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清明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清明节专题

清明:春雨滋润的文化
  作者:记者 邢宇皓 李韵 王斯敏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4-05 | 点击数:12379
 


 

  “洒洒沾巾雨,披披侧帽风。花燃山色里,柳卧水声中。”又是一个清明。

  为祖先酹一壶清酒,向前贤献一束小花,在心中留一份感恩……这是一个寄托哀思、流露真情的日子。与亲友携游踏青,眺望高飞天际的纸鸢,为亲手植下的小树掬一抔甘泉……这是一个拥抱自然、沐浴心灵的日子。

  在这里,涌动的是人间共通的情感,是古今不绝的思念,是融入中国人血脉、薪火相传的文化信念。

  很多人在孩时,是由介子推的故事知晓了清明节的由来——这个曾经割肉救主的忠志之士,在高官厚禄即将加身时,悄然与母亲隐居绵山,哪怕君王以山火相逼,他宁愿被烧死也不愿现身。懊悔不已的君王追思介子推,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任何人不许动火;感念他留下的遗诗对“清明”二字的谆谆叮嘱——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遂将这一天定名为“清明节”。

  这个流传甚广的故事让清明节承载了中国人的多重文化理想。即便如此,“清明节”,这个被春雨滋润的日子,其文化意蕴仍远非一则民间传说所能道尽……

祭祖:追寻生命之根

  陕西黄陵,钟鼓齐鸣、乐舞庄严、祭文铿锵、万众肃然。每到清明,当地百姓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都会来到轩辕黄帝陵前,为这位华夏人文始祖举行公祭大典和民间祭奠。今年,参加公祭活动的人数将超过万人。

  清明节期间,上海虹桥机场、珠海拱北口岸、深圳罗湖口岸……返乡祭祖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人数猛增。仅在著名侨乡广东江门一地,返乡祭祖的海外华人就超过10万人。

  4月3日,清明节假期的第一天,北京地区外出祭扫的人数就达40万人。民政部当天在全国150个观察点统计的祭扫人数超过430万人。

  祭祖仪式,绵绵不绝;祭祖文化,源远流长。

  萧放 民俗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提到“清明”、“寒食”,人们往往提及介子推。事实上,在我国,一般都是先有节俗,后有传说。在传承至今的民俗节日中,唯有“清明”是节气兼节日的民俗大节,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清明节真正成为节日是在唐宋以后,但其历史源头却可追溯很远。今天的清明节可以看作是中国传统春季节俗的综合与升华。

  祭祖扫墓是清明节俗的核心。中国人历来重视对祖先的祭祀。汉代以后儒家学说的流行、宗族生活的扩大,人们返本追宗的观念更是日益增长,对于祖先魂魄托寄的坟墓愈加重视,上墓祭扫之风转盛。春季祭扫在唐代已成风气。唐玄宗曾下诏“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清明前的寒食节。“寒食”禁火、“清明”取火,扫墓亦由寒食扩展到清明,唐人逐渐将“寒食”、“清明”并称。

  清明祭祖除扫墓的“山头祭”外,后世还有祠堂祭,称为“庙祭”,庙祭跟古代春礿之祭有着密切关系。庙祭是宗族的共同聚会,有的地方径称其为“清明会”或“吃清明”。在祭祖仪式结束后,族长会主持共商族内大事,申诫族法家规,最后会聚饮食。以同食共饮的形式分享祖宗福分、团聚宗族,是古已有之的传统,所谓“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清明处在生气旺盛的时节,也是阴气衰退的时节,人们一方面感念祖先亲人的恩惠,同时以培土、展墓、挂青等方式显示后代的兴旺。因此,祭扫祖先墓地,祭扫的不仅是生命之根,也是情感之结。

  对中国人来说,清明时节祭拜扫墓,不仅是仪式,更是心灵的寄托。“近世礼重拜扫,今已阙者四年。每遇寒食,则北向长号,以首顿地。想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庸丐皆得上父母丘坟,马医夏畦之鬼,无不受子孙追养……然此已息望,又何以云哉?”这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被贬永州司马后,致信父亲的老友许孟容,有感寒食节不能回籍扫墓而写的一段话,真实记录了这个节日在诗人心中沉甸甸的分量。今天读来,我们仍能感到字里行间透出的那份锥心之痛。

  刘晓峰 历史学者、清华大学副教授:

  翻开古代典籍,苏轼等很多文人在被贬谪时都曾流露过这样的伤感和遗憾。这正体现了“清明”在我们文化传统中的重要地位和它慰藉人生的巨大力量。同样发生在唐代的还有这样一个故事:唐武宗时期,大兴土木修筑仙台,三千军士昼夜赶工,不敢懈怠。唯独到了寒食节,唐武宗却不打算按例放假,一向温驯的军士们竟然集体罢工,而唐武宗也自觉理亏,不但准假,还给军士们每人发布三匹。可见,在文化力量面前,就算皇帝也不得不妥协、认同。

  “清明”就是这样一个令人难以割舍的文化符号。它不是涂在表面做给别人看的,而是溶在我们民族血脉中的。每年的清明节,这样的文化观念都会被再一次洗礼和铭记。我想,中国的现代化社会,应该是一个保有中华传统家庭亲情、和睦和谐的社会。这种重亲情、重情义的文化生命力在今天的中国依然强韧。这是我们应当格外珍视的宝贵的文化基因。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2010年4月5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清明:家庭核心文化的传承
下一条: ·[吴真]清明祭祖节俗的城市化进程
   相关链接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刘婷]试论清明文化从多元到一体的演绎逻辑·[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马荣良]“改火清明后,优恩赐近臣”·[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
·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
·[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
·[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
·[季中扬]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徐赣丽]当代城市空间中的民俗变异:以传统节日为对象
·“风俗画的20世纪”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开幕在即·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文入选名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