探讨·乌丙安:“年”和“春节”的渊源与变迁
·詹石窗:春节礼俗及其文化精神·萧放: 春节回家,我们的文化物候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