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乡关何处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乡关何处

陆建德:认识自我与重构认同
  作者:陆建德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1-19 | 点击数:11290
 


·《21世纪经济报道》专题│乡关何处:传统与认同·  

  现在谈中国文化认同,有些原有的价值观需要重新审视。有些人出国一周就急着想回国,因为不习惯外国的饮食,这就是文化认同,但是这种认同没有真正的感召力。也许我们并不一定深度了解中国文化的特征,需要重新认识我们习而不察的价值前提,从而建构更加积极的、渗透到具体行为里去的核心价值观念。

  千万不要以为,凡是中国的东西必然都是好的,只要我们把中国的哲学和文化思想原原本本介绍出去,别国人士必定心悦诚服。完全不是这样。我们介绍中国文化,首先要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然后考虑哪些方面我们可以重点介绍,哪些方面我们可以自己先消化消化再说。

  向世界介绍中国能否成功,最终取决于我们选择性介绍的文化是否具有亲和力,取决于我们是否具备比较的眼光和自知之明,而后两者都来自对别国的文化和价值观的了解。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时间很讲究,一串“8”字。现在的社会崇拜8(“发”),这是畸形时代畸形欲望的生动体现,把对“发”的崇拜推向世界,又将如何影响中国的形象?据《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发”是“因得到大量财物而兴旺”,与“发财”的意思是一样的。公正、仁慈、诚实、信义,这些才是体现价值的伦理观念,而“发”则不是。把“发”定为追求目标,是把我们的民族去道德化,去伦理化,这还不是最可忧虑的吗?认识自我,在细处用心用力,这是我们在提出诸如“文化认同”之类宏大口号的同时切切不可忘怀的。以“发”为理想,那么人们就都沦为经济动物了。有些人想尽办法给私家车配个尾数为“168”牌照,他们心中的“一路发”并不是我们说的“发展”,后者包括了持有公正、和谐理念的社会发展。

  一个文化如果真的要强大,必然是开放的,动态的。在我国漫长的历史上,华夏文化不断与周边文化积极互动,固定的、超越历史的本质主义文化也许从来没有过。我们要有强大的自省能力,必须善于隔着一定距离去审视自己的文化,这样就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勇于面对批评。任何有力量的文化都善于进行自我分析和自我批评,然后才能与时俱进,继往开来,重塑自我。

  中国社会是儒家社会吗?

  在谈文化认同之前,我们该问:认同什么?什么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这些是很难回答的。有不少人说中国社会是儒家社会,我一时还不大能理解。明清之际有所谓的《圣谕广训》,是教育官员和老百姓的。如果说,广为宣传的品质也许正是现实中所缺少的,那么,民国以前几百年广大民众的行为方式就不一定符合儒家特点。我举一个例子,儒家重农轻商,重义轻利,君子不言利,所谓“正谊(义)不谋利,明道不计功”。这其实只是上层人士的理想。民间的价值观念是轻商的吗?可能恰恰相反,读读明清小说即可明白。可能因为物质条件太困难了,中国人还形成了拜财神的风俗,国内拜,到了海外也拜。堂而皇之崇拜财神,这在世界上不是常见的。基督教里的财神叫玛门(Mammon),几乎跟魔鬼一样。马克思在写《资本论》之前分析西方社会,也在谴责高利贷所象征的一切以及“金牛犊崇拜”(就是拜财神)。他的道德态度很容易在欧洲的思想文化界引起共鸣。但是中国不一样,在中国拜财神很普遍。

  民国的时候,人们在拜灶王爷的时候还要往灶王爷的嘴上抹一些糖水,让他到玉皇大帝那里美言几句。涂糖水的行为说明什么?就是给他好处,向他行贿,把嘴封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好处来决定,那是可怕的。对这种行为模式,我们反思得并不够。

  民间社会这种基于物质利益的信仰,也在一些传统文学里面得到了体现,比如《水浒》。宋江叫“及时雨”,因为他口袋里有银子,看到“好汉”就用小恩小惠收买人心,然后好汉跪倒就拜,还说“哥哥真及时雨也”。好汉拿到好处之后再来确定人和人之间的亲疏关系。我们以往的文化太看重个人恩惠了,使之成为决定一切的因素。“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句话暴露的是什么?王士祯的《吴顺恪六奇别传》一文很有名,写一位特立独行的乞丐当了大官后如何报答往日接济过他的人。公款、军款到了他手里完全由他任意处置,慷公家之慨反而被认为美德。这实际上与儒家主张的“重义轻利”差距很大。因此,看是不是儒家社会,不能只看正统的典籍,引用几句标准的孔子语录,还要看民间实际的信仰以及社会上所接受的行为方式。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2012年1月17日04-06版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张旭东:在新的矛盾统一体中确立价值认同
下一条: ·[刘晓峰]家与年:解读中国文化的深层密码
   相关链接
·[魏丽]辨别“父亲”与自我认同·[陶子煜]当局者观
·[孟令法]对象、方法与理念:家庭民俗学发展谫论·[王琴] “草药有命”与“自我神化”:粤北瑶族医药从业者的道德重塑
·[赵李娜]从“国家-民众”到“家庭-自我”:中国家庭民俗学的演进轨辙·[卢锐]析毫剖厘:家庭民俗学视野下的“云阳面业”家庭成员的自我民族志
·[李小玲]知识分子的自我启蒙与民间文学的学科发展·[胡玉福]我绣故我在:广绣爱好者自我认同的意义建构
·[陈岱娜]自我经营、性别与边界:社区语境下的非遗传承人现状探析·[彭牧]田野中的身体:作为身体实践的田野作业
·[张淇源]自我形象的交叠与刻写的身体·[张士闪]地方感与地方社会的自我建构:以鲁中洼子村为个案
·[韦布花]文化生存与困境:水族端节嬗变的自我抉择之路·[蔡磊]自我与他者:新媒体中武汉女人地域性格的呈现
·[鞠熙]游观入道:作为自我修行的女性朝山·[张丽丽]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困境与自我调适
·[祝秀丽]男权、女性与自我认同·[阎云翔]社会自我主义:中国式亲密关系
·[王玲宁 兰娟]青年群体微信朋友圈的自我呈现行为·[门田岳久]叙述自我——关于民俗学的“自反性”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