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位教育与招生信息
   高校民俗学学科建设
   高校民俗学课程与教材
   民俗与中小学乡土教材
   民俗学学位论文题录
   全国民俗学研究生暑期学校
   公开课(MOOCS)

高校民俗学课程与教材

首页民俗与教育高校民俗学课程与教材

高校学子迷上“非遗”传承体验区
  作者:王铁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11-05 | 点击数:5012
 


  日前,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验区──民俗文化和艺术展示馆在黑龙江大学艺术学院落成并对外开放,同时举办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请进校园活动。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验区--民俗文化和艺术展示馆是全国高校中,继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之后,成立的第三家国字号文化遗产研究机构,并被列为省艺术实验示范中心。

  活动开始后,守候已久的学生们涌入展馆,参观体验区,亲身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体验“非遗”的神奇魅力。在当日的开放式上,来自哈尔滨市的10余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现场演绎的工艺绝技,让参观者赞叹不已。年过八旬的林玉卿老太太,很小的时候就学过剪纸,退休以后,把全部精力都投入了剪纸创作,在民间文艺节庆活动中多次获奖,是黑龙江省优秀民间艺术家之一。这次展馆开放,老人特别高兴,由女儿搀扶着,不顾天寒路远执意赶来参加。在现场,她向参观的学生说:“这些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好东西,可不能丢。”

  黑龙江省民协主席王益章对学生们的热情深感意外,没有想到这些“80、90后”的年轻学子这样喜欢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喜欢民间艺术。省文联党组副书记燕鹏说,高校历来是传承文化的重要空间,“非遗”进入大学校园,必将成为一种趋势,一条道路,一个方向。黑龙江大学副校长丁立群表示,“非遗”走进校园,为学校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提供了宝贵平台。

  展馆集中展示了黑龙江省近年来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取得的丰硕成果,并有所侧重,重点放在民间、民俗工艺美术方面,兼顾民间文学。展馆总面积达800平方米,分为展示表演区、传习体验区、生产制作区3个部分。展馆将向全社会开放,参观者既可以感受到黑龙江流域北方民族文化底蕴,也可以欣赏许多工艺精湛的艺术珍品,还有可能观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技艺表演,学习、体验工艺品的制作过程。展出的艺术品多达34个种类,总量两千余件。其中,桦树皮制作技艺、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鄂伦春族狍皮制作技艺、赫哲族伊玛堪、达斡尔族乌钦、鄂伦春族摩苏昆6项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值得一提的是,萨满服真品、萨满神偶、萨满民俗画等具有北方民族特色的民间艺术真品作为体验区的“镇馆之宝”也亮相展区。同时,黑龙江大学艺术学院还将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邀请省内外专家学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来学院授课,在学生中传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技艺。

  据悉,本次活动由黑龙江省文联、黑龙江大学联合主办,省民协、黑龙江大学艺术学院承办。

 

  文章来源:中国艺术报 2010-11-02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吴丹]拂去历史的尘封:对荆州高校学生非遗体验的思考
下一条: ·西安地区将在周至起良村开展“古法造纸”高校大学生实践体验活动
   相关链接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2024年3月17日上午9:00)·首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
·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
·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八届常会将在博茨瓦纳卡萨内召开·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
·[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郭翠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活态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术语选择事件史循证研究
·[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邹培培]非遗语境下生产民俗对地方认同的建构路径与内在机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