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间信仰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

[储冬爱]都市民间信仰的当代走向
——以广州“城中村”为例
  作者:储冬爱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1-04 | 点击数:4154
 


  [广州城中村 新华社发] 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带来了城乡二元社会民间信仰原有生态格局的微妙变化,以“城中村”这样一个特殊的文化空间为范本,可以窥见传统民间信仰从原生态乡土社会向都市环境的迁移、调适,乃至重新整合的大致走向。广州珠村的“拜猫”即为一个突出实例。这一独特信仰表明:城市化过程中,在都市文化向乡村渗透的同时,乡民所拥有的历史久远的原住地信仰,也会随着信众向大都市的涌入而寻找新的生存空间,并且随着“城中村”与中心城区的日益密切的文化交往而影响着城市文化。重建都市民间信仰,已经成为当下城市文明不可回避的话题。

  “拜猫”流行于天河区珠村、前进村、横溪村等几个村落,尤以珠村香火最为鼎盛,几百年来未曾中断。

  “拜猫”的时间在正月十六,据说这日是“猫神”的诞辰,“拜猫”是除清明拜山、端午扒龙舟、七夕摆七娘这些岭南共有的节庆习俗以外,村内最隆重的集体性活动。

  “拜猫”没有特定的时间表,也没有主持人和组织者,祭品也由香客们自带,按传统程序各行其是,整个祭祀活动持续十来分钟。

  传统的“拜猫”仪式由两部分组成:“拜猫”和“拜小人”,前者有呈献祭品、焚香祭拜、烧猫纸、吃猫饭等环节,与一般的神灵祭拜似无分别,但无论供品或“猫饭”,颇有自己的特色。“拜小人”和“拜猫”看似不搭界的两个活动,却始终“捆绑”在一起,成为“拜猫”非主要却必经的一个程序。

  作为南方都市“城中村”一种独特的民俗事象,珠村人对猫或猫神的顶礼膜拜,都令人感动又好奇。它或许透露出了一个族群历史变迁中的文化心理传统。综合分析后我们发现:“拜猫”表现为猫崇拜的显性,但其实是一种替代的虎崇拜;同时又潜藏着多种动机,是祭社神、祭白虎、打小人、拜财神、虎崇拜等多种俗信结合的产物。

  珠村原是广州的市郊农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已逐步融进广州这座现代大都市,成为其中的一个部分。在调查中,见闻所及,均有来自广州市内拜“猫神”的香客,他们身居闹市,慕名而来。据介绍,类似的香客还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其中所反映出来的社会文化心理,当然是复杂的。但从民俗学的角度看,它似乎隐含着一种事实:城市化对乡村民俗的影响,并非是单向的;在城市文化不断改变乡村民俗的同时,乡村民俗中一些传统坚固的成分,也会随着“城中村”与中心城区的日益密切的文化交往从而逐步向城市文化传播渗透,这是值得注意的。

  是什么原因使得乡村民俗能够向城市文化渗透呢?就珠村的“拜猫”而言,我们当然无法否认它与传统道教的联系而具有的深厚宗教根基,因而得以延续和传播。但是,经过崇拜物的替代转换之后,“拜猫”毕竟已经不是道教本身,那它又是如何吸引外乡、都市“他者”的注意呢?究其原因,我们认为有几点:

  首先,替代的崇拜物与人类更具有亲和力,更具有城市的现代感,正如猫可以成为现代城市人的宠物一样。

  其次,新城市居民的心理投射。“拜猫”的根本目的,是企求人际关系的和谐,是一种不指涉具体人事的“祛恶”,这对于邻里空间密切而心理疏离的城市人,或者往日是乡村而今天是城市的居民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现代城市居民的一个特点,就是每一个身边的人,都可能或只能是陌生的“他者”。“猫神”的“形猫而实虎”就暗含着“亲密的陌生他者”和“使他者变得亲密”的意义。

  再次,商业文化冲击下生存焦虑的精神慰藉。原住民身份的改变是表面的,根本的变革是生产生活方式。从对土地和族群的依赖,改变为纯粹的商业化个体经营,接踵而来的便是生存的焦虑。“小人在,生机亡”,这是最为朴实的经营理念和商机判断。对“小人”的恐惧,也就成为新城市居民的生存焦虑的直接表征。因此,集“拜小人”和“打小人”于一身的“拜猫”之所以受到青睐,就不足为奇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拜猫”的族群边界正日益模糊,并随着珠村的城市化进程,由农业文明的实用宗教转变为城市文明的精神宗教。这是一种民俗文化内核的蜕变。

  如何看待当今都市民间信仰,其实是一个如何认识文明与宗教的关系问题。“拜猫”一类民间信仰的顽强生存及向城市文化不断渗透的趋势,说明作为一种传统势力,民间宗教信仰也完全有可能与现代化的需要相适应;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民间文化依然有被改造为符合改革需要的可能。

  事实上,如“拜猫”之类的民间信仰也并非毫无积极意义。在乡民、移民向市民化转变的过程中,旧的地方秩序被打破,寻找新的认同方式、认同途径成为必然。无论在商业竞争的需要上,还是文化心理上,族姓群体或地域帮群(老乡)都仍是他们所能够依赖的最直接的力量,族群、帮群之间的相互照顾也将成为一种主要态势。但是,就族群认同而言,任何直接强化宗族势力的传统方式都是不合时宜的,也是有害于不同族姓之间的友好商业交往的。这就必须寻求一种既符合传统的形式和心理要求,又能够为现代城市商业文化所接受的方式。以族姓群体参与的方式举行的“扒龙舟”、“摆七娘”、“菠萝诞”、“做年例”、“飘色”等就成为首选的活动。这些与族群情感生活、信仰世界、集体意识紧密联系的重要符号,在融入城市文化后正成为一种群体身份的表征,这是任何一种族群的娱乐活动都无法替代的,也是许多来自“城市”和“他乡”的人无法拥有的。构建此类的崇奉空间,显然不是为了强化宗族观念,而是正视宗族文化的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作为一种有效的文化策略,“祖先认同”有助于解决当下中国日益显现的深层次矛盾,如文化断裂、代际冲突、价值认同等。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文章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12-01-01 09:13:19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叶春生]广东禾楼舞:巫文化与傩文化结合
下一条: ·记者调查:被承包的“信仰”
   相关链接
·赵昕毅主编:Chinese Popular Religion in Text and Acts·[余张妍]都市民俗学视野下对“故乡”的再检省
·[于晓雨]岱阴后石坞信仰空间中的代际传承及历史叙事·[叶泽强]地方村落保护神的建构与重构过程
·[杨雨彤 胡燕]茶文化聚落中的都市民俗探析·[徐慧丽]多元身份:浙南杨府爷信俗嬗变及文化心理
·[王晟聪 李浩昇]民间信仰组织的村庄治理参与机制·[王海娜]葛洪信仰与葛洪题材木版年画初探
·[马梦洁]明清民间信仰中国家力量与地方社会的互动·[马兰]中国民间信仰的研究模式
·[吕树明]造神:当代民间车神信俗的实践逻辑·[刘扬]从地仙到宗教正神:民间信仰空间的多种面向
·[刘师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野下的昆明官渡古镇土主信仰研究·[李承柳]试论汉代民间信仰的实用性特点
·[赖伟鸿]“香火”的隐忧:从身体实践到数字民俗的仪式变迁·[黄俊杰]“天灶地设”:大理古城南门城隍庙中灶的符号象征意义
·[刁统菊]当下后土文化的传播与影响·[陈思涵]潮汕地区祭祀仪式中的性别秩序
·[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林旻雯]民俗生活中的掷筊实践与衍变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