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理论与方法

首页民俗学专题理论与方法

[张文安]中国神话与两河流域神话的文化比较
  作者:张文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8-16 | 点击数:5475
 


  神话是人们为崇拜神灵编造的故事,是宗教情绪化下想象力的产物,属于宗教文学的范畴。神话的发达与否最能反映一个民族宗教情绪的高低,因而也是文明类型区分的显著标志。

  先秦两汉时期与苏美尔阿卡德时期分别是中国与两河流域古代文明类型的形成和奠基时期,在诸多文明要素之中,宗教与神话的发展趋势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各自文明类型的形成。比较而言,中国与两河流域古代神话发展的情形呈现显著差异,主要体现在神话的文献载体、神灵人格化、神谱以及神话的叙述艺术等多个方面。

  从神话的文献载体上讲,中国古代神话主要记载在诸子哲学中,充当着辅助论证的素材,很少独立成篇,也与宗教观念无关。如著名的“女娲补天”和“嫦娥奔月”神话,都出自西汉哲学论著《淮南子·览冥训》中,两则神话都服务于议论,与宗教神灵观念无关。早期儒家经典号称“六经”,即《诗》、《书》、《礼》、《易》、《乐》、《春秋》,为中国古代本土文化的主要遗产,但其中可见的神话寥若晨星。中国最早的两部正史《史记》和《汉书》,其中在“本纪”中有开国皇帝的感生神话的叙述,开启了后世正史编撰帝王感生神话的传统笔法。这些感生神话故事情节简单,都是祖先崇拜宗教意义上的政治神话,正史宣扬的是封建王朝帝王将相的文治武功,绝少神灵干预的神话事迹。史前至夏商周三代时期考古文物中很少看到与后世流行神话题材一一对应的图案,尤其是商代甲骨文、周秦之际的青铜铭文等载体中很少看到。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神话数量稀少,没有独立的作品和鸿篇巨制,这种事实也反映在文献目录学中。文献分类格局真实反映出中国本土文化形成时期神话势力衰微的事实。

  两河流域神话经历了苏美尔和阿卡德两个历史时期,时间跨度达2500年之久,其神话无论数量还是内容形式都堪称是该民族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世界上最早的文学目录发现于古代两河流域南部城市尼普尔废墟中,编撰时间在公元前两千纪。在两个盘状泥板上铭刻的21篇文学作品中有7篇都是神话题材,说明神话作为宗教文学中的大宗在文献分类中占据独立地位了。古代两河流域神话不仅文献载体形式多样,篇幅规模都多见鸿篇巨制,著名的神话史诗“吉勒旮美什”记载在11块泥板上,“埃塔那”神话更有450行的文字规模。这些与中国古代神话零碎片段未见独立成篇的局面形成显著反差,生动反映出两大民族神话发展上的早晚盛衰之别。

  中国古代神话中神灵人格化进展缓慢,春秋以前的文化典籍中很难看到具体可感的神灵形象,天神的形象数千年当中一直模糊不明,《诗·大雅·文王》说“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其他如日神、月神、风神、水神等自然神人格化一直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神灵与人类之间是若即若离的关系,也无由知道它们的性别、性格、家庭谱系等。相反,古代两河流域神话中的神灵大都具备神人同形同性的特征,人格化比较彻底。如苏美尔时期一个圆筒印章上描绘了五个神灵的组图。神话中的神灵有说有笑,和人类一样需要吃、穿、打扮,还有爱情和婚姻家庭等,在神灵之间冲突的故事中神灵形象更加栩栩如生。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灵缺乏严密的家庭谱系,彼此互不统属。相反,古代两河流域神学家按照人类的家庭组织为神灵编排了严密的谱系,每一个主要神都有父母妻子和儿女,众多的神灵组成一个大家庭。

  中国古代神话零碎稀少、缺乏系统,更遑论什么艺术手法了,后世熟知的神话大多出现在战国及以后历史时期,道教、佛教等宗教的兴起是神话发生的主要动力,在春秋以前的文明时期很少有神话产生。两河流域古代神话早在国家出现之前就大量产生,充当着宣传宗教教义的重要文化功能,神话多采用反复、拟人和夸张等艺术手法,取得了叙事艺术的很高成就。祖先崇拜是中国古代宗教的主流形式,自然崇拜被深深压抑未能获得充分发展,自然神话的衰微是命中注定的事实。相反,自然崇拜从史前文明时期就是两河流域宗教的主流形式,因而,自然神话获得了充分发展、呈现发达的特征。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1年08月16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刘一皋]社会调查及学术研究的态度
下一条: ·[陈立旭]威廉斯重塑英国文化研究
   相关链接
·[杨利慧]当代神话学的立场和追求:在整体时间观和互文之网中重新理解神话与神话学·第五届中国神话学与西王母文化研究学术讨论会1号通知
·[向柏松 张兆芹]神话学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张多]重估中国神话“零散”之问
·[于玉蓉]《史记》体例之数的神话学新探·[杨利慧]当代神话学的立场:在动态而开放的互文之网中研究当代神话
·[苏永前]神话的理论化与理论的神话化·[张多]抖音里的神话:移动短视频对中国神话传统的重构
·[张多]元宇宙:数字时代的宇宙观及其神话学批评·[陈连山]从神话学立场论夏朝的存在
·[谭佳]悖论式嫁接:比较神话学在晚清的出现·[杨利慧]神话主义研究与“朝向当下”的神话学
·[于玉蓉]连续与独特:“中”之源流的神话学探赜·[祝鹏程]“碎陶镶嵌的古瓶”:袁珂的中国神话普及写作
·中国民俗学会唁函:深切缅怀李子贤教授·讣告:沉痛悼念李子贤先生
·[黄悦]论当代网络文学对中国神话的创造性转化·[杨利慧]“朝向当下”的神话学论纲: 路径、视角与方法
·[赵蕤]日本神话学“南方说”研究·东亚神话比较研究的大视野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