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间信仰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

张贤亮:信仰危机是社会浮躁的根源
——在第16届全国省会城市地方税收理论研讨会“文化讲座”的讲话
  作者:张贤亮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9-09 | 点击数:16311
 


  今天我是诚惶诚恐来的,因为这是你们严肃的研讨会中的一个“文化讲座”,给我的邀请函上说是“会议的一次文化盛宴”、“文化大餐”。近几年,我觉得发表言论是一种“高危行为”,尤其是名人讲话。如果我应付场面,讲一些众所周知的套话,听众就会觉得白来一趟而骂我;如果讲一点独立见解、独立思考的东西,有些喜欢炒作的记者又会掐头去尾,断章取义,弄得我百口莫辩。并且,现在的听众再不像二三十年前的听众了,上世纪80年代,我曾应邀到北大、北京广播学院去讲话,白岩松、倪萍都在台下,那时,他们只有接受的份儿。而现在网络时代的听众,每个人都能掌握海量信息,每个人都有独立思考能力,都带着批判的耳朵来的,不再是我说你听了。听众听到不顺耳的话,又得骂我。到我这个岁数应该是颐养天年的时候了,颐养天年就要少找麻烦,不要找不痛快。所以,这些年我力避外出讲话,北京、山东、深圳、武汉、四川有些高等学府请我去讲课,我都婉言谢绝了。那么今天我怎么跑来了呢?因为我把它看作是我对宁夏的回报,宁夏对我有恩,是我第二家乡。宁夏税务局请我给外地来的贵宾进行一次座谈,我感到很荣幸。不过我不敢称之为“讲座”,说“讲座”是对我的一个抬举,我的“讲话”只不过是“文化盛宴”上的一碟小菜而已。因为我不知道面对税务专家们讲什么好,昨晚我翻来覆去没睡踏实。今天我想就用“意识流”的方式讲点我最近的困惑吧,也许有点杂乱无章,请各位谅解,仅供大家参考。

  一

  文化是最难讲的东西,因为“文化”是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它无所不包,什么东西都可以往“文化”这个筐里装,包括我们今天会议的形式。在国外,会场上摆张讲演台,讲演者讲多长时间也只能站着,而在中国,就像我,可以坐着,还可以破例让我吸烟,你们下面却不让吸,这在西方是绝对不可以的,这也是具有中国当代文化特色的一种表现。你看,“文化”的概念广泛不广泛?

  文化的概念通常是这样理解的:以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所形成的生产关系作为基础,生活于其中的人们自然会形成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由此产生特定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思维方法,以及主流生活习惯、习俗与风俗等等。“文化”大无边,可说吃喝拉撒睡里都有“文化”,譬如我们常挂在嘴头的“茶文化”“食文化”“酒文化”……每种东西里都有文化。就一个“食文化”,我能东拉西扯地对各位讲一天,但时间宝贵,我们还是从文化的总体来讲。

  首先,我想向各位请教:我们现在的文化究竟是种什么样的文化?我们生活在一种什么文化形态当中?坦率说,我现在搞不明白!当然,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但还不是社会主义社会。因为我们最高权威也说了,建成“社会主义社会”要长达50年甚至100年时间,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还不是一个完整形态的社会主义,何况我们还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政治改革还有待起步的所谓“转型期”。“存在决定意识”,你的社会还不是社会主义,哪会产生出“社会主义文化”?我们可以说什么“封建主义文化”“资本主义文化”,因为它们的社会形态早已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定型了。那么,我们现在究竟是种什么文化形态呢?“三个代表”里面讲的第二个代表是“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里用了两个“进”,也就是说现在的文化是“动态”的,是“进行式”的,还没有到达目的地。这种说法很科学,没有说我们就“代表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宝宝还没有誕生,是男是女还不得而知,你怎能“代表”由他而产生的文化?所以我想,我们现在的文化只能是一个多元的文化,在前进过程中非常庞杂的、非常混沌的文化。

  我们正处于这种文化形态当中,所以我们才感觉难受。这是我们的“心病”,恍兮愡兮,心无皈依。因为整个社会文化没有定型,人们的心就无所依存。这种心病的表现被概括为“浮躁”,社会普遍地“浮躁”。有人说:“哎!别着急,别着急,只要经济发展上去,那文化就一定会上去,咱们先经济后文化吧!”

  这话也对也不对。说对,是因为经济上去了,就有更多的钱投入教育事业、文化事业以及文化场馆的建设,可是那些并非一个民族文化的根本,不是文化的核心。硬件不能代替软件。教育,首先是教心,教人怎么做人,如果没有核心的价值观,你拿什么教学生?只能教些科学文化知识、技术技巧等等应用层面的东西,触及不到灵魂,学生的心灵得不到塑造,就无法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只好照本宣科,这就是我们一直不能摆脱“应试教育”的原因。

  说不对,就要参照一下外国的例子。很多人认为,美国之所以成为今天的美国,硬件软件都独霸全球,就是因为经济发达,先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占了便宜,又在二战中取胜,在世界其他国家遭难的时候只有美国本土没受到波及,当然经济一下子就发展上去了。其实不然,美国是先有文化后有经济的。这点请大家一定要注意。美国开国是一个清教徒国家,是个路德教派国家。在15、16世纪时期,欧洲的宗教统治非常厉害,专制残酷。于是就有一批代表被压迫、被奴役的穷人的诉求以宗教形式表达出来,就是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路德教派。这批人称为清教徒,他们崇尚节俭、勤劳、奋斗、进取、互助、友爱、重视家庭等等。而这些又是谁教他们的呢?是他们所信奉的上帝,是上帝教他们这么做的。这批人在欧洲不能容身,因为教廷的力量非常大,想方设法迫害他们。当时正好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这些被迫害的清教徒就纷纷跑到美洲。被压迫的人,第一个要求当然是自由,除了自由还要平等!到了北美,在节俭、勤劳、进取、奋斗、互助、友爱、重视家庭的宗教精神指引下,不到百年就超过了他们的宗主国,竟然要求独立了。这些被压迫、遭受不平等待遇的人们,又高举着“自由”“平等”的大旗,使欧洲各国的穷苦人向而往之。文化就是力量,就是感召力。那时的北美洲只有少数印第安人,绝大部分土地还荒无人烟,欧洲来的移民们就在清教精神指引下,使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就成为经济大国。经济是人搞上去的,而人是有宗教文化支撐和维系的。也就是说,美国是先有文化后有经济发展的,这点要认清。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期刊网-新浪博客 2010-9-9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张伟 张娜]西王母的道家思想
下一条: ·[周传斌]世界屋脊上的伊斯兰文化
   相关链接
·[鞠熙]狐仙故事与北京城的宇宙论意义·赵昕毅主编:Chinese Popular Religion in Text and Acts
·[朱钧 朱敏]论明代无生老母信仰的概念发生·[扎西卓玛]礼物与信仰:一个藏族村庄中的礼物交换习俗研究
·[于晓雨]岱阴后石坞信仰空间中的代际传承及历史叙事·[叶泽强]地方村落保护神的建构与重构过程
·[叶玮琪]唯有天太拜魔王:清代京西慈善寺魔王信仰中的“旗人记忆”·[闫建微]冀南地区十八村奶奶信仰与姻亲关系研究
·[徐进]琅琊祭海节的原真性问题探讨·[徐慧丽]多元身份:浙南杨府爷信俗嬗变及文化心理
·[吴秋林]藏佛刻:符号化生存的智慧和精神·[王晟聪 李浩昇]民间信仰组织的村庄治理参与机制
·[王仁之]泰山商铺的民俗存留与新变·[王海娜]葛洪信仰与葛洪题材木版年画初探
·[滕晓彤]明代延庆碧霞元君信仰初探·[孙敏]母题共享与话语耦合:日本英雄祖先故事的信仰图景
·[马梦莹]后土图像身份判断新论·[马梦洁]明清民间信仰中国家力量与地方社会的互动
·[马兰]中国民间信仰的研究模式·[马光亭]认猪为母:苏北乡村的动物信仰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